第一辑 为一只蝎子喝彩 3
为一只蝎子喝彩 3
拍马闲话 14
公厕扒掉之后 21
“打江山”与“坐江山” 28
腐败的民间基础 35
血污上的花环——“牛棚文化”有感 40
“历史的垃圾” 44
毛泽东的稿费 47
把农民当笑料的背后——从一个角度看当前的“大众文化” 49
书生的“气” 54
强迫与弱迫 59
第二辑 人文精神与文人精神 65
尊严像破败的旗 65
欲洁何曾洁 80
死在路上 88
一棵树与一些人 90
孤独与无聊 93
阶级斗争,一“棒”就灵 95
回首“五四”话启蒙 108
具体而实在的人文精神 111
人文精神与文人精神 114
“创造”历史 118
正在失去的表情 128
希特勒与奥姆真理教 131
宗教之恶与世俗之恶 135
抗战时期的李叔同 137
心中的先生——谨以此文纪念鲁迅辞世60周年 141
作为翻译家的鲁迅 146
另几种亵读 149
客观之幌下的肆意歪曲——对一本《梁实秋传》的几点订正 152
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 160
如何建世界一流大学? 164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大学观念 171
蔡元培的“兼”与“偏” 176
第三辑 为“批评”正名 183
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183
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 190
一份文学备忘录 195
如此借古讽今 201
高长虹与苏雪林 204
大师的贬值 207
所谓“文革语言” 210
“红卫兵”这顶帽子 214
为厕所申辩 222
我看王小波 226
“私人话语”与常识 231
所谓“边缘化叙述” 233
“民间”这块招牌 236
名号的繁荣 239
为“批判”正名 243
批评:学业与举业 246
上跳与下蹲 249
“天下事往往无独有偶” 252
“红学”·“李学”·“金学” 258
翻译是一种相遇 260
宽容与批判 266
关于文学奖的东扯西拉 268
体会与补充——答郜元宝先生 272
“晚报文体” 278
三代人眼中的王朔 280
仿效与创新——毕加索的启示 284
如果这是真的 291
“诗失求诸野” 294
才华与情怀 297
冷眼看“张热” 305
第四辑 冷眼看“张热” 305
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 314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333
两种不同质地的文化——略论“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 343
论九十年代知识界的思想分歧 353
玩具与工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批判 382
雅俗共赏:一种美学上的平均主义 402
一个沉重的话题——关于民粹主义的读书札记 416
现代化该怎么“化”——质疑亨廷顿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