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药理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志彬,金有豫主编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6237296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高等医学院校药理学教材。

第1篇 药理学总论 1

第1章 绪言 1

1.1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1.2 药理学的发展 2

第2章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4

2.1 药物的转运 4

2.1.1 被动转运 4

2.1.2 主动转运 6

2.2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2.2.1 吸收 7

2.2.2 与血浆蛋白结合 8

2.2.4 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9

2.2.3 分布 9

2.2.5 排泄 11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3

2.3.1 时量曲线 13

2.3.2 药物的转运速率及速率常数 13

2.3.3 药物自血浆的消除、消除动力学及消除速率常数 14

2.3.4 半衰期 15

2.3.5 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 16

2.3.6 表观分布容积 16

2.3.7 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17

3.2.3 选择性 19

3.2.2 直接作用与间接影响 19

3.2.1 药物效应的基本类型 19

3.2 药物效应的分析 19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9

3.1 药物的效应和作用 19

3.3 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 20

3.3.1 量效关系 20

3.3.2 构效关系 22

3.4 药物作用的机制 22

3.5 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24

3.5.1 受体的概念与配体 24

3.5.2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24

3.5.3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后的细胞反应 26

3.5.4 受体的生理性调节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26

3.6.2 药物的不良反应 27

3.6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7

3.6.1 药物的治疗作用 27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29

4.1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9

4.1.1 机体方面的因素 29

4.1.2 药物方面的因素 31

4.2 选择最佳药物 31

4.3 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32

4.3.1 药物的剂量 32

4.3.2 给药途径 32

4.3.3 给药间隔时间、疗程及用药时间 33

5.1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35

第2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35

第5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35

5.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36

5.2.1 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的传递 36

5.2.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37

5.2.3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38

5.3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42

5.3.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42

5.3.2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43

6.1.2 M受体激动药 44

6.1.1 完全拟胆碱药 44

6.1 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44

第6章 拟胆碱药 44

6.2 抗胆碱酯酶药 46

6.2.1 乙酰胆碱酯酶 46

6.2.2 抗胆碱酯酶药 46

第7章 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49

7.1 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中毒 49

7.1.1 中毒机制及表现 49

7.1.2 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50

7.2 胆碱酯酶复活药 51

第8章 抗胆碱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54

8.1 阿托品类生物碱 54

8.2.1 合成扩瞳药 57

8.2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57

8.2.2 合成解痉药 58

第9章 抗胆碱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60

9.1 N1-胆碱受体阻断药 60

9.2 N2-胆碱受体阻断药 61

9.2.1 去极化型肌松药 61

9.2.2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62

第10章 拟肾上腺素药 64

10.1 化学结构和分类 64

10.2 α、β受体激动药 65

10.3 受体激动药 69

10.4 β受体激动药 71

11.1.1 短效α受体阻断药 74

第11章 抗肾上腺素药 74

11.1 受体阻断药 74

11.1.2 长效α受体阻断药 76

11.1.3 α1受体阻断药 77

11.1.4 α2受体阻断药 77

11.2 β受体阻断药 77

第3篇 中枢神经及传入神经系统药理学 83

第12章 局部麻醉药 83

12.1 药理作用 83

12.1.1 局麻作用及其机制 83

12.1.2 吸收作用 84

12.2 体内过程 84

12.3 常用局麻药 85

12.4 局部麻醉方法 86

12.5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87

第13章 全身麻醉药 88

13.1 吸入麻醉药 88

13.1.1 麻醉分期 88

13.1.2 体内过程 89

13.1.3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89

13.2 静脉麻醉药 91

13.3 复合麻醉 92

第14章 镇静催眠药 94

14.1 苯二氮?类 94

14.2 巴比妥类 99

14.3 其它镇静催眠药 100

14.4 丁螺环酮类 101

第15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103

15.1 抗癫痫药 103

15.2 抗惊阙药 108

第16章 抗精神失常药 110

16.1 抗精神病药 110

16.1.1 吩噻嗪类 110

16.1.2 硫杂蒽类 116

16.1.3 丁苯类 116

16.1.4 其它类 116

16.3 抗抑郁药 117

16.2 抗躁狂药 117

16.3.1 三环类抗抑郁药 118

16.3.2 四环类抗抑郁药 119

16.3.3 NaSSA抗抑郁药 119

16.4 抗焦虑药 120

第17章 抗震颤麻痹药 122

17.1 影响多巴胺能神经类药 122

17.2 抗胆碱药 126

第18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27

18.1 概述 127

18.2 水杨酸类 129

18.3 苯胺类 131

18.4 吡唑酮类 132

18.5 其它抗炎有机酸类 134

18.6 解热镇痛药的配伍应用 135

18.7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 136

第19章 镇痛药 139

19.1 概述 139

19.2 阿片生物碱类 140

19.3 人工合成镇痛药 143

19.4 阿片受体拮抗药 145

第20章 中枢兴奋药 147

20.1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47

20.2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149

第21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150

第4篇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150

21.1 正性肌力药物 151

21.1.1 强心苷类 151

21.1.2 β受体激动药 158

21.1.3 新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159

21.1.4 其它正性肌力药 159

21.2 利尿药 160

21.3 扩血管药 160

21.3.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61

21.3.2 硝基扩血管药 161

21.3.3 肼屈嗪 161

21.3.6 扩血管药物的选择 162

21.3.7 用药注意事项 162

21.3.5 钙拮抗药 162

21.3.4 α1受体阻断药 162

21.4 β受体阻断药 163

第22章 钙拮抗药 164

22.1 钙拮抗药的作用方式及分类 164

22.2 钙拮抗药的作用原理 165

22.3 钙拮抗药的药效学 167

22.4 钙拮抗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69

22.5 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 170

22.6 钙拮抗药的不良反应 170

22.7 对钙拮抗药的评价 171

23.1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72

第23章 抗高血压药 172

23.2 交感神经阻滞药 173

23.2.1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173

23.2.2 神经节阻断药 175

23.2.3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175

23.2.4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76

23.3 血管舒张药 178

23.3.1 直接舒张血管药 178

23.3.2 钙通道阻滞药 179

23.3.3 钾通道开放药 179

23.4 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和作用药 181

23.4.1 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81

23.4.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184

23.5 利尿药 185

23.6 长期应用抗高血压药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185

23.7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185

第24章 抗心绞痛药 187

24.1 硝酸酯类 187

24.2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 190

24.3 钙拮抗药 191

24.4 其它抗心绞痛药 192

第25章 抗心律失常药 193

25.1 心肌电生理 193

25.1.1 心肌细胞膜电位 193

25.2.1 冲动形成障碍 194

25.2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194

25.1.2 膜反应性 194

25.1.3 有效不应期 194

25.2.2 冲动传导障碍 195

25.3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196

25.4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选用 206

第26章 抗高血脂症药 208

26.1 血脂代谢与高血脂症 208

26.1.1 血脂代谢 208

26.1.2 高血脂症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209

26.2 抗高血脂症药 210

26.2.1 主要影响胆固醇合成的药物 210

26.2.2 主要影响胆固醇吸收的药物 211

26.2.3 影响脂蛋白合成、转运及分解的药物 212

26.2.4 其它降血脂药 214

第5篇 内脏系统药理学及抗组胺药 216

第27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216

27.1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16

27.2 常用利尿药 218

27.2.1 高效利尿药(袢利尿药) 218

27.2.2 中效利尿药 220

27.2.3 低效利尿药 221

27.3 几种常见水肿应用利尿药的问题 223

27.4 脱水药 223

28.1.1 抗酸药 226

第28章 消化系统药 226

28.1 抗消化性溃疡药 226

28.1.2 胃酸分泌抑制药 227

28.1.3 粘膜保护药 228

28.2 止吐药 230

28.2.1 H1-受体阻断药 230

28.2.2 M-胆碱受体阻断药 230

28.2.3 多巴胺阻滞药 230

28.2.4 5-HT3受体拮抗药 231

28.3.2 渗透性泻药 232

28.3.1 容积性泻药 232

28.3 泻药 232

28.2.5 其它 232

28.3.3 刺激性泻药 233

28.3.4 大便软化药 234

28.3.5 泻药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234

28.4 止泻药 234

28.5 利胆药 235

第29章 抗喘药、镇咳药、祛痰药 237

29.1 抗喘药 237

29.1.1 拟肾上腺素药 238

29.1.2 糖皮质激素类药 239

29.1.3 茶碱类 240

29.1.5 过敏介质阻释药 242

29.1.4 M胆碱受体阻断药 242

29.2 镇咳药 243

29.2.1 中枢性镇咳药 243

29.2.2 外周性镇咳药 244

29.3 祛痰药 244

第30章 子宫兴奋药 246

30.1 垂体后叶激素类 246

30.2 麦角生物碱类 247

30.3 前列腺素类 249

31.1 抗凝血药及促凝血药 250

31.1.1 血液凝固的机制 250

第31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250

31.1.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51

31.1.3 抗凝血药 251

31.1.4 抗栓药 256

31.1.5 纤维蛋白溶解药 259

31.1.6 促凝血药 260

31.2 作用于造血系统的药物 262

31.2.1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262

31.2.2 红细胞生成素 262

31.2.3 骨髓细胞生长因子 263

31.2.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63

31.2.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63

31.3 抗贫血药 263

31.3.1 铁制剂 264

31.3.2 叶酸类 265

31.4 血容量扩充药 267

第32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270

32.1 组胺类 270

32.2 抗组胺药 273

32.2.1 H1-受体阻断药 273

32.2.2 H2-受体阻断药 274

第6篇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 277

第33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77

33.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77

33.3 促皮质素 285

33.2 盐皮质激素 285

33.4 皮质激素抑制药 286

第34章 性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 288

34.1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288

34.1.1 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288

34.1.2 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288

34.2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288

34.2.1 雌激素类药 288

34.2.2 抗雌激素类药 290

34.3 孕激素类 291

34.4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292

34.4.1 雄激素类药 292

34.5 避孕药 294

34.5.1 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294

34.4.2 同化激素类药 294

34.5.2 抗着床避孕药 296

34.5.3 主要影响子宫和胎盘功能的避孕药 296

34.5.4 男性避孕药 296

34.5.5 外用避孕药 297

第35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98

35.1 甲状腺激素 298

35.2 抗甲状腺药 301

35.2.1 硫脲类 301

35.2.2 碘和碘化物 302

35.2.4 β-受体阻断药 303

35.2.3 放射性碘 303

35.3 促甲状腺激素 304

35.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04

第36章 降血糖药 306

36.1 胰岛素 306

36.2 口服降血糖药 309

36.2.1 磺酰脲类 309

36.2.2 双胍类 311

36.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312

第7篇 化学治疗药物及其它 313

第37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313

37.1 喹诺酮类 313

37.2 磺胺类药物 317

37.3 甲氧苄啶类 320

37.4 硝基呋喃类 321

37.5 硝咪唑类 321

第38章 抗生素 323

38.1 β-内酰胺类 323

38.1.1 青霉素类 323

38.1.2 头孢菌素类 328

38.1.3 其它β-内酰胺类 331

38.1.4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332

38.2 氨基糖苷类 333

38.3.1 多粘菌素类 337

38.3 多肽类 337

38.3.2 杆菌肽 338

38.4 四环素类 338

38.5 氯霉素类 340

38.6 大环内酯类 342

38.7 其它抗生素 344

38.8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345

38.8.1 抗菌药的严格选择与正确的应用方法 345

38.8.2 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346

38.8.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346

38.8.4 抗菌药与其它种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346

38.8.5 肝肾功能与抗菌药应用的关系 348

39.1 抗真菌药 349

39.1.1 抗生素类 349

第39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349

39.1.2 唑类 350

39.1.3 烯丙胺类 351

39.1.4 其它类 351

39.2 抗病毒药 352

第40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54

40.1 抗结核病药 354

40.1.1 常用抗结核病药 354

40.1.2 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 358

40.2 抗麻风病药 359

第41章 抗疟药 362

41.1 疟原虫的生活史与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362

41.2.1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杀血液裂殖体药 363

41.2 常用抗疟药 363

41.2.2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继发性组织裂殖体和配子体杀灭药 366

41.2.3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原发性组织裂殖体杀灭药 367

第42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368

42.1 抗阿米巴病药 368

42.1.1 抗肠内阿米巴病药 368

42.1.2 抗肠外阿米巴病药 369

42.2 抗滴虫病药 371

第43章 抗血吸虫病及抗丝虫病药 373

43.1 抗血吸虫病药 373

43.2 抗丝虫病药 375

44.1 抗肠道线虫病药 376

第44章 驱肠虫药 376

44.2 抗绦虫药 378

第45章 抗恶性肿瘤药 381

45.1 概述 381

45.1.1 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 381

45.1.2 肿瘤药物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382

45.2 常用抗肿瘤药物 382

45.2.1 抗代谢药 382

45.2.2 烷化药 385

45.2.3 抗生素类 387

45.2.4 激素类 388

45.2.5 植物药及其它药物 389

45.3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 392

第46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94

46.1 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 394

46.1.1 免疫应答反应 394

46.1.2 免疫病理反应 394

46.2 免疫抑制药 395

46.2.1 免疫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395

46.2.2 临床应用原则 395

46.2.3 不良反应 395

46.2.4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395

46.3 免疫增强药 397

药名中文索引 401

药名英文索引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