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凡例 3
大事记 9
第一编 地理 73
第一章 区域 建置 73
第一节 位置与面积 73
第二节 建置沿革 73
第三节 行政区划 76
一、建国前政区 76
二、建国后政区 80
第四节 城镇村庄 81
一、县城 81
二、集镇 84
三、村庄 87
四、古地名 106
第二章 地质 地貌 108
第一节 地质 108
一、地层 108
二、构造 109
三、地震 111
第二节 地貌 113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115
第一节 气候 115
一、四季特征 115
二、日照 辐射 116
三、气温 积温 117
四、地温 无霜期 119
五、降水 120
六、风 气压 雷 123
第二节 物候 124
一、物候反映 124
二、物候谚语 12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126
一、干旱 126
二、雨涝 127
三、连阴雨 127
四、干热风 127
六、冰雹 128
〔附〕1842~1982年灾害天气记载 128
五、大风 128
第四节 气象谚语 133
第四章 水文 134
第一节 地表水 135
一、地表径流 135
二、黄河 136
〔附〕黄河河道变迁 136
〔附〕古河渠水潭 137
第二节 地下水 139
一、浅层水 139
二、中层水 140
三、深层水 140
二、土壤 142
一、土地利用 142
第一节 土地 土壤 142
第五章 土地 生物 142
第二节 植物 143
一、农作物 143
二、林木 144
三、花草 144
四、药材 144
第三节 动物 145
一、饲养动物 145
二、野生动物 145
第二编 经济 146
第一章 农业 146
一、土地私有制 147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与生产体制的变革 147
二、土地改革 148
三、互助合作 149
四、人民公社 150
五、家庭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 150
第二节 耕地 劳力 农作物 151
一、耕地 151
二、劳力 151
三、农作物 151
第三节 生产结构与农业区划 155
一、农业生产结构 155
二、农业区划 156
一、农业产量 159
第四节 产量与效益 159
二、经济效益 161
第五节 农技 农艺 161
一、耕作制度 161
二、种子 163
三、施肥 165
四、密植和管理 166
五、灌溉 167
六、植物保护 168
七、植物激素应用 171
八、地膜覆盖 172
第六节 农业机具 172
一、农业机具演变 172
二、农业机械化 176
三、农机管理 177
第七节 国营农场 177
一、建国前农场 177
二、建国后农场 178
第八节 农谚 178
一、耕作 178
二、种植 178
三、施肥 179
四、灌溉 179
五、管理 179
六、植保 180
七、其它 180
第九节 管理机构 180
第二章 林业 181
一、防护林 182
第一节 植树造林 182
二、经济林 183
三、农桐间作 184
四、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植树 184
〔附〕古树 稀有树 185
五、大规模造林活动 186
第二节 育苗 187
一、育苗方法 187
二、苗圃 187
第三节 林木管理与区划 189
一、林木保护 189
二、病虫害防治 189
四、林业区划 190
三、林木蓄积采伐更新 190
第四节 林业科技推广 191
一、科技队伍 191
二、科技培训 191
三、技术推广 191
四、科研成果 192
第五节 林场 果园 192
第六节 林业机构 193
第三章 畜牧 渔业 193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95
一、饲养方法与管理 195
二、品种改良 196
一、配种 196
第二节 繁殖 196
二、饲草与饲料 196
第三节 畜禽疫病 197
一、疫病与防疫 197
二、普通病防治 198
第四节 畜牧业区划 199
第五节 渔业生产 199
第六节 管理机构 199
第四章 黄河 水利 200
第一节 河患 200
第二节 治河工程 203
一、护滩工程 204
二、控导安流 204
二、堤防建设 207
第三节 黄河堤防 207
一、堤防沿革 207
第四节 防洪 防汛 211
一、防洪工程 211
二、防汛料物 212
三、防汛组织 212
四、防洪部署 212
五、居民迁安 213
〔附〕三次大洪水 213
第五节 治碱 除涝 214
一、排涝治碱 214
三、主要渠道 215
二、沟渠形成 215
第六节 引黄灌溉 217
一、新磁灌区 217
二、原延封灌区 219
三、堤南灌区 219
四、韩董庄灌区 221
五、祥符朱灌区 221
第七节 提灌工程 222
一、提灌站 222
二、井灌 222
第八节 工程管理 224
一、堤防 224
三、灌区 225
二、渠道 225
四、提灌站 226
五、机井 226
〔附〕水库移民安置 226
第九节 管理机构 227
第五章 淤灌稻改 228
第一节 稻改工程 229
一、排水工程 229
二、河灌工程 230
三、机井建设 230
四、稻田工程 231
第二节 改土 231
一、大面积淤灌 231
二、种稻淤灌 232
三、绿肥改土 233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33
第四节 育秧 234
一、种子 234
二、秧田 234
三、播种 235
第五节 移栽 235
一、插秧方法 235
二、插植密度 235
第六节 管理 236
一、管水 236
二、施肥 237
三、除草 238
四、病虫害防治 239
第七节 水稻面积和产量 240
第八节 技术辅导与科研 242
一、技术培训和辅导 242
二、科研 243
第九节 管理机构 243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44
第一节 企业门类 244
一、农业 244
二、工业 245
三、建筑业 246
四、交通运输 24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47
第七章 工业 247
第二节 管理机构 247
五、其它 247
第二节 行业与产品 251
一、化学工业 251
二、食品饮料制造业 252
三、纺织业 252
四、饲料加工业 253
五、缝纫业 253
六、造纸及纸品业 253
七、印刷业 253
九、冶金铸造业 254
八、建筑材料业 254
十、机械工业 255
十一、煤炭工业 255
十二、其它工业 256
第三节 工业企业 258
一、主要企业简介 258
二、1985年部分企业情况表 263
第四节 管理机构 265
第八章 电力 266
第一节 发电 266
一、原阳电厂 266
一、高压线路 267
二、变电与配电 267
二、用户发电 267
第二节 输电 267
第三节 供电和用电 268
一、工业用电 268
二、农业用电 268
三、农副产品加工用电 269
四、生活用电 269
第四节 电力管理 270
一、管理机构 270
二、安全用电 270
三、降损节能 270
第一节 交通 271
一、公路 271
第九章 交通运输 271
二、铁路 273
三、水路 273
第二节 运输 274
一、公路 274
二、铁路 276
三、渡口 277
四、搬运、装卸 277
第三节 管理 278
一、机构 278
二、工作 278
第十章 邮电 280
第一节 建置沿革 280
二、邮路 281
一、设备 281
第二节 邮政 281
三、业务 282
第三节 电信 283
一、电报 283
二、电话 284
第四节 邮电业务总量 286
第十一章 商业 287
第一节 商业经济成份 288
一、国营商业 288
二、集体商业 289
三、公私合营商业 291
四、个体及私营商业 292
第二节 商品供应 294
一、工业品批发 294
二、生活资料供应 294
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296
四、图书和文化用品 298
五、医药 298
第三节 计划物资供应 298
一、木材 298
二、其它计划物资 299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299
一、棉花 299
二、生猪 299
四、土特产品 300
三、鲜蛋 300
五、中药材 302
第五节 饮食 服务 302
一、饮食业 302
二、服务业 303
第六节 主要专业公司 304
一、商业局所属公司 304
二、物资综合公司所属公司 305
三、县供销合作社所属公司 306
四、医药公司 307
五、农机供应公司 307
第七节 对外贸易 307
一、收购 307
三、出口品生产 308
二、加工 308
第八节 管理机构 309
一、商业局 309
二、物资综合公司 309
三、原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309
四、烟草专场公司 309
五、对外贸易公司 309
第十二章 粮油经营 310
第一节 粮油购销 311
一、粮食计划购销 311
二、油脂计划购销 314
三、粮油议价购销 315
第三节 粮油管理 316
二、粮油调运 316
一、管理机构 316
第二节 粮油储运 316
一、粮食储藏 316
二、票证管理 317
第四节 粮食加工销售 317
一、熟食经营 317
二、饲料加工销售 317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318
第一节 城乡建设 318
一、县城建设 318
二、乡村建设 319
三、供水 用水 320
第二节 环境保护 320
二、技术 设备 322
第三节 建筑企业 322
一、建筑队伍 322
三、管理 323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323
一、土地征用 323
二、房屋管理 324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24
第十四章 财政 324
第一节 财政收入 325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27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29
一、预算编制 329
第四节 公债与国库券 330
二、管理体制 330
第五节 财政监督 331
第六节 管理机构 331
第十五章 税务 331
第一节 农业税 332
一、田赋 332
二、建国后农业税的征收 332
第二节 工商各税 334
一、税制 334
二、税种 税率 335
三、税收管理 338
四、税务机构 339
第十六章 金融 340
一、货币沿革 341
第一节 货币 341
二、货币流通 342
第二节 金融机构沿革 343
一、建国前 343
二、建国后 343
第三节 汇总 转帐结算 346
第四节 现金出纳 347
第五节 储蓄与存款 348
第六节 信贷收放 349
一、工商贷款 349
二、农业贷款 350
第七节 保险事业 351
第十七章 工商行政 物价 审计 351
二、工商企业管理 352
一、管理机构 352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352
三、市场管理 356
第二节 物价管理 359
一、物价管理机构 359
二、物价调整与监督 359
第三节 审计监督 362
第十八章 人民生活 362
第一节 农民生活 363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367
第三编 政治 369
第一章 旧政权政党社团 369
第一节 旧政权 369
一、县级机构 369
二、乡村机构 377
第二节 国民党 三青团 378
一、国民党 378
二、三青团 380
第三节 社会团体 380
一、商会 380
二、农会 381
三、教育会 381
四、工会 381
五、妇女会 38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382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主要活动 382
一、党的地下活动 382
二、县级党组织的建立 383
三、中共原阳县委的恢复 386
四、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389
第二节 党的组织 390
一、县委会及其办事机构 390
二、基层委员会和党组 397
三、党支部 399
第三节 党员 400
一、党员人数与分布 400
二、党员构成 401
第四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 403
一、党员代表会议 403
二、党的代表大会 403
第五节 宣传教育工作 404
一、社会宣传 404
二、党员教育 406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407
一、知识分子工作 407
二、私营工商业改造 408
三、民族和宗教工作 408
四、侨务和对港澳台工作 409
第七节 整党整风 410
第八节 纪律检查 411
第三章 权力机构 414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416
一、普选人民代表 416
二、人民代表大会 417
三、人大常委会 41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20
第四章 人民政府 420
第二节 县政府职能机构 423
第三节 区乡(镇)人民政府 426
第四节 干部 427
一、干部人数和来源 427
二、干部结构 428
第五章 人民政协 42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29
一、公安机构 430
第一节 机构 430
第六章 政法 430
第三节 政协工作 430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430
二、检察机构 431
三、审判机构 431
四、司法行政机构 431
第二节 惩治反革命 431
一、镇压反革命运动 431
二、肃清反革命 432
第三节 公安 433
一、治安管理 433
二、刑事案件 434
一、民事案件 434
三、经济合同案件 434
二、案件侦破和预审 434
第四节 案件审判 434
第五节 检察 435
一、刑事检察 435
二、法纪检察 435
三、经济检察 435
四、控告申诉检察 435
五、监所检察 435
第六节 平反冤假错案 436
第七节 司法行政 436
一、法制宣传 436
二、法律服务 436
第一节 工会 437
一、组织机构 437
第七章 社会团体 437
三、人民调解 437
二、工会代表大会 438
三、工作简述 439
四、职工代表大会 440
第二节 共青团 440
一、组织机构 440
二、团代会 441
三、工作 443
四、少年先锋队 444
第三节 农民团体 445
一、农会 445
二、贫下中农协会和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445
二、妇女代表大会 446
一、组织机构 446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446
三、主要活动 447
四、妇女参政 448
第五节 工商团体 448
一、工商联合会 448
二、个体劳动者协会 449
第六节 社会公团 449
一、抗美援朝分会 449
二、中苏友好协会 450
第一节 地方武装 451
二、民国时期 451
一、清代 451
第一章 武装建制 451
第四编 军事 451
三、人民武装 453
第二节 军事机构 454
一、国民政府军事科 454
二、县人民武装部 454
三、区乡人民武装部 455
第二章 防务 455
第一节 城寨 碉堡 456
一、长城 456
二、城垣 456
三、土寨 456
一、古代 457
第二节 驻军 457
五、碉寨 457
四、墩台 碉堡 457
二、民国时期 458
〔附〕日本侵华部队和伪警备队 459
三、建国后 460
第三章 兵役 460
第一节 兵役制度 460
一、招募兵 460
二、派兵 461
三、抓兵 461
四、志愿兵 461
五、义务兵 461
六、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 461
第三节 兵员征集 462
第二节 预备兵役登记 462
第四章 兵事 463
第一节 古代战争 463
第二节 近代农民起义 464
第三节 军阀扰民 466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467
一、日本侵略军侵占原阳 467
二、民众抗日 467
三、国民党军队抗日 467
四、反正伪军抗日 468
五、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469
六、原阳支队与顽军的斗争 470
一、收复原阳解放区 471
第五节 解放战争 471
二、人民解放军解放原阳 472
三、原阳县民主政府封阳支队和国民党军的战斗 475
第六节 清剿股匪和国民党残余武装 476
第五章 民兵 478
第一节 民兵组织 478
第二节 民兵训练 479
一、分散训练 479
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 479
第三节 民兵活动 480
一、自身建设 480
四、通讯专业集训 480
三、专业军事技术训练 480
二、维护治安 481
三、参军参战 481
第五编 教科文卫 482
第一章 教育 482
第一节 戊戌变法前的各类学校 483
一、社学 义学 私塾 483
二、儒学 书院 483
第二节 幼儿教育 484
第三节 小学 485
第四节 中学 488
一、普通中学 488
二、农业中学 490
一、师范 491
第五节 专业学校 491
二、卫生学校 493
三、戏曲学校 493
四、农业技术学校 493
第六节 成人教育 493
一、农民业余教育 493
二、职工业余教育 494
第七节 特种教育 495
一、盲聋哑学校 495
二、孤儿技校 495
第八节 教师队伍 495
一、发展概况 495
二、教师进修 497
三、教师待遇 498
第九节 教育经费 499
一、公款教育费 499
二、集资办学 500
三、勤工俭学 501
第十节 教育管理 502
一、教育方针和学制 502
二、课程设置 503
三、考试制度 507
四、管理机构 507
第二章 科技 508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09
一、管理机构 509
二、研究机构 509
第二节 科技成果 510
三、群众团体 510
四、服务机构 510
第三节 科技普及 520
一、群众组织 520
二、科技宣传 521
三、学校交流 521
四、科学大会 522
第四节 计量管理 522
一、建国前计量器具 522
二、计量器的统一和改革 523
三、度量衡器管理 524
第五节 气象测报 525
第六节 地震测报 525
二、人才利用 526
三、科技人员待遇 526
一、科技人员 526
第七节 科技队伍 526
四、职称评定 527
第三章 文化 527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528
第二节 戏剧 529
一、剧种 529
二、演出团体 530
三、演出场所 533
四、会演和调演 533
第三节 曲艺 534
一、曲种 534
三、组织和团体 535
二、演出 535
一、音乐 537
二、美术 537
第四节 其它民间艺术 537
三、民间游艺 538
四、民间文学 539
第五节 电影 544
一、放映队 544
二、电影管理 544
三、技术培训 545
四、放映场所 545
第六节 图书 546
一、阅览 546
五、幻灯 546
二、发行 547
第七节 档案 548
一、机构 548
二、收集 548
三、整理 548
四、保管 549
第八节 新闻 549
一、报纸 549
二、广播 电视 550
三、新闻报道 551
第九节 文艺创作 551
一、作者与作品 551
第十节 著述 555
二、文艺报刊 555
第十一节 文物胜迹 558
一、古遗址 558
二、古建筑 559
三、古墓葬 559
四、革命纪念地 560
五、石刻 560
六、馆藏文物 561
七、文物保护 562
第十二节 文化机构 563
一、管理机构 563
二、群众团体 564
第四章 体育 564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65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66
第三节 设施和培训 567
一、体育设施 567
二、体育培训 568
第四节 运动会 568
第五节 体育机构 573
第五章 医药卫生 573
第一节 机构 574
一、卫生管理机构 574
二、医疗机构 574
三、医事团体 578
四、医药机构 578
二、西医 579
第二节 医疗 579
一、中医 579
三、中西医结合 582
四、医技 设备 582
五、卫生队伍 584
第三节 防疫 586
一、地方病防治 586
二、传染病防治 586
三、预防 接种 588
四、其它疾病防治 591
第四节 卫生保健 593
一、爱国卫生运动 593
二、食品卫生 594
一、妇幼保健 595
三、工业卫生 595
第五节 保健 595
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596
三、公费医疗和职工保健 597
第六节 医药生产和购销 598
一、中草药资源 598
二、药品生产 599
三、药品购销 600
第七节 药政 药检 601
一、药品质量管理 601
二、麻醉药品管理 601
第八节 卫生经费 602
四、药品检验 602
三、医药市场管理 602
第六编 社会风情 605
第一章 人口 605
第一节 数量 605
一、发展概况 605
二、密度与分布 610
第二节 构成 612
第三节 人口控制 612
一、机构设置 612
二、计划生育政策 613
三、宣传教育 613
四、节育 614
第二章 民族 宗教 姓氏 614
二、少数民族概况 615
第一节 民族 615
一、各民族人口 615
第二节 宗教 616
一、道教 佛教 616
二、伊斯兰教 616
三、天主教 616
四、基督教 617
第三节 姓氏 619
一、姓氏及分布 619
二、部分族姓渊源 619
第三章 劳动 就业 621
第一节 劳动管理 621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623
第二节 社会就业 623
第三节 劳动工资 624
一、工资制度 624
二、就业安置 624
二、奖励制度 626
第四节 劳动保护 626
一、安全教育 626
二、劳动卫生 626
三、公费医疗 627
四、退休与离休 627
一、拥军优属 628
二、军烈属优抚 628
第一节 拥军 优抚 628
第四章 社会福利 628
三、荣残军人抚恤 629
四、复员退伍安置 630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31
一、救灾 631
二、救济 635
三、扶贫 636
四、机构 637
第五章 民风民俗 637
第一节 家庭 637
一、家庭类型 638
二、家庭成员关系 639
第二节 生产习俗 639
二、服饰 640
一、饮食 640
第三节 生活习俗 640
三、居住 641
四、行旅 641
五、节令 641
六、庙会 643
第四节 礼俗 644
一、婚姻 644
二、丧葬 644
三、庆祭 645
四、往来 646
五、禁忌 646
二、恶习 647
一、陋俗 647
第五节 陋俗及恶习 647
第六节 新风尚 648
一、爱国家爱集体 648
二、助人为乐 649
三、男到女家落户 649
四、“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649
五、五好家庭 650
第六章 帮会 650
第一节 枪会 651
第二节 帮会 652
一、青帮 652
二、道会门 652
二、马头村朱姓改赵 653
一、判官村的来由 653
第七章 传闻轶事 653
三、豫剧《义烈风》剧本的来历 654
四、李玉杀鬼子 654
五、救护白天鹅 654
第八章 方言 655
第一节 原阳方言的声韵调 657
一、声母(辅音) 657
二、韵母 657
三、声韵母的拼合 659
四、声调 666
第二节 词语 668
一、称谓 668
二、动植物名称 669
三、生活用语 670
四、俗语释义 672
第三节 标音举例 674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675
一、谚语 675
二、歇后语 676
第七编 人物 679
第一章 人物传 679
第二章 人物简介 696
第三章 人物录表 704
一、革命烈士名录 704
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 713
三、各界名人表 716
四、古代名人表 728
第八编 乡镇概况 731
城关镇 731
葛埠口乡 734
福宁集乡 737
黑洋山乡 740
师寨乡 742
原武镇 745
祝楼乡 749
桥北乡 752
韩董庄乡 755
蒋庄乡 758
官厂乡 760
包厂乡 764
大宾乡 767
太平镇乡 770
郭庄乡 773
陡门乡 776
梁寨乡 779
齐街乡 782
路寨乡 785
阳阿乡 789
王杏兰乡 792
靳堂乡 796
第九编 附录 799
第一章 文献 799
一、李友九致李进军的信 799
四、关于原武阳武二县合并的通令 800
二、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第六军分区布告 800
三、关于平原省恢复原县置的通令 800
五、原阳县与中牟县间黄河滩地纠纷问题的处理文件 801
第二章 碑文选辑 802
一、重修河渎庙碑记 802
二、杏兰科会碑记 803
三、栗毓美修砖坝碑记 804
四、原阳县复堤碑文 804
五、彭峻峰先生纪念碑文 805
六、吕寨村兴建教学楼碑记 806
第三章 旧县志介绍 806
第一节 旧志版本简介 806
一、阳武县志 806
二、原武县志 808
三、《原阳新志》 809
第二节 旧志序跋选 809
一、原武县志序 809
二、阳武县志序 814
第四章 史料考评 819
一、河徒光禄村初考 819
二、乌巢位置考 820
三、毛遂的籍贯 821
增记 823
一、大事记略 823
二、主要经济指标 835
三、党政主要领导人名录 837
后记 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