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学科形成史略 3
第1章 西方学科形成史略 3
§1 学科的起源 3
1.1 斯巴达教育与学科雏形 4
1.2 雅典教育与学科雏形 5
1.3 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园与雄辩教育 6
1.4 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与学科课程论 8
§2 希腊主义时期的“自由学艺” 10
2.1 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学艺 10
2.2 罗马时代的学艺 12
§3 中世纪的学艺 15
3.1 中世纪拉丁世界的“自由学艺” 15
3.2 中世纪拉丁世界与学校教育 18
3.3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学艺 20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艺 22
4.1 注重教养的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学科观 23
4.2 宗教教育、庶民教育及其学科观 25
4.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学科 27
§5 近代学科的诞生 29
5.1 启蒙思想与实学性学科 30
5.2 国民教育制度与新学科的诞生 32
§6 新教育运动与改革教育学运动中的学科发展 38
6.1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学科观 39
6.2 德国改革教育学运动及其学科观 41
6.3 学科与领域 44
第2章 中国学科课程沿革 49
§1 中国古代学科课程沿革 49
1.1 先秦以前时期(包括先秦时期) 50
1.2 两汉时期 52
1.3 魏晋至隋唐时期 53
1.4 宋元明至清中叶时期 56
§2 中国近代学科课程沿革 59
2.1 中国近代学科课程的酝酿(近代学制建立前) 59
2.2 中国近代学制建立后的学科课程沿革 72
§3 新中国学科课程沿革 88
3.1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时期 88
3.2 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时期(1957—1978) 92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期 97
§1 变革时代学校教育的课题与改革的方向 107
1.1 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 107
第3章 变革时代的学科新形态:日本的案例 107
1.2 教育病理现象的现状及其克服 110
1.3 “生存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12
§2 初高中阶段学科课程的新构架 114
2.1 高中有限学分制课程:面向未来的一种选择 114
2.2 初高一贯教育新课程的编制与展开 122
§3 超越近代学科的学校课程开发——日本“文部省研究开发指定学校”的课程开发 130
3.1 学校课程开发案例之一——合科型自由学习的课程构想、课题、学习方法、学习评价(日本香川大学教育系附属坂出中学) 130
3.2 学校课程开发案例之二——初中的综合学习:人、乡土、环境、国际理解(日本爱知县东海市立上野中学) 133
3.3 学校课程开发案例之三——综合人文科设置的尝试(名古屋大学附属中学) 136
§4 学科教学与学习课题的确立 140
4.1 理科教学中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学习的体系化 140
4.2 现代的课题与学科的使命——音乐学科中学习课题的成立 146
4.3 图画手工科的学习课题的形成 150
第2编 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159
第4章 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 159
§1 学科课程与国民教养 159
1.1 近代学科课程与国民教养 159
1.2 作为学历的国民教养 163
1.3 作为“学力”的国民教养 166
§2 学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169
2.1 日本的学力论争与学力观 170
2.2 西欧学力论的形成与发展 175
2.3 “学力”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179
§3 “学力”与“学科统整” 184
3.1 “学科”与“科学” 184
3.2 学科论的对立与“学科统整” 186
3.3 “学科统整”的源流 188
3.4 从“学科”到“学习领域” 189
3.5 “综合学习”的原理与方法 197
4.1 “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质 201
§4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201
4.2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与异同 203
4.3 知识的统整与课程的特色化 206
第5章 学科教学与活动理论 212
§1 学科教学的心理学活动理论 212
1.1 作为方法论概念的活动 213
1.2 作为心理学概念的活动 214
1.3 学习活动的本质与心理构造 216
1.4 学习活动的心理调适 219
§2 学科教学: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222
2.1 实践的一般性质 222
2.2 教学实践活动的本质 224
2.3 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过程 226
2.4 教学过程的结构与教师活动 228
§3 教学中“习得”的心理学基础与前提 233
3.1 “习得”概念 233
3.2 “习得”概念的再考察 235
3.3 客观要求与习得过程 237
3.4 “习得”形成与教学方略 238
3.5 在活动中通过活动习得 241
第6章 学科教学与沟通理论 246
§1 沟通文化与语言文化 246
1.1 作为个体与社会媒介的社会交往 247
1.2 教学是社会性发展的要素 249
1.3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 251
1.4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253
§2 对话:教学的基本原理 255
2.1 把握教学的若干视点 255
2.2 学科教学中的语词修养 257
2.3 实现对话原理的主要课题 260
2.4 学科教学: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活动的实践场 262
2.5 学科教学中语言性沟通的对话性 264
3.1 教学与语词的本源性依存关系 266
§3 作为文本的教学语言 266
3.2 教学语言 268
3.3 教学语言与教学的社会性 271
3.4 教学语言的运用 274
3.5 作用于教学语言的文本 275
§4 教学规范的转型 278
4.1 教学沟通:教学论的基本课题 278
4.2 教学沟通的模型 280
4.3 教学沟通与主体角色 285
4.4 教学沟通的传统与创新 289
1.1 教育·学习·媒体 294
第7章 学科教学与媒体理论 294
§1 教育中媒体的含义与作用 294
1.2 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 298
1.3 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300
§2 现代媒体的教学潜能分析 306
2.1 作为教与学工具的现代媒体 306
2.2 促进新教学模式开发与应用的现代媒体 308
2.3 作为教学内容的现代媒体 309
2.4 基于现代媒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311
3.1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能力” 313
§3 教学媒体·信息能力·教学方式 313
3.2 信息(处理)能力与学力 316
3.3 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 318
3.4 新型的教学方式 321
§4 作为媒体的教材:教材概念的界定及其编制 326
4.1 “教材”概念的界定 326
4.2 教材编制的技术过程 334
§1 教学与发展 340
1.1 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40
第8章 学科教学与认知学习理论 340
1.2 “学习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345
§2 从认知心理学看学科教学 355
2.1 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研究 356
2.2 认知研究的新进展:知识的领域固有性与情境认知论 358
2.3 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362
§3 动过程的实证分析 376
3.1 师生之间的互动 376
3.2 同学之间的互动 381
3.3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 386
§1 信息传递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390
第9章 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390
1.1 语言传递中心的教学法 391
1.2 语言符号与语言传递的特性 394
1.3 运用语言方法的要诀 401
1.4 图像传递中心的教学法 402
1.5 图像传递的特性 404
1.6 用图像方法的要诀 410
§2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上) 411
2.1 问题的本质与问题解决过程 411
2.2 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型 415
2.3 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认知图式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419
2.4 构成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21
2.5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要诀 423
§3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下) 425
3.1 从实际教学的语脉看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三种类型 425
3.2 从个别学习/集体学习的维度作出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分类 430
§4 练习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441
4.1 练习过程的心理学图式 441
4.2 练习带来的变化之本质 444
4.3 影响练习的效果、效率的主因与教学法 446
后记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