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与学生时代(1875~1900) 1
前言页 1
〈一〉家族传统和人文环境 2
〈二〉童年 7
〈三〉预科学校 13
〈四〉巴塞尔大学 17
第二章 医生和科学家(1900~1912) 22
〈一〉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 22
〈二〉“联想试验”与“情结” 24
〈三〉 荣格与弗洛伊德:友谊与决裂 25
〈一〉“怎样能够知道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41
第三章 “无意识王国”:弗洛伊德的发现 41
〈二〉弗洛伊德 45
〈三〉“自由联想”与“精神分析” 48
〈四〉释梦理论 49
〈五〉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 50
〈六〉心理结构 52
〈七〉“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53
第四章 “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发现 56
〈一〉“集体无意识”的发现 56
〈二〉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59
〈三〉“情结”与“原型” 60
〈四〉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宝藏 62
〈五〉心理类型 68
第五章 智者,炼金学家和预言家(1912~1928) 72
〈一〉“这火一样的热情重塑了我的生命!” 73
〈二〉面对无意识:“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 76
〈三〉幻觉与梦想 77
〈四〉实地考察 80
〈五〉原型、神话与象征 84
第六章 诺智派与炼金术 89
〈一〉精神导师菲利门 90
〈二〉《向死者七次布道》 93
〈三〉《珍珠赞歌》:灵魂的赞美诗 111
〈四〉《诺斯替教经典》与《死海经典》:20世纪西方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114
〈五〉诺斯替思想及其影响 117
〈六〉炼金术 123
第七章 荣格与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 144
〈一〉理查德·威廉和他带回的“中国智慧的珍宝” 145
1.理查德·威廉(卫礼贤) 145
2.《慧命经》 148
3.《太乙金华宗旨》(《金花的秘密》) 149
4.《易经》 152
〈二〉荣格心理学与道教 154
1.《道德经》 154
2.道家思想及其冥思方法 157
3.卫礼贤对《金花的秘密》的翻译和诠释 163
4.荣格对《金花的秘密》的评论 170
〈三〉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176
1.释迦牟尼与佛教 176
2.藏传佛教与曼荼罗 185
3.《西藏度亡经》 196
〈四〉荣格心理学与《易经》 207
〈五〉荣格心理学与东方宗教 217
第八章 现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1928~1946) 224
〈一〉“自我”与“自性” 225
〈二〉“个体化进程” 228
〈三〉关于荣格的《两篇分析心理学论文》 240
〈四〉《梦的分析》和心理能量 248
〈五〉“想象”讲座 252
〈六〉成人发展心理学 256
〈七〉情绪转移——爱的心理学 261
第九章 荣格对西方文明的批判 282
〈一〉西方文明的危机 282
〈二〉《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285
〈三〉西方人如何对待东方文化 289
〈四〉“东西合璧” 295
第十章 晚年(1946~1961) 303
〈一〉“同时性” 304
〈二〉《爱翁——自性现象学》 308
〈三〉《回答约伯》 315
〈四〉《神秘结合》 318
〈五〉爱玛·荣格逝世 320
〈六〉《回忆,梦幻与思考》 323
〈七〉工作与生活的终结 325
第十一章 荣格心理学的学术地位与文化意义 330
〈一〉学术界对荣格心理学的评价 330
〈二〉人类心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348
〈三〉个人与社会 354
〈四〉荣格心理学、马克思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唯心论 360
〈五〉荣格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 366
第十二章 荣格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373
〈一〉荣格心理学的方法论特征 373
〈二〉荣格的经验主义 376
〈三〉荣格的“神秘主义” 380
〈四〉荣格的人本主义 387
附录 390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 荣格 390
作为心理学关系的婚姻 荣格 411
荣格年表 431
参考书目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