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泽华,杨志玖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1001·356
  • 页数:80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元谋人”上中门齿化石 2

一、原始人群 2

我国历史的开创者——中国猿人 2

“蓝田人”头盖骨和下颌骨化石(复原) 3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4

“北京人”的石器 5

古人阶段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发展 6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7

“山顶洞人”的石器和骨器 8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11

二、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11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 13

骨耜 14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14

榫卯木构件 15

仰韶文化的石器和骨器 16

人面网纹彩陶盆 17

双耳尖底红陶瓶 18

氏族的族徽——图腾 19

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20

三、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变成社会的主宰 20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 21

细颈镂孔黑陶杯 23

白陶鬶 23

氏族公社的瓦解和私有制的出现 24

部落战争使氏族公社进一步解体 25

本章小结 27

第二章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五世纪) 28

第一节 夏商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 28

一、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商族的兴起 28

王权世袭制取代氏族民主选举制 28

夏王朝的建立 30

铜爵 30

夏王朝的巩固 33

夏代的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4

商族的兴起和商汤灭夏 35

[附]夏世系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 36

二、商代奴隶制的发展 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文化成就 37

商代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38

奴隶主杀殉奴隶排葬坑 39

奴隶主的殉葬车马坑 40

铜铲 41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42

“司母戊”铜鼎(附铭文拓本) 43

精致的青铜器 原始的瓷器和纺织 44

“妇好”铜方彝 45

大口尊(原始瓷) 46

武丁时期的卜甲 47

商代的文字、历法和艺术 47

四羊铜尊 48

玉人 49

“父丁、孤竹、亚?”铜?(附铭文拓本) 50

商代奴隶主国家机构和神权统治的强化 51

“利”铜簋 52

商与诸方国的关系 53

商代形势图 54

第二节 商末奴隶起义 以周族为首的各族联合灭商 55

一、商末的阶级斗争 55

二、周族的兴起与商之灭亡 56

一、商先公表 58

[附] 58

第三节 西周的奴隶制 阶级斗争和周室的东迁 59

二、商世系表(公元前十六世纪——前1027年) 59

西周形势图 60

一、西周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61

西周的分封制 61

“盂”铜鼎(附铭文拓本) 62

“宜侯矢”铜簋(附铭文拓本) 64

宗法制 66

西周的统治机构 68

西周的统治思想和礼、刑的统治术 70

西周的土地制度、奴隶劳动和农业生产 72

“?”铜鼎铭文拓本 73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 75

西周时期的各少数族 77

西周的典籍 79

西周王朝的衰微 80

二、王室的衰微 阶级斗争的激化 西周的灭亡和周室东迁 80

奴隶起义和国人驱逐厉王 82

“?”盨铭文 83

西周王朝的灭亡 84

二、西周世系表(公元前1027——前771年) 86

第四节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86

一、周先公表 86

附 86

春秋形势图 87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88

一、春秋时期大国的改革与争霸 88

齐桓公在齐国的改革及其称霸 89

晋、楚并霸 90

宋襄公争霸 90

秦霸西戎 91

吴越争霸 92

弭兵运动 92

春秋时期各国贵族的腐朽和残暴 93

二、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 跖领导的奴隶起义 93

争霸战争的意义 93

役人、工匠等奴隶的反抗斗争 94

国人暴动 96

奴隶起义国人暴动示意图 97

跖领导的奴隶起义 98

三、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 99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99

“秦公”铜簋 102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02

“蔡侯”铜编钟(附铭文拓本及释文) 103

吴王夫差铜剑 104

蟠螭纹莲鹤铜方壶 104

越王勾践铜剑 105

货币(晋国空首布) 106

四、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06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107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111

独立手工业者和独立商人的出现 114

奴隶和奴隶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15

国人的分化、“士”阶层的发展 116

封建制的优越性 119

五、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兴起 119

卿大夫势力的抬头 119

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兴起 120

六、春秋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 122

新思想对“天”和“礼”的批判 122

倡导“无为”的老聃思想 124

孔丘的“复礼”与“正名”的保守主义思想 126

本章小结 130

[附]春秋时期鲁世系表(公元前768——前476年) 131

第三章 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改革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公元前481年——前221年) 132

第一节 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变法运动 封建社会的开端 132

一、齐田氏武装夺取政权和改革 133

田氏武装夺取政权 133

齐威王的改革 134

魏、赵、韩封建政权的建立 135

二、魏、赵、韩武装夺取政权与三国的改革 135

魏文侯、李悝等的变法 137

赵的改革 141

韩申不害的改革 141

三、吴起在楚的变法 143

四、秦商鞅变法 秦封建制度的确立 144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关于变法的一场争论 144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45

商鞅铜方升(附铭文拓本及释文) 146

变法过程中的斗争 147

五、燕和其他诸国情况 148

封建土地国有与封建国家地主 151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各阶级 151

一、地主阶级 151

食封贵族地主 152

军功官僚地主和豪民地主 155

二、农民阶级 156

封建国家“授田”制下的农民 157

豪强地主控制的佃农 158

自耕农 159

雇农 159

三、工商业中的阶级状况 159

封建官营手工业中的阶级关系 159

大工商业主 160

个体手工业者与小商贩 161

四、奴隶制残余 162

五、阶级关系变动中的“士” 164

一、几项主要的政治制度 165

第三节 封建社会初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徭役制度 165

以郡县为基础的君主集权制和分封食邑制 166

官僚制度 169

军队 171

法制与礼制 172

等级制度 173

二、赋税徭役制度 174

田税 175

户口税 175

山泽税 176

关市税 176

其他税收 176

徭役 177

第四节 农民反抗斗争的兴起 楚国庄?起义 178

农民与地主之间阶级矛盾的发展 178

农民的反抗斗争 179

楚国的庄?起义 181

魏国的斗争情况 183

第五节 战国后期地主阶级内部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183

齐国田婴、田文父子的专权分裂活动 185

赵国围绕“胡服骑射”的斗争 186

楚国屈原改革的失败 188

燕国——奉法而兴、亡法而衰 189

秦“四贵”专权 189

第六节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91

一、农业的发展 191

铁工具的普遍使用 191

水利事业的发展 192

耕作技术的改进 193

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发展 194

二、手工业和商业 194

冶铁技术和钢的出现 195

铁斧范(附铭文拓本及释文) 195

铁双凿范 196

铁双镰范 196

铁凹口锄和铁六角锄 197

铁锄范 197

青铜器 198

铜矿井遗址及采矿用的铁工具——铁钻、铁锤 199

开矿技术 199

纺织业的新技术 200

商品交换的发展 201

齐“齐造邦?法化”刀 202

燕“明”刀 203

楚“贝”钱 203

楚“郢爱”金版 203

秦“重一两十四铢”圆钱 204

赵“蔺”圆首圆肩圆足布 204

韩“平阳”平首平肩方足布 204

城市经济的发展 204

第七节 封建兼并战争 秦统一六国 205

一、七雄并立和对小国的兼并 206

七雄并立的形势 206

大国对小国的兼并与蚕食 207

七雄初争,魏处首强 207

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六国的衰败和秦的强盛 208

齐魏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魏国势的下降和齐的兴起 208

“合纵”与“连横” 210

秦接连败魏 210

秦并巴蜀 211

以秦、齐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阵,秦、楚丹阳之战和楚的衰落 212

齐大败燕 212

秦败韩、魏的伊阙之战 韩、魏的进一步衰落 213

秦、燕等五国联合攻齐 214

秦攻占楚国郢都 215

秦、赵长平之战和赵的衰落 215

三、秦统一六国 216

秦围攻邯郸,试图灭赵 217

秦设三川郡、太原郡和东郡 218

秦王政统一六国的战略决策 218

秦统一六国 221

第八节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文史与科技 225

一、“百家争鸣”与各学派的分化 225

以“变法”为主要内容的前期法家思想 226

墨翟的革新思想 228

儒家思孟学派的守旧思想 231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234

庄周的虚无主义 236

慎到用势行法加强封建政权的思想 238

《十六经》、《经法》等篇的黄老思想 239

名家——惠施与公孙龙 241

苟况——地主阶级思想的集大成者 243

韩非的封建专制主义理论 247

二、史学与文学艺术 250

史学 250

文学 251

艺术 253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附纹饰摹本) 254

彩漆木雕禽兽座屏 255

龙凤人物帛画摹绘 256

三、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 257

农学 257

《考工记》 257

天文 257

医学 258

本章小结 259

[附]战国时期秦世系表(公元前476——前221年) 261

第四章 统一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262

一、健全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 262

以郡县为基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 262

统一法律 265

秦简 265

陶武士俑 267

兵役制度 267

迁豪和收征兵器 267

出巡 268

琅玡台刻石 269

令黔首自实田及赋徭制度 270

上农除末与徙民开荒 270

二、秦朝的经济文化政策 270

始皇廿六年铁石权 271

始皇廿六年铜诏版拓本 272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272

统一和简化文字 272

“半两”铜钱 272

三、“焚书坑儒” 273

修驰道,车同轨 273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5

“廿六年蜀守武”铜戈(附铭文摹本) 276

统一西南 276

统一百越 277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78

本章小结 279

第五章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公元前209年——前206年) 280

一、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发展 革命形势的成熟 280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发展 280

胡亥、赵高篡权,阶级矛盾的激化 281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84

大泽乡起义 284

“张楚”农民政权的建立 285

帛书《五星占》 286

胜利进军 286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287

武臣、张耳、陈余的分裂活动,张楚政权的失败 289

三、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继续战斗 291

革命高潮的再起 291

巨鹿之战 293

秦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进一步加剧 294

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秦王朝的灭亡 297

本章小结 297

[附]秦世系表(公元前221——前206年) 298

第一节 楚汉之争 299

刘邦进入咸阳后的政策 299

第六章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加深——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299

项羽分封 300

诸侯王战事重起,刘邦出击“三秦”和彭城 302

汉、楚在荥阳成皋一线的对峙 303

刘邦战胜项羽示意图 306

垓下之役,项羽失败 307

刘邦取得胜利的原因 308

第二节 西汉的政治 309

一、刘邦恢复和重建封建秩序的各项政策与措施 309

恢复和健全封建国家机器 310

(一)恢复和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加强地主阶级政权 310

重建赋税徭役制度 311

收集地主阶级人才,充实各级封建政权 313

恢复地主的爵位和田宅 314

(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功臣侯和迁豪 315

铲除异姓诸侯王 315

分封同姓王与功臣侯 316

迁豪 318

重农抑末政策 319

(三)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 319

分给复员军吏士卒田宅和免除其徭役 319

释放奴隶 320

鼓励增殖人口 320

(四)刘邦对待儒学和儒生的态度 321

二、惠、文、景时期的黄老政治 323

黄老“无为”政治的历史背景 323

削藩与平定七国之乱 325

提倡农业和广积贮 328

以轻刑为名密织法网 329

三、汉武帝尊崇儒术,封建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330

(一)尊崇儒术 330

儒家思想影响的增长 330

董仲舒维护封建秩序的理论 331

政治思想上尊祟儒术 334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政治措施 335

对王、侯的“削”“夺”政策 335

加强中央集权和监察制 336

广开仕途,招揽人才 337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 338

国家垄断铸钱 338

盐铁官营 339

控制工商和打击私商 339

“五铢”铜钱 339

四、昭、宣、元时期儒家势力进一步增长 340

盐铁会议 340

汉元帝进一步尊儒 341

秦末农民起义对汉初阶级关系变化的影响 342

一、西汉时期的阶级状况 342

第三节 西汉时期农民与地主的对立和农民的反抗斗争 342

地主阶级的构成及其势力的膨胀 344

工商业主势力的抬头和发展 349

金缕玉衣 349

农民及其破产 350

奴婢 352

二、西汉时期的农民反抗斗争 354

汉初农民的反抗斗争 354

武、昭、宣时期的农民起义 355

西汉后期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359

第四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363

一、农耕新技术和农业的发展 363

耕地面积的扩大 363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推广 364

铁犁 364

木雕牛犁 365

耧播技术的发明 366

耧车复原模型 366

铁耧脚 367

水利灌溉 367

水碓和风车等技术的发明 368

“代田法”和“区田法” 368

主要的农作物 369

陶风车(扇车) 369

二、冶炼铁、钢新技术 其他手工业与商业 370

冶炼铁、钢的新技术 370

食盐的生产 371

鎏金“长信宫”铜灯 372

铸币和采铜 372

精美的纺织品 373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 374

第五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各族人民联系的加强 376

一、匈奴族及其与西汉王朝的关系 376

平城之役与“和亲”政策 376

西河农令”印文 378

武帝时期汉王朝连续打败匈奴奴隶主贵族势力 378

匈奴族隶属西汉王朝 380

二、西汉与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380

西域简况 380

羊首铜刀(乌孙) 381

张骞通西域 382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382

“鄯善都尉”印封泥 383

三、南方各少数民族与诸郡的设立 384

西南各族与犍为、益州等郡的设立 384

纺织铜贮贝器 385

南方、东南诸越与南海等郡的设立 386

滇王之印”金印 386

五铢钱纹铜鼓 387

四、东北地区乌桓校尉和玄菟郡的设立 388

第六节 西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389

西汉与南方各邻国的关系 390

西汉与东方邻国的关系 390

西汉与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 391

汉代中外交通示意图 392

儒家内部今文学与古文学之争 393

第七节 经学、史学、文艺和科技 393

司马迁与《史记》 395

西汉时期的文学 396

西汉时期的绘画、音乐、杂技和雕刻艺术 398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摹绘) 399

乐舞杂技陶俑群 400

天文历算与地理学 401

医学 403

造纸术的发明 404

本章小结 405

[附]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406

第七章 赤眉、绿林农民起义(公元18年——27年) 407

一、王莽复古“改制”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07

挽救西汉政治危机的“改制”思潮 407

王莽代汉和新朝的建立 408

王莽的复古改制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410

全国农民起义高潮的前奏——赵明、吕母等起义 412

二、赤眉、绿林、铜马等农民起义的爆发 412

赤眉起义军的兴起和壮大 413

绿林起义军的兴起 416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图 417

铜马等北方农民起义军 418

地主分子刘玄、刘秀等加入农民军 418

三、绿林军“更始”政权的建立 新莽王朝的覆灭 419

绿林军势力的发展 419

“更始”政权的建立 420

昆阳大战 421

王莽政权的覆灭 423

“更始”政权的变质和赤眉军进关中 424

四、农民战争胜利成果的丧失 424

东汉政权的建立 425

刘秀镇压赤眉军 427

本章小结 428

封建皇权的强化 429

第一节 东汉的阶级关系和豪族政治 429

一、东汉政权恢复、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429

第八章 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东汉(公元25年——220年) 429

培植新贵族 432

度田和释放奴婢 433

地主各阶层的状况和世族地主的开始形成 435

二、阶级结构与地主庄园 435

自耕农 440

徒附、宾客、客佣和奴婢 441

地主庄园 442

地主收租画像石拓片摹本 444

陶楼阁 445

三、豪族集团的黑暗政治 446

豪族进一步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 446

外戚执政 447

宦官集团的残暴政治 448

党锢 450

第二节 农民的反抗斗争和反对东汉政权意识的加强 452

农民反对封建统治 地主镇压农民起义的狡猾手段 452

各族人民联合起义 455

第三节 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457

农业生产的发展 457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459

收获”画像砖拓本 459

“冶铁”画像石拓本 460

“纺织”画像石拓本 461

商业 462

“盐场”画像砖 462

东汉对北匈奴的用兵 汉人与匈奴族人民联系的加强 463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463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 464

“司禾府印”石印 465

西域都护的重新设立 465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 466

乌桓的内迁 467

东汉政府与鲜卑关系的建立 468

东汉政府与夫余、高句骊的关系 469

东汉与朝鲜、日本的频繁联系 469

第五节 东汉的对外关系 469

东汉同东南亚诸国的交往 470

“汉委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470

东汉与中亚、西亚、印巴地区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71

第六节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科技文化新成就 472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72

朴素唯物论者王充 475

原始道教 佛教的开始流传 478

史学 480

文学艺术 481

击鼓说唱陶俑 482

天文学、数学和农机学 483

地动仪复原模型 484

医药学 485

本章小结 486

[附]东汉世系表(公元25年——220年) 488

第九章 黄巾农民战争(公元184年——215年) 489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489

一、农民大起义条件的成熟 489

黄巾起义前的思想酝酿和组织准备 492

大起义的爆发 494

二、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494

颖川、南阳、冀州黄巾军的英勇斗争 496

黄巾起义形势图 497

185年至192年的政治形势 500

三、黄巾军的继续奋战 500

黑山、益州、青州等黄巾军的斗争 501

张鲁起义及其建立的政权 505

张修起义 505

四、张修起义和张鲁的汉中政权 505

本章小结 506

军阀割据 508

一、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 508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508

第十章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错综发展、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85年——581年) 508

曹操势力的发展 509

屯垦画像砖 510

官渡之战 511

平定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 513

孙权在江东的扩展 514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14

刘备势力的兴起和隆中对策 515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16

曹操平定关西 517

三、魏国的政治和社会经济 518

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和曹丕称帝 518

司马氏势力的兴起 519

曹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520

四、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 522

刘备称帝和诸葛亮治蜀 522

诸葛亮的少数民族政策 524

东联孙吴与北伐曹魏 525

五、吴国的政治和社会经济 527

孙权治理吴国的政策 527

和台湾关系的加强 528

吴国经济的发展 528

青瓷羊 529

领兵制和复客制 530

六、三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531

七、蜀、吴灭亡和晋朝统一 534

蜀国的灭亡 534

晋朝的建立和晋灭吴 534

[附]三国世系表(公元220年——265年) 535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536

西晋的占田制 536

西晋门阀世族的腐朽统治 537

各地的流民起义 539

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 540

西晋的灭亡 542

[附]西晋世系表(公元265年——316年) 543

第三节 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东晋的阶级矛盾 543

一、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543

北方各族建立的政权 543

前赵、后赵的统治 544

梁犊领导的起义与后赵灭亡 545

冉魏与前燕 546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546

淝水战争形势图 547

淝水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549

二、东晋的阶级矛盾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 550

东晋政权的建立及祖逖、桓温的北伐 550

东晋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552

孙恩起义形势图 554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 555

一、东晋世系表(公元317年——420年) 557

[附] 557

二、北方各族政权兴亡表 558

第四节 南朝的阶级矛盾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559

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替 559

士族地主的腐朽与庶族地主的抬头 561

南朝的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 561

南朝的农民起义 564

江南经济的发展 566

牵牛画像砖 567

南方的少数民族 569

第五节 北朝的政治经济 各族人民的联合起义和民族大融合 571

北魏的强大及其统一北方 571

北魏初期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572

魏孝文帝的改革 574

北魏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社会矛盾尖锐化 577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 579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图 580

北魂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583

北周统一北方 584

民族大融合与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585

黄釉乐舞瓷扁壶 585

[附] 587

一、南北朝政权兴亡表 587

二、南朝帝系表 587

三、北朝帝系表 588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中外文化交流 589

一、科学技术 589

天文和历法 590

算学 590

地理学 591

医学 592

机械制造 593

农业科学 593

二、宗教和哲学 594

宗教 594

魏晋玄学 595

鲍敬言的《无君论》 597

范缜的《神灭论》 598

三、史学、文学和艺术 599

史学 599

文学 600

大石佛 602

艺术 602

顾恺之洛神赋图(部分) 603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604

四、中外文化交流 604

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606

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606

与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 606

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607

本章小结 607

第十一章 隋——封建统一国家的再建(公元581年——618年) 609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609

第一节 隋的建立 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09

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611

隋运河图 613

隋灭陈,南北统一 614

第二节 隋统一全国 614

府兵制的改革 615

第三节 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616

农业的发展 616

镇压江南豪族的叛乱 616

手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617

安济桥 618

和边疆各族的联系 619

文化上的成就 619

与中亚交通的发达 620

本章小结 621

第十二章 反徭役、反门阀土族的隋末农民战争(公元611年——621年) 623

第一节 隋文帝时期阶级矛盾的积累 623

均田制下的土地兼并 623

官家仓库盈溢 人民饥寒交迫 624

严酷的刑罚 625

“节俭”掩盖下的奢侈 625

大兴土木 巡游无度 626

第二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626

对外用兵 破坏生产 627

第三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 628

大起义的爆发 628

瓦岗军 630

隋末农民起义及封建割据略图 631

河北起义军 632

江淮起义军 633

隋朝的覆灭 633

李渊集团窃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 634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和作用 636

本章小结 637

[附]隋世系表(公元581年——618年) 638

第十三章 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公元618年——907年) 639

第一节 唐朝前期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 640

一、唐朝前期的政治 640

(一)封建统治的强化 640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640

府兵制 642

西州营名籍(开元三年) 643

唐律 643

科举制 645

(二)均田制与租庸调 647

均田制 647

租庸调 648

郧县贺思敬庸调麻布(开元九年) 649

均田制实行的情况和作用 649

(三)唐太宗的统治 650

(四)武则天称帝 654

士族地主 661

二、唐代前期的阶级关系 661

庶族地主 663

商人地主 664

寺院地主 665

均田制下的农民 666

佃农和雇农 667

赵怀满耕田契残纸(贞观十七年) 668

部曲和奴婢 669

工匠 670

三、唐朝前期的阶级斗争 671

刘黑闼的反唐起义 671

辅公祏的反唐起义 672

四川少数族人民起义 673

农民女英雄陈硕真起义 673

反括户的斗争 674

四、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 674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674

耕获图 676

曲辕犁 676

手工业的发展 677

银熏球 678

花鸟纹锦 679

商业的繁荣 681

唐玄宗初期的政治 683

一、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内部危机 683

第二节 唐朝后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683

均田制的破坏 684

府兵制的破坏和节度使权势的增长 686

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688

二、安史之乱 两税法实行后的社会矛盾 690

安史之乱 690

袁晁、方清领导的江南农民起义 692

两税法的实行 695

地主田庄的发达和庄客的痛苦生活 697

榷盐法 698

江南经济的继续发展 699

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703

唐中央对藩镇的斗争 703

宦官专权 707

二王柳刘的政治革新 708

李德裕反对牛僧孺的斗争 711

第三节 唐代边疆各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714

突厥汗国的建立 714

一、突厥人和燕然都护府、崑陵、濛池都护府的建立 714

东突厥的灭亡 716

薛延陀和燕然都护府的设立 717

东突厥的再起 718

突厥和唐的经济联系 719

西突厥的兴亡和昆陵、濛池都护府的设立 719

“蒲类州之印”铜印 720

二、回纥——瀚海都督府的建立 721

早期的回纥人 721

回纥汗国的建立 722

回纥汗国的衰亡 722

回纥人的文化 723

三、高昌、龟兹和于阗 安西都护府的建立 724

高昌和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724

绢画双童图 725

龟兹和安西四镇 726

汜德达告身(延载元年) 727

于阗和毗沙都督府的设立 728

四、吐蕃——受唐册封的西南王国 730

吐蕃的先世和制度 730

吐蕃的强盛和衰落 732

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734

大昭寺 735

五、南诏——唐朝的云南王 737

南诏的建立 737

南诏的制度和文化 738

千寻塔 739

南诏与唐的和战 南诏的衰亡 740

靺鞨人的生活 741

六、靺鞨与渤海——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的建立 741

渤海与唐的密切联系 742

渤海的强盛 742

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 743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743

唐代中外交通示意图 744

阿拉伯金币 745

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746

日本遣唐使的西来与鉴真的东渡 747

日本“和同开珎”银币 748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749

与尼泊尔的友好往来 750

与斯里兰卡的友好往来 751

与昭武九姓的友好关系 751

东罗马金币 752

与东罗马的友好关系 752

与伊朗的友好关系 752

波斯银币 753

打马球(章怀太子墓壁画) 754

与阿拉伯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754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 756

一、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757

佛教的盛行和傅奕、韩愈的反佛斗争 757

吕才对阴阳迷信的批判 760

柳宗元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760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 762

诗歌 763

二、文学、史学上的新成就 763

古文运动 769

传奇小说 770

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 771

变文 771

刘知几的《史通》 772

杜佑的《通典》 773

三、光辉的艺术杰作 774

绘画 774

步辇图 775

雕塑 776

书法 776

龙门奉先寺全景 777

怀素《自叙帖》 778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碑》拓本 778

音乐 779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 779

印刷术的发明 779

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本《陀罗尼经》 780

天文历算 781

地理学 781

唐长安城图 782

建筑 783

医药学 783

大雁塔 784

本章小结 785

一、唐朝末年阶级矛盾的激化 787

第十四章 以“平均”、“冲天”为称号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公元875年——884年) 787

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789

二、大起义的前奏 789

庞勋领导的徐泗农民起义 790

三、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791

平均和冲天的称号 792

转战南北,进入长安 794

黄巢行军示意图 795

大齐政权的革命措施 796

起义的失败和经验教训 797

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799

四、唐朝的灭亡 801

本章小结 802

[附]唐世系表(公元618年——907年)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