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法的意义、范围与秩序 1
一、治学以方法为首要 1
二、方法论的三方面 2
三、客观的主观与绝对的主观、绝对的客观 4
四、本书各种方法的次序与要点 5
第二章 观察的方法(观点的精华) 7
一、新观点的理论 7
附录 哲学社会科学之原因 14
二、新观点的应用 26
附录 用物观考据证明李季观察道家阶级和主张的错误 30
三、整个的贯通法 31
第三章 界限的方法 34
一、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三个体系与重要说明 34
附录 哲学社会科学二者之互相关系与同一目标 40
二、古今中外各家思想的关系与比较 43
三、不甚广泛与多方面的有意义 48
第四章 搜集的方法(材料的精华) 57
一、思想材料与书籍种类 57
二、中国历代思想的盛衰与异同 76
三、中国思想史料简目 78
附录 几点说明 90
第五章 选择的方法 92
一、对于新旧文化的各派见解——赞成、反对、调和、扬弃四派的态度 92
二、选择材料与认识真理的两种标准 96
三、打破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说 100
第六章 评论的方法(态度的精华) 103
一、辩论批评的重要 103
(一)凡思想家皆需要“辩” 103
(二)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关系学术前途 104
二、评论应有的各种态度 106
(一)勿慕名 106
(二)勿畏势 108
(三)勿贪利 109
(四)勿徇情 112
(五)勿故误 115
(六)勿臆说 116
(七)勿离题 117
(八)勿异拟 118
(九)勿当然 121
(十)勿灰色 121
(十一)勿嫉妒 124
(十二)勿依附 125
(十三)勿太过 130
(十四)勿混谈 132
(十五)勿恋旧 134
(十六)勿执一 136
(十七)勿相对 138
(十八)勿颠倒 139
(十九)勿禁忌 140
(二十)勿利用 141
三、评论须知的各种方法 142
(一)顺他法 142
(二)自主法 142
(三)反证法 143
(四)增补法 144
(五)矛盾法 145
(六)包围法 147
(七)反省法 147
(八)修改法 148
四、价值与影响非尽合一 149
(一)名声影响非尽合理 150
(二)影响非限于过去时代 155
(三)影响有显隐的不同 156
五、先研究后批评与信仰 157
第七章 实践的方法(学说的精华) 159
一、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159
(一)实践是最有价值的一种学问 159
(二)学问之目的在乎实践 162
(三)学问多由实践而来 163
(四)实践是否需要书本的学问 165
(五)知行问题 168
(六)体用问题 171
(七)义利理欲问题 173
二、个人与社会的实践 177
(一)关于个人的实践 178
1.做人首应辨别人与物的异点 178
2.个人是社会的手段 178
3.利用必需的物质发展高尚的精神 179
4.在功德的久暂不在肉体的寿夭——真长寿与真功名 180
5.真心与正气 182
6.厌世忘世是最可恶的盗贼 183
7.勤苦的美德与两个条件 187
8.恕的方法与限度 188
9.劳获合一 190
10.非玄虚的己志自力 191
11.学问人格活动合一与完人 192
(二)对于社会的实践 193
1.在有效办法而不在高尚目的 193
2.要可能的理想而不要不可能的梦想 194
3.须先注重社会问题中的根本问题 194
4.分配的生产消费交换赋税 196
5.男女问题之重要 199
6.男女平等的要点 202
7.四民轻重苦乐的转移 206
8.养教治的施政次序 208
9.须先治己治高与罚因 209
10.下本而非上本——民本与民权 211
11.真奋斗与伪和平 213
12.无人不学无物非师与天才教育手足教育 214
13.真正自由是社会的共同的而非个人的各别的 216
14.过渡时期的差等爱 217
15.人类的一本与博爱 218
16.对社会的大忠孝 220
17.世界大同的各种政策 225
18.正义的军事 227
19.移同类相残去征服自然 228
20.进化革命合一 230
附一 吕思勉先生介绍——论蔡撰思想史与史学界之关系 231
附二 嵇文甫先生来书 232
附三 陈钟凡先生来书——祈早日问世勿秘而不宣 233
附四 柳诒徵先生诗经正训序——蔡撰思想史与国学图书馆藏书之关系 235
附五 刘掞藜先生遗书——搜集中国思想史料与“生活”“志事”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