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经系统概况 1
1.1 神经系统的演化和变迁 1
1.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合及其意义 2
1.3 神经解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
2 神经组织 5
2.1 神经元 5
2.1.1 神经元的分类 5
2.1.2 神经元学说 6
2.1.3 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形成的结构 7
2.4 神经元的构造 7
2.1.4.1 胞体 7
2.1.4.2 胞突 12
2.2 神经纤维 15
2.1.5 轴浆流和轴突内运输 18
2.3 神经末梢 18
2.3.1 感觉神经末梢 18
2.3.1.2 有被囊神经末梢 19
2.3.1.1 游离神经末梢 19
2.3.1.3 内脏感觉神经末梢 24
2.3.1.4 脑的化学感受器 24
2.3.2 运动神经末梢 24
2.3.2.1 运动终板 25
2.3.2.2 内脏运动末梢 25
2.4 神经胶质细胞 26
2.4.1 大胶质细胞 26
2.4.2 小胶质细胞 27
2.4.3 室管膜细胞 27
2.4.1.2 少突胶质细胞 27
2.4.1.1 星状胶质细胞 27
2.4.4 被囊细胞 29
2.4.5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9
2.4.5.1 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 29
2.4.5.2 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 29
2.4.5.3 参与离子、递质的调节 30
3 神经系统的发育 32
3.1 神经管的形成 32
3.2 神经管的组织分化 33
3.3 神经嵴的发育 36
3.3.1 脑、脊神经节的形成 36
3.3.2 交感神经节的形成 37
3.3.3 副交感神经节的形成 38
3.4 脊髓的发育 38
3.5 脑的发育 40
3.5.1 末脑的发生 41
3.5.2.1 脑桥 43
3.5.2 后脑的发生 43
3.5.2.2 小脑 44
3.5.3 中脑的发生 45
3.5.4 间脑的发生 46
3.5.4.1 丘脑上部 47
3.5.4.2 丘脑 47
3.5.4.3 丘脑下部 47
3.5.5 端脑的发生 48
3.5.5.1 纹状体和内囊的发生 48
3.5.5.2 大脑皮质 50
3.5.5.3 大脑连合 51
4.1 突触的分类 54
4.1.1 按神经元的接触部位及信息传递方向分类 54
4 突触 54
4.1.2 按突触局部关系和有无突触小泡分类 55
4.1.3 按突触亚微结构分类 55
4.1.4 按突触小泡的形状分类 56
4.2 突触的亚微结构 56
4.2.1 化学性突触的亚微结构及其意义 56
4.3 受体的特异性与药物受体 63
4.2.2 电突触 63
4.2.3 混合型突触 63
4.4 受体的种类 64
4.4.1 胆碱能受体 64
4.4.2 肾上腺素能受体 64
4.4.3 5-羟色胺受体 64
4.4.4 吗啡受体 65
4.5 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重摄取 65
4.8 突触抑制 66
4.8.1 突触后抑制 66
4.7 中枢突触传递 66
4.6 释放递质的自我限制及递质的相互作用 66
4.8.2 突触前抑制 67
4.9 神经系统中的微回路(树-树突触) 68
5 脊髓 70
5.1 脊髓的外形 70
5.1.1 脊髓经根 71
5.1.3 脊神经的节段分布 73
5.1.2 脊髓节、脊神经根和脊柱的关系 73
5.1.4 颈和上肢的皮神经分布 74
5.1.5 肌节的神经分布 74
5.2 脊髓内部结构 75
5.2.1 脊髓灰质 75
5.2.1.1 脊髓后柱 75
5.2.1.2 脊髓中间灰质柱 75
5.2.1.3 脊髓前柱 75
5.2.2 脊髓灰质的分层 79
5.2.3.1 前素的纤维束 81
5.2.3 脊髓白质 81
5.2.3.2 侧索的纤维束 83
5.2.3.3 后索的纤维束 86
5.2.3.4 脊髓固有束 86
5.2.4 脊髓各段的灰白质比较 87
5.2.5 脊髓后柱的传入纤维 89
5.2.6 脊髓后柱的结构 89
5.3 脊髓的功能和损伤的后果 93
5.4 脊神经根损伤之后果 95
6.2 脑干的外貌 98
6.2.1 延髓 98
6 脑干 98
6.1 脑干的分部 98
6.2.2 脑桥 100
6.2.3 中脑 100
6.3 脑干内部结构 102
6.3.1 脑神经核 102
6.3.1.1 一般躯体运动核 103
6.3.1.2 特殊内脏运动核 108
6.3.1.3 一般内脏运动核 111
6.3.1.4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113
6.3.1.5 一般躯体感觉核 115
6.3.1.6 特殊躯体感觉核 123
6.3.2 脑神经核间的神经联系 129
6.3.3 非脑神经核 130
6.3.4 网状结构 141
6.3.4.1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42
6.3.4.2 脑干网状结构的分部及其神经元的构筑特点 143
6.3.4.3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144
6.3.4.4 缝际系统 147
6.3.4.5 网状结构的生理意义 153
6.3.5 脑干的白质 155
6.3.5.1 上行传导束 155
6.3.5.2 下行传导束 156
6.4 脑干的生理功能 157
6.5 脑干损伤与临床 157
6.5.1 脑干结构的特点与损伤范围的定位 157
6.5.2 脑干内的脑神经及其核的损害与临床 158
6.5.3 脑干不同部位损害及其临床表现 161
7.1.2 小脑脚 168
7.1.1 小脑的分叶 168
7.1 小脑的外貌 168
7 小脑 168
7.2 小脑内部结构 169
7.2.1 小脑灰质 169
7.2.1.1 小脑皮质 170
7.2.1.2 小脑的核 171
7.2.2 小脑白(髓质) 173
7.2.2.1 皮质-核间的纤维联系 173
7.2.2.2 小脑传出性纤维联系 173
7.2.2.3 小脑传入性纤维联系 177
7.2.3 苔状纤维 181
7.2.4 爬行纤维 181
7.2.5 小脑团伞 182
7.3 小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83
7.4 小脑内的胶质细胞 185
7.5 小脑的功能和临床应用 186
7.6 小脑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188
7.7 第四脑室 189
8.1.1 丘脑 191
8.1 间脑的外貌和分部 191
8 间脑 191
8.1.2 丘脑上部 192
8.1.3 丘脑后部 192
8.1.4 丘脑下部 192
8.1.5 丘脑底部 192
8.2 丘脑内部结构 192
8.2.1 丘脑之核及其纤维联系 192
8.2.1.1 古(原)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 193
8.2.1.2 旧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 195
8.2.1.3 丘脑中继核内的突触形式 202
8.2.1.4 新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 202
8.3 丘脑的功能意义及临床应用 204
8.4 丘脑上部和丘脑底部的内部结构 206
8.4.1 丘脑上部及其纤维联系 206
8.4.1.1 松果体 206
8.4.1.2 缰三角和缰核 206
8.4.2 丘脑底部及其纤维联系 207
8.4.2.1 丘脑底核 207
8.4.1.3 髓纹 207
8.5 丘脑下部的分区及核团 208
8.5.1 视前区 209
8.5.2 视上部或视上区 209
8.5.3 结节区 210
8.5.4 乳头区 211
8.5.5 丘脑下部外侧区 211
8.6 丘脑下部的纤维联系 211
8.6.1 传入性纤维 211
8.6.2 传出性纤维 216
8.7 丘脑下部的功能和临床应用 218
8.8 第三脑室及脑室壁的构造 223
9 大脑 229
9.1 大脑两半球的外貌 229
9.1.1 大脑背外侧面 229
9.1.2 大脑内侧面 231
9.1.3 大脑底面 233
9.2 大脑内部结构 233
9.2.1 大脑髓质或白质 233
9.2.2 大脑皮质 234
9.2.1.3 连合纤维 234
9.2.1.1 投射纤维 234
9.2.1.2 联合纤维 234
9.2.2.1 大脑皮质的细胞 235
9.2.2.2 大脑皮质的分层 237
9.2.2.3 大脑皮质的分型 239
9.2.2.4 大脑皮质间联系 241
9.2.2.5 皮质的垂直柱形单位及其生理意义 242
9.2.2.6 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功能定位 243
9.2.3.1 尾状核 253
9.2.3 基底核或节 253
9.2.3.2 豆状核 254
9.2.3.3 屏状核 254
9.2.3.4 杏仁复合核 254
9.2.4 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254
9.2.4.1 传入纤维 255
9.2.4.2 传出纤维 256
9.2.5 苍白球的纤维联系 256
9.2.5.1 传入纤维 256
9.2.6 内囊 257
9.2.5.2 传出纤维 257
9.2.8 极外囊 258
9.2.9 侧脑室和脉络丛 258
9.2.7 外囊 258
10 嗅脑和边缘叶 263
10.1 嗅脑的外貌和内部结构 263
10.1.1 嗅球 263
10.1.2 副嗅结构 265
10.1.3 前嗅核 265
10.1.6 隔区 266
10.1.4 嗅束 266
10.1.5 梨状区或梨状叶 266
10.1.7 杏仁复合核 267
10.1.7.1 皮质-内侧核群 267
10.1.7.2 基底-外侧核群 267
10.1.7.3 中央杏仁核 268
10.1.8 杏仁复合核的纤维联系 268
10.1.8.1 杏仁复合核的传入纤维 268
10.1.8.2 杏仁复合核的传出纤维 269
10.1.10 海马结构 272
10.1.10.1 胼胝上回 272
10.1.10.2 齿状回和海马 272
10.1.9 前连合 272
10.1.10.3 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 274
10.2.2 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系 277
10.2.2.1 上行神经联系 277
10.2.1 边缘叶 277
10.2 边缘叶的边缘系统 277
10.2.2.2 下行神经联系 279
10.2.3 边缘系统的生理意义 279
10.2.3.1 边缘叶及脑岛的功能 279
10.2.3.2 杏仁复合核和隔区的功能 281
10.2.3.3 边缘系统与神经内分泌 281
10.3 脑的受酬系统 281
11.1.1.2 触压觉传导通路 286
11.1.1.1 痛温觉传导通路 286
11.1.1 一般躯体感觉系统 286
11 传导通路 286
11.1 感觉系统 286
11.1.2 一般本体感觉系统 290
11.1.2.1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内侧丘系 291
11.1.2.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91
11.1.3 三叉神经系统 292
11.1.4 特殊躯体传入系统 296
11.1.4.1 视觉系统 296
11.1.4.3 前庭系统 302
11.1.4.2 听觉系统 302
11.1.5 特殊躯体传入系统内的传出纤维 304
11.1.5.1 视觉系统中的离心纤维 304
11.1.5.2 听觉系统中的离心纤维 304
11.1.5.3 前庭系统中的离心纤维 304
11.1.6 特殊内脏传入系统 304
11.1.6.1 嗅觉系统 304
11.1.6.2 味觉系统 305
11.2.1 一般躯体传出系统 306
11.2.1.1 锥体系统 306
11.2 运动系统 306
11.2.1.2 锥体外系统 311
12 中枢递质性神经元系统 317
12.1 单胺能神经元系统 317
12.1.1 单胺能神经元的分布 317
12.1.2 单胺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 318
12.1.3 单胺能神经元系统的生理和临床意义 321
12.2 胆碱能神经元系统 322
12.2.1 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布 322
12.2.2 胆碱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系统 323
12.3 γ-氢基丁酸在脑内的分布及其意义 324
12.4 P-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其意义 326
12.5 脑啡呔在脑内的分布及其意义 328
12.6 神经降压素在脑内的分布 330
13 脑膜和血管 338
13.1 脑(脊)膜 338
13.1.1 脑膜 338
13.1.2 脊髓膜 345
13.2 脑屏障系统 346
13.2.1.2 脉络丛的结构 347
13.2.1 脑屏障系统的结构基础 347
13.2.1.1 脑毛细血管壁及其有关的结构 347
13.2.3 脑屏障的生理意义 348
13.2.3 影响脑屏障功能的因素 349
13.2.3.1 药物对脑屏障系统的影响 349
13.2.3.2 实验性病理因素对屏障的影响 349
13.3.1.1 椎动脉 350
13.3.1.3 脑的动脉 350
13.3.1.2 颈内动脉 350
13.3.1 脑和脊髓的动脉 350
13.3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 350
13.3.1.4 脊髓的动脉 362
13.3.2 脑和脊髓的静脉 363
13.3.2.1 脑的静脉 363
13.3.2.2 脊髓的静脉 367
13.4 脑循环及其调节 368
14 神经解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附录】 377
一、索引检字 377
二、名词中、英、拉文对照表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