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1958年11月——1959年10月) 1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政治形势 1
一、日本的诱降政策和汪精卫的叛国投敌 1
二、东方慕尼黑阴谋 10
三、国民党政策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15
第二节 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我态势 22
一、日军战线的整理,向持久战略转变 22
(一)各战略集团的区划和警备态势 24
(二)新兵团的组建,长期战争的准备 29
二、国民党战线的组成 33
(一)十个战区的设置及兵力配备 33
(二)消极应付的挨打战略 41
三、敌后游击战争的持久态势 46
晋察冀边区 49
晋绥区 55
晋冀鲁豫区 61
山东区 64
第三节 国民党战场的消极抵抗 67
一、海南岛之不守 68
二、汕头、潮州之轻弃 70
三、南昌的失陷 72
(一)战前敌我态势 72
(二)国民党南昌战役的失败 74
1.敌军作战计划 74
2.战役经过概要 75
3.国民党失败的教训 77
(一)襄东地区的战略地位 80
四、襄东战役 80
(二)战前敌我态势 81
(三)战役经过概要 85
(四)战役的教训 87
五、赣湘战役 88
(一)敌军作战目的 88
(二)战前敌我态势 91
(三)敌军作战计划 94
1.敌战役兵团组成 94
2.敌作战计划 95
(四)战役经过概要 96
(五)战役的经验教训 99
第四节 敌后战场的胜利 101
一、敌我战略构想 101
(一)敌方 101
(二)我方 102
二、粉碎敌第1期肃正作战 103
(一)第120师东进,冀中区战胜敌军5次进攻 105
(二)第129师主力一部东越平汉路,冀南区反“扫荡”的胜利 110
(一)日军兵力的调整 115
(三)第115师东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冀鲁豫、豫皖苏边区的开辟 116
(四)晋冀豫区反“扫荡”的胜利 124
(五)北岳区反“扫荡”的胜利 127
(六)冀察热挺进军的成立和冀察热的形势 133
(七)在夹攻中奋斗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36
(八)大青山抗日据根地的发展 140
三、敌第2期肃正作战的失败 145
1第115师在(黄)河、淮(河)间的战略展开 150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鲁中、鲁西反“扫荡”的胜利 150
2.山东纵队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53
3.粉碎敌寇对鲁中、鲁西的大“扫荡” 156
(三)晋冀豫反“扫荡”的胜利 160
第五节 华中新四军的战略展开 162
一、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 162
二、第1、第2支队为东进北上而斗争 163
三、第4、第5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敌后 167
四、第6支队挺进豫皖苏边敌后 170
五、军部和第3支队在皖南的抗日斗争 173
六、豫鄂挺进纵队开辟鄂豫边区 175
第六节 华南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 180
一、东江地区 180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 182
三、海南岛 183
本章小节 183
第二章 欧战爆发后的日本国策;蒋介石的妥协与反共;敌后战场的新形势(1939年10月—1940年4月) 185
第一节 诺门坎事件及欧战对日本国策的影响 185
一、日本解决中国事变的早期方针 185
(一)事件南起因及经过概要 187
二、诺门坎事件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187
(二)“事件”给予日本的影响 191
三、欧战爆发后日本国策的新方针 193
(一)欧战对日本军阀的刺激 193
(二)阿部内阁的新方针 194
(三)现地军的整理及作战指导纲要 196
一、政治诱降,汪、蒋合流阴谋的提出 203
(一)建立汪政权,投向重庆的诱饵 203
第二节 阿部内阁对国民党政府的施策 203
(二)蒋介石插手,日本政府引而不发 204
(三)汪工作的失败,蒋工作开始 206
二、军事迫降,占领南宁 209
(一)日军攻占南宁的目的 209
(二)南宁战役经过概要 212
1第1阶段:日军占领南宁(1939年11月16日——11月24日) 212
2第2阶段:敌保守南宁及进攻龙州(11月25日——12月17日) 215
3第3阶段:国民党军反攻南宁(12月17日——1940年1月27日) 217
4第4阶段:战役决战(1940年1月28日——2月4日) 226
(三)日军的进退维谷 228
(四)国民党在南宁战役中的教训 230
第三节 日本对蒋介石的诱降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233
一、日本的国力贫困与其解决中国事变的苦恼 233
二、蒋介石的投降活动 238
三、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243
(一)武装侵犯陕甘宁边区 244
(二)山西“十二月事变” 244
1.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和顽军态势 249
(三)大举进攻八路军前方总部和第129师 249
2.八路军第129师的反顽斗争 251
第四节 八路军粉碎敌第3期肃正作战及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形势 257
一、敌之战略意图及肃正计划 257
(一)敌军兵力的调整 257
(二)敌之肃正计划 260
二、八路军的新胜利,敌后战场的有利形势 263
(一)北岳区两次大捷 264
(二)冀察热挺进军挺进燕山山脉 273
(三)战斗中成长的八路军第3纵队 277
1.邯长、白晋、武沙战役 279
(四)太行区的攻势作战与第129师的整军 279
2.八路军第2纵队的成立 284
3.第129师的整军 285
(五)晋西北根据地的建设与粉碎敌军“扫荡” 286
1.晋西北根据地的建政、整军 286
2.粉碎敌军夏季“扫荡” 289
(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292
①鲁南区的开辟 295
1.第115师战略部署的完成 295
②鲁西区的统一 297
③湖西区的恢复和发展 299
④冀鲁边在严重经济困难中坚持斗争 299
2.山东纵队向正规化的迈进,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300
(七)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建立 304
第六节 日本华北方面军的1940年肃正方针及发展伪军的计划 306
一、敌之控制水路计划 306
二、敌之发展伪军计划 309
本章小节 314
一、中国派遣军以战迫降的提出 316
第三章 德国的战争疯狂,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国民党的投降活动,八路军的百团大战(1940年5月——1940年12月)第一节 日本军阀世界战争的准备,对国民党以战迫降的决策 316
二、欧洲战局的刺激,日本统帅部的决策 319
第二节 日军发动宜昌战役和对重庆的空中攻击 323
一、宜昌战役 323
(一)战役前的军事形势 323
(二)战役经过概要 332
1.日军的作战指导方针 332
2.战役第一阶段,汉水东岸会战 334
3.战役第二阶段,攻占宜昌 337
4.宜昌对敌人的战略价值 341
二、对重庆的空中攻击 344
三、对我国国际通道的切断 357
第三节 国民党上层的投降活动,中国抗战的严重危机 359
一、日本的新国策与米内内阁的倒台 359
(一)日本的新国策——诱降政策与南进战略 359
(二)米内内阁倒台,近卫二次组阁 365
二、蒋介石的投降活动 368
(一)英、法、美的劝诱 369
(二)日本的“桐工作” 371
一、中共中央对抗战形势的分析 379
第四节 敌后战场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379
二、敌后战场的军事形势 382
(一)敌我军事力量对比 382
(二)日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和敌我斗争的军事特点 399
三、游击战争的战役进攻,百团大战 410
(一)战役目的及作战形式 410
(二)战役经过概要 414
(三)战役的辉煌战绩 436
(四)战役的历史意义 440
1.制止了蒋介石的投降活动,打破了日本军阀的亡华阴谋 440
2.打破了敌寇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敌后斗争困难局面的到来 441
(五)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和百团战役 449
第五节 八路军山东部队的成长,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成 453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政 453
二、八路军山东部队的整编 455
第六节 新四军东进、北上,八路军一部南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458
一、第4、第5支队皖东根据地的建立 460
二、第6支队豫皖苏边、皖东北根据地的建设 466
三、八路军一部南下,淮海区的开辟 468
(一)苏北形势 473
四、黄桥反顽决战的胜利,奠定苏北抗战局面 473
(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成立与郭村战斗 474
(三)黄桥决战胜利 476
五、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形势 480
六、华中总指挥部的成立 481
七、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85
八、新四军与国民党军抗击日、伪军兵力的比较 487
第七节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立坚持和发展 490
一、东江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反顽斗争中成长 491
二、珠江三角洲抗日游击战争领导的统一与全面发展 492
三、海南岛人民抗日武装的迅速壮大 493
四、华南人民抗日武装与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兵力的比较 495
本章小结 496
第四章 世界法西斯的战争疯狂,中国抗战的艰难路程(1941年1月——1942年12月) 496
第一节 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国民党政策进一步逆变,第二次反共高潮 498
一、日本军阀的南进鼓噪 498
二、蒋介石亲自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500
三、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团结抗战而斗争 506
一、日本军阀的纠纷争执和向华北增兵 513
第二节 日本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国民党的偏 513
安一隅,解放区战场的攻势作战 513
二、国民党的观望、退避和中条山惨败 526
(一)国民党战场的形势 526
(二)日军东南沿海切断作战 528
(三)日军第13军的盐城作战 530
(四)国民党军中条山惨败 531
三、华北解放区战场的攻势作战 534
(一)日华北方面军总体战略的提出 534
(二)八路军的攻势作战 537
四、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判断,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 540
第三节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日本国策,抗战重心转入解放区战场 54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的转折,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544
二、日本政局与日美谈判的破裂 548
三、抗战重心转向解放区战场 554
(一)日军的战略部署 554
1.华北方面军的战略部署 554
2.第13军的战略部署 558
1.相持阶段以来的最大战役——北岳区反“扫荡” 561
(二)解放区战场粉碎日军万人以上的大 “扫荡”和进攻战役 561
2.太岳区反“扫荡”,岳南新区的巩固和发展 572
3.太行区反“扫荡”,黄崖洞阵地防御战的辉煌胜利 574
4.相持阶段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役——鲁南区反“扫荡” 582
5.冀东区反“扫荡” 584
6.苏北区反“扫荡”,黄师获大捷 585
7.苏南区反清乡,谭师浴血奋战 586
8.皖中根据地的新发展,张师重振军威 589
9.反顽斗争中忍让克制,彭师退出豫皖苏边 590
10.巩固皖东根据地,罗师在日顽夹击下坚持抗战 592
11.豫鄂边区的发展,李师直逼武汉外围 593
12.解放区战场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 594
四、国民党战场日军攻陷长沙、株洲、郑州 596
(一)长沙战役(日军称长沙作战,国民党军称第二次长沙会战) 596
(二)日军攻陷郑州 600
(三)国民党军反攻宜昌 600
第四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抗战 603
一、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战争爆发 603
(一)中国共产党对日美战争的立场和八路军的攻势作战 606
二、中国战场敌我在华北激烈争夺 606
(二)华北在日本侵略战争中的地位 608
1.日本进行世界战争的兵站基地 608
2.华北方面军的兵力配备及其与中国派遣军的兵力比较 612
(三)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战略设想和局部攻势 614
(四)日军对华北的全面进攻,敌我决定性的历史搏斗 617
1.日本在华北的统治基础 617
2.日军“4.29”大“扫荡” 620
①战役前敌我态势 622
3.日军“5.1”大“扫荡” 622
②敌我战役部署 624
③战役经过概要 627
④坚持抗日斗争,地道战登上战争舞台 635
4.驻晋日军的疯狂“扫荡”,八路军奋战太行 641
①战役前的形势 641
②敌我战役计划 642
③战役经过概要 645
5.日军对冀东的疯狂“扫荡”,在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的第13军分区 649
①冀东的形势 649
②战役经过概要 650
6.日军在山东的边地蚕食和万人以上的大“扫荡” 653
7.日军“927”冀鲁豫大“扫荡” 654
①冀鲁豫的形势 654
②战役经过概要 655
8.晋西北军反蚕食和田家会大捷 656
9.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658
10.北岳区形势的转机 661
1.日军的大“扫荡”,世界战争史上最野蛮的战争 662
(五)华北抗战形势及其历史的发展趋势 662
2.解放区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665
3.华北抗战形势的历史趋势 668
三、日军对华北、华中的战略分割,新四军奋战在(黄)河、淮(河) 671
(一)日军的战略意图 671
(二)敌我兵力部署 671
(三)日军对淮海、淮北大“扫荡” 674
(四)空前激烈、空前紧张的华中抗战 675
(五)创建浙东敌后游击根据地,开展浙闽沿海游击战争 678
(六)新四军第5师侏儒山战斗,川汉沔区的开辟 679
四、东江纵队的秘密营救斗争 683
一、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党第二次轻弃长沙 685
(一)战役前的军事形势 685
(二)国民党第9战区的轻弃长沙 685
第五节 国民党战场的新败迹 685
(三)对长沙战役的剖析 687
二、丧师辱国的滇缅路作战 688
(一)中国远征军第1路入缅和驻缅英军 688
(二)战役经过概要 690
(一)日军作战目的和国民党统帅部的决策 694
三、国民党军浙赣战役的失败,衢州空军基地遭彻底摧毁 694
(二)双方出动的兵力 695
(三)战役一般情形和国民党的历史责任 698
本章小结 702
第五章 法西斯阵营的衰落,中国抗战的转机,国民党的颓靡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1945年)第一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形势 704
一、苏德战场苏军转入战略进攻 704
二、太平洋战场日军转入战略防御 707
三、1943年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710
一、日本的战争消耗 711
第二节 日本国力的枯竭与战争力的衰落 711
二、日本战争力的衰落 713
(一)对苏战备中的中国派遣军 713
(二)太平洋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714
三、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严重危机 714
(一)日军大本营的中国战场作战方针 714
(二)日军在华兵力的调整 716
(三)日军在华北的危机 719
一、敌我战略性质的根本变化 724
第三节 敌后抗战的新形势,解放区的再发展 724
二、华北解放区各战略兵团的新阵容 728
三、解放区的民兵 735
四、解放区战场的新胜利 739
第四节 国民党战场的沉寂和第三次反共高潮 749
一、1943年的国民党战场和蒋介石的方针 749
二、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754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转入战略防御 760
一、太平洋战场日军外防御圈的崩溃 760
二、中国战场日军转入防御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