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西双版纳傣族分布略图 1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 1
一、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1
(一)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封建领主经济 1
目 录 1
(一)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封建领主经济 1
一、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1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 1
西双版纳傣族分布略图 1
(1)农民份地的形成过程——体现历史持续发展阶段的四种土地类型 4
①“纳哈滚” (家族田) 4
1.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 4
①“纳哈滚” (家族田) 4
(1)农民份地的形成过程——体现历史持续发展阶段的四种土地类型 4
1.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 4
②“纳曼”亦作“纳本曼” (寨田或寨公田) 5
②“纳曼”亦作“纳本曼” (寨田或寨公田) 5
③“纳倘”或“纳尾”(份地或负担田) 6
③“纳倘”或“纳尾”(份地或负担田) 6
④“纳辛”(私田) 8
④“纳辛”(私田) 8
(2)领主直属土地的形成过程 9
①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分封过程 9
②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掠夺过程 9
(2)领主直属土地的形成过程 9
①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分封过程 9
②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掠夺过程 9
③领主直属土地 10
“纳陇达”(陇达田) 10
“纳道昆” (头人田) 10
“纳波郎” (波郎田) 10
“纳召勐” (土司田) 10
“纳道昆” (头人田) 10
“纳竜召”(宣慰田) 10
宗教土地 10
宗教土地 10
“纳波郎” (波郎田) 10
“纳召勐” (土司田) 10
“纳竜召”(宣慰田) 10
③领主直属土地 10
(1)占有两种不同来源份地的两种农民等级和表现在土地占有和封建 10
(1)占有两种不同来源份地的两种农民等级和表现在土地占有和封建 10
“纳陇达”(陇达田) 10
2.各种地租形态 10
负担方面的主客内外关系 10
负担方面的主客内外关系 10
2.各种地租形态 10
①两种份地上的两种农民等级和两种负担 11
“傣勐” 11
“滚很召” 11
“滚很召” 11
“傣勐” 11
①两种份地上的两种农民等级和两种负担 11
②表现在土地占有方面的主客关系 13
③表现在负担方面的内外关系 13
(2)以劳役地租为支配形态并渗杂其它地租形态的封建领主经济 13
③表现在负担方面的内外关系 13
②表现在土地占有方面的主客关系 13
(2)以劳役地租为支配形态并渗杂其它地租形态的封建领主经济 13
①劳役制的“原型”和“献礼”及其沉淀 14
①劳役制的“原型”和“献礼”及其沉淀 14
②份地制下的劳役地租或贼役 15
②份地制下的劳役地租或贼役 15
③实物代役租或年贡 16
③实物代役租或年贡 16
④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形式——“烤空”与“烤汗” 17
④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形式——“烤空”与“烤汗” 17
勐笼、勐罕等地的“空”与“烤空” 17
勐笼、勐罕等地的“空”与“烤空” 17
⑤体现历史发展的几种实物地租形式 18
景洪的“烤汗” 18
⑤体现历史发展的几种实物地租形式 18
景洪的“烤汗” 18
“烤朗召” (官租) 19
“烤咖纳”(集体租) 19
“烤骂纳” (田禄) 19
“烤咖纳”(集体租) 19
“烤朗召” (官租) 19
“烤骂纳” (田禄) 19
⑥其它剥削形式 20
⑥其它剥削形式 20
①“火西”制的形成和发展 21
②对农奴加强劳动编组的“火西”制 21
(1)为保证封建地租剥削而采取自上而下分派负担的组织——“火西制” 21
3.分配在不同等级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组织 21
②对农奴加强劳动编组的“火西”制 21
①“火西”制的形成和发展 21
(1)为保证封建地租剥削而采取自上而下分派负担的组织——“火西制” 21
3.分配在不同等级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组织 21
③“火西”制的矛盾 23
③“火西”制的矛盾 23
(2)与“火西”制相照应采取自下而上平均分配封建负担的“黑召”制 24
①体现土地与人相结合的负担户和负担观念 24
(2)与“火西”制相照应采取自下而上平均分配封建负担的“黑召”制 24
①体现土地与人相结合的负担户和负担观念 24
②由共同负担换来共同占有的土地而巩固起来的负担界线 25
②由共同负担换来共同占有的土地而巩固起来的负担界线 25
③由负担户和负担界线相结合产生的平均负担办法 26
③由负担户和负担界线相结合产生的平均负担办法 26
④“黑召”制的适应性 26
④“黑召”制的适应性 26
4.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和各种地租剥削以及三种类型地区的比较 28
①“傣勐” 28
②“滚很召” 28
(1)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情况 28
③“召庄” 28
4.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和各种地租剥削以及三种类型地区的比较 28
(1)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情况 28
①“傣勐” 28
②“滚很召” 28
③“召庄” 28
“甘勐” 29
其它劳役 29
家内和专业劳役 29
②实物地租 29
“烤汗” 29
农业劳役 29
①劳役地租 29
(2)各种地租的剥削数量和比例 29
“烤汗” 29
“烤罗郎” 29
“烤骂纳” 29
②实物地租 29
其它劳役 29
“甘勐” 29
家内和专业劳役 29
农业劳役 29
①劳役地租 29
(2)各种地租的剥削数量和比例 29
“烤发郎” 29
“烤空” 29
“烤空” 29
“烤罗郎” 29
“烤骂纳” 29
“烤发郎” 29
第一类型 30
(3)三种类型地区 30
第一类型 30
(3)三种类型地区 30
1.由农村公社成长起来的政治雏形 31
(二)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 31
第三类型 31
第二类型 31
1.由农村公社成长起来的政治雏形 31
(二)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 31
第三类型 31
第二类型 31
①“波曼”、“波乃曼”和“咩曼” 32
(1)村社的内部分工 32
(1)村社的内部分工 32
①“波曼”、“波乃曼”和“咩曼” 32
⑧“乃冒”、“乃捎” 33
⑩“板闷” 33
⑧“乃冒”、“乃捎” 33
⑦“波莫” 33
②“昆悍” 33
⑥“瓦克”的佛爷和“波章” 33
⑤“昆欠” 33
④“波板” 33
③“陶格” 33
②“昆悍” 33
⑨“赞哈” 33
⑩“板闷” 33
⑨“赞哈” 33
⑦“波莫” 33
⑥“瓦克”的佛爷和“波章” 33
⑤“昆欠” 33
④“波板” 33
③“陶格” 33
②宗教 34
③互助 34
①协作 34
(2)村社集会 34
①村社议事会 34
②村社民众会议 34
(3)公共事务 34
③互助 34
②宗教 34
①协作 34
(3)公共事务 34
②村社民众会议 34
①村社议事会 34
(2)村社集会 34
(4)村社界线 35
(4)村社界线 35
2.由部落联盟向政权组织的过渡 35
2.由部落联盟向政权组织的过渡 35
(1)由村社议事会向部落联盟议事会的过渡 36
①“朋贯” 36
①“朋贯” 36
(1)由村社议事会向部落联盟议事会的过渡 36
(2)由部落联盟议事会向政权组织的发展 37
②“朋勐”及其原始民主色彩 37
(2)由部落联盟议事会向政权组织的发展 37
②“朋勐”及其原始民主色彩 37
①二头军事首领制度的遗迹 38
①二头军事首领制度的遗迹 38
②阶级和公共权力的发生 39
②阶级和公共权力的发生 39
(3)按照部落联盟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 40
①召片领兼最高军事首领和最高僧侣 40
“昆悍”组织 40
①召片领兼最高军事首领和最高僧侣 40
“昆悍”组织 40
(3)按照部落联盟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 40
“滚课”组织 41
“松列帕兵召”和“波约” 41
②作为封建领主政权机关的“议事庭” (勒司廊) 41
“郎目乃” 41
“滚课”组织 41
“郎目乃” 41
“松列帕兵召”和“波约” 41
②作为封建领主政权机关的“议事庭” (勒司廊) 41
③“波郎” 42
“波郎勐” 42
“波郎陇” 42
“波郎曼” 42
③“波郎” 42
“波郎勐” 42
“波郎陇” 42
“波郎曼” 42
“波郎纳” 43
“武翁” 43
“孟” 43
“孟” 43
①等级 43
(4)贵族等级和官级 43
“鲁郎道叭”、 “召庄”、 “鲁昆” 43
“武翁” 43
“鲁郎道叭”、 “召庄”、 “鲁昆” 43
①等级 43
(4)贵族等级和官级 43
“波郎纳” 43
“纳怀郎” (百田级) 44
“纳扫竜”(大二十田级) 44
②官级 44
③村社头人 44
②官级 44
“叭” 44
“鲊” 44
“?” 44
“纳哈”或“纳西囡”(五田级或小十田级) 44
“纳扫囡” (小二十田级) 44
“纳扫竜”(大二十田级) 44
“纳怀郎” (百田级) 44
“纳扫囡” (小二十田级) 44
“?” 44
“鲊” 44
“叭” 44
③村社头人 44
“纳哈”或“纳西囡”(五田级或小十田级) 44
(1)关于“祭神”” 46
1.“祭神”与“赕佛”的起源和发展 46
(三)维护封建领主统治的宗教 46
(1)关于“祭神”” 46
1.“祭神”与“赕佛”的起源和发展 46
(三)维护封建领主统治的宗教 46
(2)关于“赕佛” 47
(2)关于“赕佛” 47
2.佛教与政治合流 48
2.佛教与政治合流 48
3.解放初期宗教变化情况 49
3.解放初期宗教变化情况 49
(1)佛寺和宗教人物 50
(2)宗教开支 50
(1)佛寺和宗教人物 50
(2)宗教开支 50
二、封建领主统治及经济变化情况 51
(一)封建领主统治的削弱情况 51
二、封建领主统治及经济变化情况 51
1.封建领主统治在政治上的削弱程度 51
(1)封建上层统治机构的削弱情况 51
①召片领 51
(1)封建上层统治机构的削弱情况 51
1.封建领主统治在政治上的削弱程度 51
(一)封建领主统治的削弱情况 51
①召片领 51
②各勐的议事庭 52
②各勐的议事庭 52
(2)农村封建基层组织的削弱情况 53
(2)农村封建基层组织的削弱情况 53
2.封建领主经济的削弱程度 53
2.封建领主经济的削弱程度 53
(二)农村阶级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54
(二)农村阶级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54
1.农村阶级更趋中农化 55
(1)农村阶级构成和决定阶级升降的几个因素 55
(1)农村阶级构成和决定阶级升降的几个因素 55
1.农村阶级更趋中农化 55
(2)解放后农村阶级普遍上升的几个特点 56
(2)解放后农村阶级普遍上升的几个特点 56
②工作基础的影响 57
①体现在土地占有上的三种类型地区阶级变化的特点 57
②工作基础的影响 57
①体现在土地占有上的三种类型地区阶级变化的特点 57
(3)农村阶级构成特点 58
(3)农村阶级构成特点 58
①“地主”和富农 59
①“地主”和富农 59
④雇农 60
②中农 60
④雇农 60
③贫农 60
②中农 60
③贫农 60
2.土地占有更趋平衡化 62
2.土地占有更趋平衡化 62
⑤贫民 62
(1)解放初期的农村土地占有情况 62
⑤贫民 62
(1)解放初期的农村土地占有情况 62
(2)目前土地平均化的趋势 63
(2)目前土地平均化的趋势 63
①促成分田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和两种情况 64
(3)由自发分田运动引起的一些问题 64
①促成分田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和两种情况 64
(3)由自发分田运动引起的一些问题 64
②群众对分田的看法 66
②群众对分田的看法 66
③等级(村社)之间的土地关系 66
③等级(村社)之间的土地关系 66
三、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看法 68
三、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看法 68
(一)关于民主改革的问题 69
(一)关于民主改革的问题 69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70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70
对当前几项具体工作的反映和意见 72
对当前几项具体工作的反映和意见 72
附录: 72
附录: 72
思茅地委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土地 76
改革的意见 76
改革的意见 76
思茅地委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土地 76
西双版纳二十六个勐傣村寨所属封建等级统计 86
西双版纳二十六个勐傣村寨所属封建等级统计 86
“烤朗召” 92
“烤朗召” 92
叭真及其后代的历史散记 97
叭真及其后代的历史散记 97
车里宣慰使(召片领)封头人的委状及其颁发的“诏书” 103
车里宣慰使(召片领)封头人的委状及其颁发的“诏书” 103
召勐遮所辖地界及解决地界纠纷纪要(三篇) 106
召勐遮所辖地界及解决地界纠纷纪要(三篇) 106
关于“版纳”和“火圈”的一些资料 111
关于“版纳”和“火圈”的一些资料 111
后记 114
后记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