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引论 2
一、从农村社会到乡镇社会--研究对象的确定 2
(一)乡镇社会:一种新的区域社会实体 2
(二)乡镇社会:一个开放的系统 7
二、农民走进现代化--研究维度的选择 11
(一)农民与现代化 12
(二)我国传统现代化战略对农民的排斥 16
(三)新型工资劳动者: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力量 18
三、建设与发展乡镇社会:现阶段合理的发展战略选择--立论的发展背景 21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核心问题:庞大的剩余劳动人口 21
(二)发展视野中的乡镇社会 24
第一编 乡镇社会本质论 35
第一章 农村工业化与乡镇的重新定位 35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 35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地位 38
第三节 乡镇的繁荣及其功能转换 55
第二章 农民离土:传统农村社会的分解 73
第一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性质及其量度 73
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离土动因与方式 79
第三节 乡镇:低成本转移的现实空间 86
第一节 乡镇社会的区域边界 90
第三章 一种新的区域社会范型:乡镇社会 90
第二节 乡镇社会的区域层次结构 100
第三节 乡镇社会的非农化转型 105
第二编 乡镇社会结构论 122
第四章 成长中的企业组织:从自然人到法人 122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 123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与重组 129
第三节 乡镇私营企业的发展与未来 144
第五章 新型管理权威的出现:从农民到企业家 152
第一节 从农民到企业家的成长途径 153
第二节 新型管理权威的特征 156
第三节 乡镇私营企业主群体 161
第六章 新型工资劳动者:乡镇社会的劳动主体 167
第一节 新型工资劳动者的形成 167
第二节 新型工资劳动者的基本规定性 168
第三节 不同类型企业新型工资劳动者的具体特征 175
第七章 经营者与劳动者:权利与制衡 181
第一节 权利预期的差异:利润最大化与收入满意化 181
第二节 从口头协定到劳动契约 190
第三节 权利保障与利益表达的组织化 194
第八章 土地关联:家园依托与社会保障 201
第一节 新型工资劳动者的社会身份 202
第二节 责任田对于新型工资劳动者的社会意义 205
第三节 新型工资劳动者的“兼业”特点及评价 213
第九章 乡镇政府:深度介入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角色 217
第一节 乡镇政府深度介入乡镇经济的原因 217
第二节 “政企合一”:社区政府成为企业所有权实现主体 224
第三节 乡镇政府深度介入乡镇经济产生的问题 233
第三编 乡镇社会发展论 242
第十章 从分散到集中: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途径 242
第一节 工业化与聚焦效应 242
第二节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工业化一般规律悖离 248
第三节 从农村工业化到乡镇工业化 254
第十一章 就业目标优先的发展战略 260
第一节 增强就业拉力:加快乡镇的城镇化建设 260
第二节 劳动替代资本:积极发展乡镇第三产业 268
第三节 拓展就业空间:支持和鼓励发展乡镇个体、私营经济 275
第十二章 离村进镇:就业新概念 284
第一节 传统的就业概念与就业观念 284
第二节 目前城乡两难的就业困境 291
第三节 离村进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基本空间 295
第一节 目前镇区人口的结构与规模 303
第十三章 从农村人到镇上人:身份系统的变革 303
第二节 社会身份的桎梏与变革 309
第三节 建立健全镇区人口的管理体系 314
第十四章 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与乡镇工会的建设 319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乡镇政府 319
第二节 政府退出与工会介入 326
第三节 新型工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乡镇工会建设 332
第十五章 新型工资劳动者与乡镇社会的未来 341
第一节 斩断土地脐带:“农民”的终结与身份的解放 341
第二节 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全面提高乡镇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345
一、对传统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突破 353
结语 新的区域社会格局:农村社会、乡镇社会和城市社会--再论农民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意义 353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村高度集中体制的破解 354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对二元体制和城乡壁垒的冲击 355
二、城、镇、乡网络的初步形成 357
(一)城乡一体化趋势 357
(二)城、镇、乡网络的结构功能特征 359
附录:《乡镇社会论》纲要 361
主要参考文献 406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