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系百姓 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元竹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01037226
  • 页数:3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有:社会风险与社会安全,公众心路跟踪与透视,巨大风险下的脆弱安全网,社会保护的端倪,在历史与世界之间等。

导论:社会风险与社会安全——关注中国社会前途与命运 1

一、一个牵动百姓和政府的话题 1

二、一个牵动世界的话题 3

三、一个牵动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的话题 10

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 15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晴雨表:公众心路跟踪与透视 21

第一节 跟踪公众的心路 21

一、喜忧参半的社会心态 21

二、社会心态的多元化 40

第二节 公众心态透视 45

一、影响公众心态的主要社会因素 45

二、个人背景与社会心态 48

三、引发社会风险因素的多元性与关联性 56

第二章 中国社会的症结:巨大风险下的脆弱安全网 63

第一节 巨大人口规模下的下岗与失业 64

一、不可回避的失业问题 64

二、中国就业的“锈蚀带” 66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扭曲的社会负担 68

第二节 利益分配不公,贫困阶层形成 70

一、城市居民的就业与收入 70

二、公众个人收入状况的区域化 73

三、发展中的利益冲突 76

一、老龄社会的来临 84

第三节 提前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84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86

第四节 巨大的边缘群体 90

一、边缘群体的社会问题 93

二、边缘群体的由来 102

第五节 全球化下的中国社会 111

一、对于加入WTO的负面影响既不可低估,也不必大惊小怪 111

二、WTO条件下的巨大就业和人才流失压力 113

三、传统的“福利”观念面临巨大挑战 115

第六节 脆弱的社会安全网 119

一、现有保护网的窘态 119

二、城市居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 122

三、公众失业保险状况的区域化 127

第三章 在困境与希望之间:社会保护的端倪 129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护 129

第二节 解决失业在于创造就业 134

一、制度创新和职工自救 135

二、扩大就业途径,减轻企业负担 137

第三节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利益都应得到保护 145

一、探索大城市管理的路子 145

二、缓解大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压力 148

三、保护农民和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选择 153

四、小城镇依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159

第四节 构筑社会互助基石 163

一、“社区服务产业化”问题 163

二、迅速发展的社区服务 164

第五节 构筑社会安全网 171

一、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分化与发展 171

二、政府在转型时期社会发展领域的积极作用 179

三、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193

四、公民社会具有一定发展,公众参与不断扩大 195

第四章 在历史与世界之间 212

一、“以人为本”: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 213

第一节 构筑社会保护网:以人为本 213

二、“以人为本”:一个战略与实践的话题 219

第二节 构筑社会保护网:可持续的人类发展 224

一、把社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224

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双重发展战略 226

三、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228

四、用有效的增长、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减少贫困并帮助转轨中的失利者 229

五、联合国与中国的可持续社会发展 230

第三节 社会保护与安全网——国际社会上的经验 238

一、美国的社会安全网 238

二、日本社会安全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45

一、东亚地区的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及其形成 255

第四节 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社区建设 255

二、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 260

第五节 追赶国际社会福利的新趋势:计量捐赠和志愿服务 267

一、如何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67

二、捐赠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 268

三、如何计量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 273

第五章 命系百姓——再造中国的社会保护网 275

第一节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 275

一、把社会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结合起来 275

二、积极应对WTO 279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 281

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282

二、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策中的地位 284

第三节 推进社区发展 287

第四节 再造公众的信心 291

第五节 推动非营利部门的广泛参与 293

一、促进非营利部门的发展 293

二、推动中国的志愿服务 300

附录:调查与分析方法 307

一、数据与资料收集 307

二、样本 309

三、分析方法 311

主要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