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 第3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盖保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4622338
  • 页数:1016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3

第八篇 地球物理过程 3

第一章大气物理过程 3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物理特性 3

二、高层大气运动与动力过程 6

三、大气电离物理过程 9

四、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12

五、地磁场的干扰变化 16

六、地球大气的发光过程 20

七、地球系统和宇宙环境的关系 24

第二章海洋物理过程 32

一、海水的主要物理特性 32

二、海洋表面的热交换过程 38

三、海洋的热平衡过程 42

四、海洋的水分平衡和盐分平衡过程 44

五、海水的波浪运动 49

六、海水的周期性运动 53

七、海水的环流运动 58

八、全球水分转换和循环过程 63

第三章重力物理过程 69

一、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69

二、重力公式和大地测量参考系统 73

三、地球重力场的卫星观测研究 74

四、重力异常和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76

五、重力异常的校正和解释 82

六、重力均衡与均衡异常 88

七、地球固体潮 95

八、地球重力场与地球物质圈层分化 98

第四章地热物理过程 106

一、地球内部的热源 106

二、地球内部的热传输过程 110

三、地面热流的分布 119

四、地面热流与岩石圈构造 122

五、地球内部的热状态 132

六、地球内部的热平衡 138

七、地球内热与地球内圈的运动 139

第五章地震物理过程 143

一、地震和地震波 143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构造 152

三、地震活动规律 156

四、岩石圈地震的成因 164

五、地球内圈地震的成因 177

六、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 191

七、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 199

第六章地磁物理过程 205

一、地磁场的一般特征 205

二、地球基本磁场及其长期变化 212

三、地球变化磁场和地磁活动规律 217

四、岩石磁性和磁异常场 221

五、地磁场的历史演化 224

六、关于地磁场起源的假说 231

七、地磁场起源和演化机制 235

第七章地电物理过程 252

一、地球高空中的电流过程 252

二、地球的电磁感应 259

三、大地电场及其变化过程 265

四、自然电场及其成因 270

五、地壳岩石的电性 273

六、海洋电性与电磁异常 279

七、地球内部的电磁特性 283

第八章地球动力过程 288

一、地球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88

二、地球自转的动力学 296

三、地球自转轴的变化 302

四、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307

五、地球内圈自转与岩石圈的动力学 311

六、地球形状的成因和变化 315

七、地极移动与岩石圈构造运动 317

八、地球动力演化过程 324

参考文献 333

第九篇 地球环境变化 343

第一章人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343

一、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343

二、人地系统的基本概念 346

三、人地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348

四、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矛盾运动 353

五、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357

六、人地系统的方法 362

七、地球环境系统概述 365

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变化 369

一、大气的组成和气体平衡 369

二、大气污染及其发生机制 372

三、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375

四、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 378

五、大气污染物的沉降 381

六、平流层污染与臭氧损耗 387

七、大气环境的物理性污染 392

八、气候成因及全球变化 396

第三章水体环境的变化 407

一、水利工程对水体环境的改造 407

二、集水区环境的变化 410

三、城市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413

四、水体污染及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416

五、地下水状态的变化 426

六、海洋环境的变化 430

七、水资源利用与水体环境变化 436

一、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 440

第四章生物环境的变化 440

二、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447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451

四、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 455

五、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460

六、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 463

七、淡水生态环境的变化 466

八、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 470

九、物种减少与生物资源保护 474

十、人类活动与生物圈变化 477

第五章土壤环境的变化 483

一、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83

二、耕种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87

三、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490

四、土壤的盐碱化 494

五、土壤退化与土地沙漠化 496

六、土壤污染及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502

七、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 507

八、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511

第六章岩石环境的变化 516

一、岩石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516

二、人类活动对岩石圈表部的作用 519

三、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深部的影响 524

四、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528

五、废物处理的地质问题 533

六、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537

七、矿物燃料和地热资源 544

八、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550

第七章人地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 555

一、能源的供应和需求 555

二、未来的能源供应 559

三、人地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63

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68

五、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问题 573

六、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578

七、人地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582

第八章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能和变化规律 588

一、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88

二、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特性 591

三、地球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 595

四、地球环境的时间变化规律 598

五、生态环境的性能和变化规律 601

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04

七、污染物的地球化学循环 609

八、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613

九、人地系统的动态变化 616

十、地球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620

参考文献 627

第十篇 地质演化历史 635

第一章地球系统演化的理论和方法 635

一、地球系统演化的观念和理论 635

二、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和动力 641

三、岩石圈演化的观念和理论 649

四、地球系统演化方法论 657

五、地质历史信息提取和处理的方法 667

六、地质历史理论系统化的方法 674

第二章地质早期演化历史 679

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679

二、早期地壳及地表形态的演化 683

三、早期地质记录缺失的原因 688

四、大气圈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692

五、海洋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696

六、早期地球环境与生命的起源 699

第三章太古代地质演化历史 706

一、太古代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706

二、北方各大陆太古代地史概况 711

三、南方各大陆太古代地史概况 717

四、地壳演化与太古代陆核的成因 723

五、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的成因 727

六、太古代的成矿作用 730

七、太古代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演化历史 733

第四章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 738

一、元古代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738

二、北方各大陆元古代地史概况 744

三、南方各大陆元古代地史概况 749

四、元古代的构造运动与地壳演化 754

五、元古代的成矿作用 759

六、元古代的地球环境 762

七、元古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765

第五章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 771

一、古生代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771

二、北方各大陆古生代地史概况 780

三、南方冈瓦纳古陆古生代地史概况 788

四、古生代大洋盆地的演化 792

五、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与地壳演化 805

六、古生代的成矿作用 809

七、古生代的地球环境 812

八、古生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816

第六章中生代地质演化历史 823

一、中生代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823

二、北方劳亚古陆中生代地史概况 831

三、南方冈瓦纳古陆中生代地史概况 838

四、中生代大洋盆地的演化 842

五、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与地壳演化 852

六、中生代的成矿作用 859

七、中生代的地球环境 863

八、中生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868

一、新生代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876

第七章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 876

二、北方劳亚古陆新生代地史概况 882

三、南方各大陆新生代地史概况 886

四、新生代大洋盆地的演化 889

五、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与地壳演化 894

六、新生代的成矿作用 901

七、新生代的地球环境 905

八、冰期和冰川活动的成因 911

九、新生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915

十、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919

第八章地质演化历史的基本规律 925

一、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规律 925

二、地壳运动发展历史的规律 935

三、地层与沉积演化历史的规律 943

四、成矿作用演化历史的规律 949

五、地球环境演化历史的规律 954

六、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规律 962

七、地质演化历史的总体性和普遍性规律 969

参考文献 979

结束章地球未来的演化 984

一、地球未来的天体进程 985

二、地球未来能量和状态的演化 990

三、未来地表形态的演化 994

四、未来地球环境变化的趋势 997

五、持续稳步发展的战略与环境建设 1002

六、人类和智力生物圈的前景 1009

参考文献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