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序一 1
序二 4
大事记 4
序三 6
序四 9
凡例 11
附:平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纪略 31
第二节 清朝 38
一、民国初期 38
第三节 中华民国 38
二、抗日战争时期 38
第一章 位置境域 38
地理编 38
第一节 明朝 38
三、解放战争时期 4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40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 40
二、赤城县境域现状 42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2
一、赤城县 44
二、龙门县 44
第三章 区划 44
第二节 清代 44
第一节 明代 44
第三节 中华民国 45
一、民国初期 45
二、抗日战争时期 47
三、解放战争时期 47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48
十二、气管炎防治 51
第四章 县城乡镇 52
第一节 县城 52
第二节 古县城 53
一、龙关古城 53
二、望云县、云州古城 54
三、开平卫、理事厅、独石县古城 54
第三节 镇、乡 55
一、镇 55
二、乡 55
附:村名考略 62
第五章 地质地貌 80
第一节 地质 80
一、地层及地质发展 80
二、地质构造 81
三、地震的形成及其规律 81
第二节 地貌 82
一、高山区 83
二、山地丘陵区 83
三、盆地区 83
第三节 山脉 84
一、高山、名山 84
二、奇崖异洞 88
三、重关隘口 89
第六章 气候 90
第一节 日照、气温 90
三、霜期 92
二、风向 92
第二节 降水、风向、霜期 92
一、降水 92
二、中温、半干旱气候区 93
三、温凉、半湿润气候区 93
四、温凉、半干旱气候区 93
第三节 综合评价 93
一、中温、半湿润气候区 93
五、冷凉、较湿润气候区 94
六、冷凉、半干旱气候区 94
第七章 土壤 101
第一节 土壤 101
一、土壤分类 102
二、土壤特性及分布 103
第二节 植被 115
一、森林植被 115
第三节 土地资源综合评价 116
二、灌木植被 116
一、有利因素 116
三、灌草丛植被 116
五、栽培植被 116
四、草甸植被 116
二、不利因素 117
第八章 水文 120
第一节 地上水 120
一、白河 120
二、红河 120
三、黑河 120
第二节 地下水 122
一、地下水分布 122
二、潭泉分布 123
二、蒸发量 124
第九章 物产资源 124
第一节 动物资源 124
一、饲养动物 124
二、野生动物 124
三、水生动物 124
第三节 水质与蒸发 124
一、水质 124
第二节 植物资源 125
一、林木资源 125
二、草场资源 125
三、煤矿 126
六、铅、锌矿 126
五、大理石 126
四、金矿 126
一、铁矿 126
二、沸石矿 126
第三节 矿物资源 126
四、可食性野菜 126
三、药材资源 126
七、蛭石 127
八、铜矿 127
九、其它 127
第十章 自然灾害 127
第一节 雹灾 127
一、雹线及降雹地理分布 127
二、雹灾纪略 128
三、年际变化 129
二、霜冻日期和地域分布 129
一、形成条件 129
第二节 霜冻 129
第四节 水灾 132
第三节 旱灾 132
四、霜灾纪略 132
一、旱情类型与确定 132
二、气候特征 132
第五节 虫灾 133
经济编 136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改革 136
第一节 减租减息 136
一、租佃形式 137
二、借贷 137
三、减租、减息、增加工资 137
二、分田 138
一、土改试点 13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38
三、老区土改复查和新解放区土改 139
第三节 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0
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0
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1
三、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2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142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2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43
第二章 农业 144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 144
第二节 农业条件、资源和区划 145
一、农业主要动力 145
二、农业基础资源 146
三、农业区划 147
第三节 农作物 148
一、作物品种 148
二、作物分布 151
三、作物结构 151
四、作物产量 153
第四节 农技农艺 159
一、耕作制度 159
二、新技术推广 159
三、植物保护 160
四、改土施肥 161
五、品种改良与引进 162
第五节 农作机具 162
一、农机具种类与推广 162
二、农机管理 163
第三章 林业 1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5
三、农机利用 165
第二节 林木种类 167
第三节 造林 167
一、种子 167
二、育苗 168
三、人工造林 168
四、飞机播种 169
第四节 育林 172
一、封山育林 172
二、成、幼林抚育 172
三、森林更新 172
第五节 林木采伐与管理 173
四、育林基金 173
第六节 果树 174
一、品种与分布 174
二、面积与产量 175
第七节 林政管理 176
一、森林权属 176
二、护林防火 176
三、病虫害防治 176
第四章 畜牧 17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77
第二节 畜禽种类 177
一、品种 177
二、饲养量 178
三、繁殖与改良 181
第三节 饲养管理 182
一、饲养方法 182
二、饲料加工 182
第四节 草场建设 183
一、人工种草 183
二、飞机播草 183
三、草场管理 183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83
第六节 国营牧场与典型专业村户介绍 184
第五章 水利 1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84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水利概况 184
一、龙关县渠道 185
二、赤城县渠道 185
一、引水工程 186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水利建设 186
二、蓄水工程 187
三、提水工程 189
四、饮水工程 191
五、截潜工程 193
六、水土保持 193
七、河道治理 195
八、水力发电 196
第四节 工程管理 198
第六章 水产 199
第一节 水域 199
一、水库水域 199
三、机井管理 199
二、水库管理 199
四、山区饮水管理 199
一、灌区管理 199
二、坑塘水域 200
第二节 水产业发展 200
一、水产品种 200
二、水产养殖 200
三、县鱼种场介绍 201
四、稻田养鱼 202
第四节 捕捞 202
五、喹乙醇试养成鱼 202
第三节 饲养管理 202
三、高产坑塘精养 202
二、成鱼饲养 202
一、鱼种饲养 202
第一节 工业发展梗概 204
第五节 渔政管理 204
第七章 工业 204
第二节 管理机构 205
第三节 县属国营企业 206
第四节 县属集体企业 210
第五节 校办工业 211
第六节 个体工业、手工业 212
第七节 企业管理 212
一、劳动管理 212
二、计划管理 212
五、财务管理 213
六、民主管理 213
四、生产技术管理 213
三、质量管理 213
七、安全管理 214
第八节 职工队伍 214
第八章 乡(镇)村企业 21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15
第二节 乡(镇)村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15
第三节 生产种类和规模 219
一、工业企业 219
一、生产管理 222
二、财务管理 222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22
三、收益分配 222
第五节 重点企业介绍 222
六、卫生、文化等服务业 222
五、商业饮食服务业 222
四、交通运输企业 222
三、建筑企业 222
二、农业企业 222
第九章 交通运输 2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23
一、古代道路 224
二、近代道路 224
第二节 公路分布 224
第三节 桥梁 229
一、干线公路桥 229
二、城镇桥 230
三、乡村公路小型桥梁 231
第四节 隧洞 231
一、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 232
第六节 公路绿化 232
第七节 交通工具和运输业 232
第五节 公路养护 232
二、货运 235
三、客运 236
第八节 交通监理 238
一、路政管理 238
二、车辆监理 239
三、运输管理 239
第十章 邮电 2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39
第二节 邮政 240
一、邮驿 240
二、邮路 240
三、邮政设备 244
四、邮政业务 244
一、电报 246
第三节 电信 246
二、长途电话 247
三、市内电话 247
四、农村电话 248
第十一章 电业 25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50
第二节 电网建设 251
一、35千伏输变设施 251
二、110千伏输变设施 253
三、10千伏配电设施 253
第三节 电力供应 256
二、技术管理 259
一、安全管理 259
第四节 用电管理 259
第十二章 城镇建设 2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0
第二节 镇区规划与建设概况 260
一、赤城镇 260
二、龙关镇 267
第三节 建筑业 269
一、建筑队伍 269
二、建筑材料 270
三、建筑工程 270
四、建筑技术 270
第五节 土地管理 271
三、房地产管理 271
一、土地征用 271
二、住宅造价 271
一、房租标准 271
第四节 房产管理 271
二、土地清查 273
三、土地管理 273
第六节 环境保护 273
第十三章 商业 27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74
一、商业局 274
二、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76
三、烟草专卖局 277
第二节 商业的萌生与发展 277
一、个体商业 277
二、国营商业 278
三、集体商业 279
一、生产资料 281
第三节 商品经营 281
二、日用工业品 282
三、食品、副食品 283
四、医药品 285
五、石油 285
六、农副产品、废旧物品收购 285
第四节 商品计划经营 288
一、商品专卖 288
二、统购统销、计划供应 288
三、农副产品派购 289
四、农副产品奖售 289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 289
一、饮食业 289
二、服务业 289
一、征购 290
第十四章 粮油经营 290
第二节 粮油购销 2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0
二、统销 291
四、粮票的使用 293
三、城镇居民粮油供应 293
第三节 粮油加工 294
第四节 储运 295
一、仓储形式 295
二、仓储方法和护防 295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 29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96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296
一、畜产品 297
第四节 出口商品购销 297
第三节 生产规模 297
二、粮食 298
三、矿产品 299
四、土特产品 299
五、手工艺品 299
第十六章 物资供销 30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00
第二节 物资供销 300
一、木材 300
二、金属材料 300
七、建筑材料 301
六、火工材料 301
八、煤炭 301
五、轻工材料 301
三、机电材料 301
四、化工材料 301
第三节 经营管理 302
第十七章 经济管理 302
第一节 工商管理 302
一、机构设置 302
二、集市贸易 303
三、工商企业登记 304
四、经济合同管理 304
五、商标管理 304
第二节 物价管理 305
一、物价机构设置 305
二、价格的演变和调控 305
三、物价管理 306
一、审计机构 307
二、审计工作 307
第三节 审计管理 307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308
一、机构设置 308
二、标准计量工作 309
第十八章 财政 309
第一节 财政机构与体制 309
一、机构设置 309
二、财政体制 309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10
一、工商税收 310
二、农业税收 310
五、定额补贴 311
三、企业收入 311
四、其它收入 311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13
第四节 农村财政 315
第五节 公债和国库券 316
第十九章 税务 31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16
第二节 税制 316
三、商品流通税 317
四、工商统一税 317
五、工商所得税 317
二、工商业税 317
一、货物税 317
第三节 工商税收 317
六、利息所得税 318
七、个人所得税 318
八、国营企业所得税 318
九、印花税 318
十、屠宰税 318
十一、交易税 318
十二、车船使用牌照税 318
十三、城市房产税 318
十四、特种消费行为税和文化娱乐税 318
第四节 征收管理 319
二十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319
二十、奖金税 319
二十一、城市维护建设税 319
十八、营业税 319
十七、增值税 319
十六、产品税 319
十五、工商税 319
十九、建筑税 319
第二十章 金融 320
第一节 机构 320
第三节 现金管理 320
第四节 工商信贷 322
第五节 农村信贷 322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 324
第七节 储蓄 325
一、信用社建立 327
二、信用社存款 327
第八节 信用合作社 327
三、信用社贷款 328
第九节 保险 329
政治编 33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3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33
一、县委机构与领导人 333
二、县历次党代表大会 335
第二节 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 336
一、党的组织建立与发展 336
二、党的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346
三、精神文明建设 351
四、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351
五、统一战线工作 351
第三节 党的决策与领导 352
一、把握方向作出决策 352
三、管理干部向政府部门推荐领导干部 353
二、从实际出发抓住重心推动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 353
第二章 权力机关 354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54
一、赤城县 354
二、龙关县 35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56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361
第四节 选举工作 363
第三章 政府 363
第一节 各时期政府职官 363
一、清朝 363
二、中华民国 36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373
第二节 政务工作 376
一、县长办公会议 377
二、常务会议 377
三、政务会议 377
第三节 计划管理 377
一、机构设置 377
二、计划管理工作 377
第四节 人事劳动管理 378
一、干部选拔委任 378
二、干部工资福利 381
三、劳动管理 381
四、干部职工离退休 386
第五节 统计管理 386
一、机构设置 386
二、统计内容 386
三、统计方法 387
四、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388
第六节 信访工作 388
第七节 档案管理 388
一、机构设置 388
二、档案卷帙 389
三、档案管理 389
四、档案使用 389
第四章 人民政协 389
第一节 政协组织沿革 389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389
第三节 政协工作和活动 390
第五章 人民群众团体 391
第一节 抗日救国联合会 391
第二节 工会联合会 391
第三节 青年组织 39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94
第五节 农民组织 395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396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96
第八节 中苏友好协会 396
第九节 工商业者联合会 396
第十节 其它社团 397
第六章 公安司法 397
第一节 公安 397
一、公安建制 397
二、公安工作 398
第二节 审判 401
一、审判机关建置 401
一、检察机构设置 402
二、制度与业务 402
第三节 检察 402
二、检察院的职责与工作 403
第四节 司法 404
一、司法行政机构设置 404
二、司法工作 404
第七章 民政 40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05
第二节 救济和福利 405
一、生产救灾 405
二、社会救济 406
三、社会福利 407
第三节 扶贫 407
一、优抚工作 408
二、优扶福利单位介绍 408
第四节 优抚 408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409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09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409
第六节 烈士褒扬 409
第七节 殡葬改革 410
第八节 婚姻登记 410
第九节 移民工作 410
第十节 宗教 410
一、天主教 410
二、基督教 410
三、伊斯兰教 410
二、更名、命名 411
三、地名记载 411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 411
一、地名普查 411
第一节 建立经过 411
一、龙关县 411
一、旅蒙人员 411
三、归侨定居人员 411
二、去台转美人员 411
第十一节 侨务 411
四、道教 411
第十二节 地名管理 411
二、赤城县 412
第二节 组织情况 413
一、龙关县 413
二、赤城县 41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14
一、筹备、恢复时期 414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建立前后的各民众团体 415
一、各民众团体 415
二、日本侵占时期 415
三、国民党政府军进占时期 415
二、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416
第九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政治运动 416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416
第二节 “三反”运动 416
第三节 肃清反革命运动 417
第四节 整风和反击右派的斗争 417
第五节 大跃进 418
第六节 整风和反右倾 418
第七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19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 420
第九节 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421
军事编 423
第一章 军事机构 423
第一节 旧时军事机构及驻军、设防 423
一、明代 423
二、清代 424
三、中华民国 425
第二节 人民武装 426
一、抗日战争时期 426
二、解放战争时期 42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426
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427
第二节 新兵役制度 427
三、中华民国 427
二、清代 427
一、明代 427
第一节 旧兵役制度 427
第二章 兵役制度 42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428
第三章 民兵 428
第一节 民兵的形成、发展与重要活动 428
一、形成发展 428
二、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 428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兵组织 429
第三节 预备役 429
一、士兵预备役 429
二、军官预备役 429
第四节 民兵训练 429
第一节 兵事录 430
第五节 战备与人民防空 430
第四章 兵事录及重要战斗记述 430
第二节 重要战斗记述 436
一、吉鸿昌、方振武在赤城 436
二、八路军首抵赤城 437
三、阎家坪战斗 437
四、长伸地伏击战 438
五、张四沟战斗 438
六、穿越古长城 439
七、长嵯突围战 439
八、老幼屯“鸿门宴” 440
九、四十亩地梁战斗 441
十、龙关监狱暴动 441
十二、后孤山战斗 444
十一、炸敌酋 444
十三、逼退敌人 收复后城 445
十四、聚歼“讨伐队” 445
十五、东山庙围困战 445
十六、巧拿兴仁堡炮楼 446
十七、南梁战斗 446
十八、智取三岔口 446
十九、龙门所伏击战 447
二十、收复龙关城 448
二十一、攻破赤城县城 448
二十二、独石口歼灭战 449
二十三、闪击镇宁堡 450
二十四、即打即离 安全转移 450
二十五、攻取兴仁堡据点 450
二、伪满洲国集甲并屯 451
一、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 451
二十六、消灭雕鹗顽敌 451
第一节 日本侵略军罪行实录 451
第五章 兵燹匪患 451
三、清狱大屠杀 453
第二节 国民党县政府、军警罪行实录 453
一、李殿仕策动叛乱 453
二、赤城县保警队偷袭万合隆商店 454
三、清狱大屠杀 454
第三节 散兵土匪罪行实录 454
一、“荣三点”土匪烧抢独石口 454
二、14股土匪诈赤城 454
三、张心猿土匪洗劫赤城 454
四、张锦土匪抢劫龙关 454
六、土匪小明字、李景春血洗中堡、清泉堡 455
五、汤玉麟、刘桂堂火拼 455
文教编 457
第一章 教育 457
第一节 教育行政 457
第二节 教育方针、学制与考试 458
一、教育方针 458
二、学制,课程 459
三、考试与人才选拔 460
第三节 教育结构 461
一、卫学 社学 书院 义学 461
二、学前教育 461
三、初等教育 462
四、中等教育 468
五、专业教育 470
六、成人教育 472
一、师资队伍 474
第四节 教师 474
二、教师培训 475
三、教师待遇 477
第五节 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 477
一、勤工俭学 477
二、改善办学条件 478
第六节 教育经费 478
第二章 科学技术 479
第一节 科技机构与人才 479
二、农业区划成果 480
三、林业成果 480
一、农作物耕种的改进 480
第二节 科技成果 480
四、畜牧成果 481
五、工业成果 481
六、能源开发利用 482
第三章 文化 48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2
一、文化馆 482
二、电影公司 482
三、县剧团 482
四、博物馆 483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483
一、文艺创作 483
二、文化娱乐活动 483
第三节 文物古迹 485
一、尚存的历史文物古迹 485
二、长城 486
三、革命纪念地 487
第四节 广播 490
一、广播 490
二、电视 490
三、714实验 490
第五节 图书发行 490
第六节 文艺作品选录 491
一、游记、散文 491
二、诗歌 500
第四章 卫生 50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04
四、书法作品选 504
三、绘画摄影作品选 504
第二节 卫生防疫 505
一、鼠疫防治 505
二、麻诊防治 505
三、性病防治 505
四、细菌性痢疾防治 506
五、甲状腺肿防治 506
六、克山病防治 508
七、伤寒防治 510
八、氟中毒防治 511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 512
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513
十一、炭疽防治 513
十四、狂犬病防治 515
十五、肺结核防治 515
十三、肝炎防治 515
第三节 行业卫生 516
一、工业卫生 516
二、饮食卫生 516
三、学校卫生 517
第二节 币制 520
第四节 妇幼保健 522
一、推行新法接生 522
二、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522
三、开展妇女“五期”劳动保护 522
四、妇女病防治 522
五、儿童保健 522
第五节 卫生建设 523
一、开办卫生学校 523
二、培训乡村医生 523
三、加强医政工作 524
第六节 中草药经销与采掘加工 525
一、医药经销管理机构 525
二、中草药采掘 525
三、中成药加工 525
第七节 卫生财务 526
一、经费管理 526
二、公费医疗 528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 528
第五章 温泉 528
第一节 赤城温泉 528
一、历史沿革 528
二、温泉水质 529
三、房屋、建筑 536
四、管理医疗机构 537
五、洗浴人数、效果 539
六、固定资产财务收支 540
七、附件 541
第二节 塘子庙温泉 547
第六章 体育 54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48
第二节 体育活动 548
一、学校体育 548
二、群众体育 549
三、老年体育 549
第三节 人才培养 549
第四节 场地设施 550
第一节 人口发展 551
一、明朝 551
第一章 人口 551
民情编 551
二、清朝 552
三、中华民国 55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552
第二节 人口分布 552
第三节 人口构成 554
一、性别构成 554
二、年龄构成 555
三、文化构成 557
四、民族构成 557
五、职业构成 558
六、户籍构成 559
七、姓氏构成 559
一、组织领导机构 560
二、晚婚与节育 560
第四节 计划生育 560
三、对节育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562
第二章 人民生活 564
第一节 农民生活 564
一、新中国建立前 564
二、新中国建立后 56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566
第三章 风俗习惯 568
第一节 日常生活 568
一、住宅 568
二、烹饪 568
三、饮食 568
四、服饰 568
五、器具 568
三、添仓 569
二、元宵节 569
四、龙头节 569
第二节 家庭结构 569
一、春节 569
第三节 岁时祝祭 569
五、清明节 570
六、泰山庙会 570
七、端午节 570
八、农历五月十三 570
九、七月初一大桥会 570
十、农历七月十五 570
十一、中秋节 570
一、订婚 571
第四节 婚嫁 571
十六、初夕 571
十四、腊八 571
十五、腊月二十三 571
十三、立冬 571
十二、重阳节 571
二、结婚 572
第五节 丧葬 572
第六节 忌讳 572
第七节 陋习 573
一、吸鸦片 573
二、赌博 573
三、观看风水、占卜 573
四、祈雨 573
五、童养媳 573
三、兄弟携手 574
四、邻里相帮 574
二、夫妻和睦 574
五、拾金不昧 574
六、帮贫扶弱 574
八、冥婚 574
一、尊老敬贤 574
第八节 美德新风 574
七、遗弃老人 574
六、要彩礼 574
七、计划生育 575
第九节 风味食品 575
一、市场食品 575
二、生活主食 575
三、地方名食名菜 575
二、一词多义 576
一、叠字 576
第一节 赤城县方言概况 576
第四章 方言 576
第二节 口语特点 576
三、一义多词 577
四、用歇后语藏词借代 577
五、加前缀强化语气 577
六、补词尾 577
七、反语强调 577
第三节 语音 577
一、声母 577
二、韵母 577
三、声调 578
四、口语中读音的变化 578
五、入声读音 578
一、古汉语词汇的保留 579
二、赤城方言词汇举例 579
六、一些地名读音变异 579
第四节 词汇 579
第五章 民谣谚语传说 580
第一节 民谣 580
第二节 谚语 582
第三节 传说 584
人物编 589
第一章 人物传 589
第一节 古代人物 589
第二节 近代人物 592
一、本籍人 592
二、外籍人 600
一、历史名人 606
第三节 人物简介 606
第二章 人物表 606
二、赤城籍在外地工作的正县(团)级干部名单 612
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 619
四、赤城县出国留学人员名单 619
五、高级职称知识分子 620
六、外籍华人 621
七、为教育积资五千元以上者 621
八、烈士英名录 621
附录 653
第一章 重要文献选辑 653
第一节 历代帝王诏书宸章 653
一、诏褒王旺 653
二、诏褒倪凯倪尚忠 653
四、诏褒刘忠 654
三、敕谕周贤 654
五、敕谕张时 655
六、诏免开平卫、云州堡等处钱粮 655
七、谕大学仕伊桑阿 655
八、谕户部 655
九、谕沿边添兵 656
第二节 群臣奏章 656
一、少保于谦边境藩篱疏 656
二、兵科给事中叶盛修复要地疏 656
三、兵部侍郎余子俊预备虏患议 656
四、万达纳险垦田议 656
第三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文电 656
一、朱德等关于成立第四纵队开辟冀热察根据地的指示 656
五、关于平北赤(城)独(石口)战役部署 657
四、冀热察军事行动方针 657
二、朱德、彭德怀关于创造冀热察根据地的意见 657
三、朱德、彭德怀关于宋邓部队活动方针的指示 657
六、紧急通知 658
附: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文 658
第二章 旧志序文选载、碑文补遗 659
第一节 旧志序文选载 659
一、《龙门县志》序 659
二、《赤城县志》序一 659
三、《赤城县志》序二 660
四、《龙关县地》序 660
第二节 碑文补遗 661
一、南岩寺碑记 661
二、杨洪神道碑记 661
第二节 火灾 663
第三节 中毒 663
第三节 存疑 663
第一节 交通事故 663
第三章 重大事故选例 663
第四节 工伤 664
第五节 爆炸 664
第四章 县志成书经过 664
一、县志编修始末 664
二、《赤城县志》资料来源 665
三、初稿写作 667
四、总纂与修定 667
五、审定 667
六、赤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