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与控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兆昌,张兰生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0108171
  • 页数:570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章 环境土壤特征 1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1

一、土壤的物质组成 1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与元素的迁移特点 2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 6

四、土壤中的生物群体 10

五、土壤有机质 15

六、土壤的胶体 18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特性 23

一、土壤的酸碱性 23

二、土壤的氧化还原和络合反应 27

三、土壤的孔隙度(率) 33

四、土壤的构造 35

五、土壤的净化能力 36

第三节 中国土壤概述 38

一、中国土壤分类 38

二、分布概况 40

第二章 地下水的储存状态及运动 50

第一节 地下水在土壤孔隙中的储存状态 50

一、固态水 50

二、气态水 51

三、吸着(附)水 51

四、薄膜水 52

五、毛管水 52

六、重力水 53

第二节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 53

一、上层滞水 53

二、潜水 54

三、承压水 56

一、土壤含水量 59

第三节 土壤含水量及土水势 59

二、土水势 60

三、土壤中水的吸力 66

四、土水势与温度 66

五、土水势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7

第四节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特征 68

一、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 68

二、饱水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 69

三、非饱水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 71

第五节 地下水运动方程 74

一、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方程 75

二、地下水向井(汇流)运动的基本方程(泰斯公式) 75

第三章 土壤及地下水背景值 80

第一节 概述 80

第二节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影响因素及区域特征 81

一、土壤背景值的影响因素 82

二、土壤背景值的区域特征 86

第三节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计算方法 88

一、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布点及采样 88

二、土壤背景值数据的处理 90

三、土壤背景值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91

第四节 地下水物理、化学环境 93

一、地下水的物理环境 93

二、地下水的化学环境 96

第五节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形成 99

一、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99

二、宏量组分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00

三、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与矿化度 101

四、地下水中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值的形成 103

第六节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 104

一、确定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意义 104

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单元的划分 105

三、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内容 105

四、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方法 106

五、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107

第七节 土壤、地下水背景值与人体健康 107

一、粗脖子病(甲状腺肿) 110

二、大骨节病与克山病 110

三、慢性氟中毒 111

四、其它几种病症与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关系 112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途径 113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113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源 114

一、地下水污染源的分类 115

二、各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119

第三节 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124

一、化学污染物 124

二、生物污染物 127

一、地下水的污染特点 129

第四节 地下水的污染途径 129

三、放射性污染物 129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30

第五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 135

第一节 物理、化学作用 135

一、机械过滤和稀释 135

二、物理吸附 137

三、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代换) 137

四、化学吸附 141

五、沉淀和溶解 141

六、氧化-还原反应 143

七、pH值影响(酸碱反应) 147

八、化学降解 148

第二节 生物作用 148

一、微生物作用产生的降解和转化过程 148

二、生物积累和植物摄取 149

一、降低污染物迁移能力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50

第三节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对污染物迁移能力的影响 150

二、增加污染物迁移能力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54

三、主要污染物的相对迁移能力及其主要衰减机理 157

第四节 污染物迁移的滞后现象及吸附作用 158

第五节 常用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模式 161

一、可逆的非平衡过程的表示式 161

二、当污染物的液相浓度(C)为定值时的表示式 163

三、当吸附达到平衡时的吸附模式表示式 164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系统及其物理、数学模拟 165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 165

一、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组成 165

二、地下水污染系统各单元的污染状况 166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污染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170

一、概述 170

二、氮在地下水污染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173

三、微量重金属在地下水污染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176

四、有机化合物在地下水污染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184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物理模拟 188

一、单元物理模拟 189

二、整体模拟 195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的数值模拟 196

一、可供数值模拟选择的数学模型 196

二、数值模拟的一般过程 199

第七章 污染物在包气带土层及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203

第一节 基本理论 203

一、多孔介质 203

二、溶质的对流 205

三、弥散作用 206

四、去除作用 212

第二节 污染物迁移方程 214

一、基本方程 214

二、考虑去除作用的迁移方程 217

三、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方程 219

四、考虑不动水体的迁移方程 220

第三节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23

第八章 迁移方程的解法 225

第一节 解析解 225

一、在无限长砂柱中的迁移问题 225

二、在一维稳定均匀流场中的迁移 231

三、平面辐射流弥散问题 239

四、从污染源到取水井的迁移问题 248

第二节 半解析法 256

一、方法原理 256

二、均匀流场与点源和汇的组合 261

三、均匀流场与有限半径源、点源和汇的组合 265

第三节 数值解法 269

一、差分法概述 270

二、饱和条件下迁移方程的差分格式 283

三、非饱和条件下运移方程的差分格式 287

一、弥散系数 298

第九章 迁移参数的确定 298

第一节 饱和条件下的参数确定 298

二、地下水实际流速 310

三、吸附参数 313

四、降解常数 331

第二节 非饱和条件下参数确定 334

一、土壤水特性曲线 334

二、非饱和导水率 336

三、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 341

四、土壤水运移速度 345

五、弥散系数 347

六、吸附分配系数Kd 354

第十章 地下水污染系统的整体数学模拟 360

第一节 整体模拟的意义及整体模型的概化 360

一、整体模拟的目的及意义 360

二、整体模型的概化 362

第二节 整体数学模型的表示形式 363

一、污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的数学模型 363

二、污染物在下包气带运移的数学模型 365

三、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运移的数学模型 366

第三节 单元模型的求解、联接——整体模拟以及整体模型的验证 369

一、模型求解方法 369

二、单元数学模型的联接——整体模拟 373

三、整体模型的验证 374

第四节 应用举例 377

一、基本条件的概化及有关参数的确定 377

二、不同污染状态的模拟计算 378

三、污灌区污染系统控制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381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386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386

一、污染源调查内容与方法 388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预测及评价 388

二、污染源污染途径的量值计算 392

三、污染源预测 396

四、污染源评价 398

第三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02

一、土壤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 403

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404

四、土壤环境质量分析 405

三、植物调查和取样 405

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2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9

一、地下水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 419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423

三、地下水质量评价 430

第五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447

一、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环境质量预测 447

一、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454

第六节 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54

二、地下水污染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454

二、评价要素与评价因子的选择 456

三、评价方法 457

第七节 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写与制图 462

一、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463

二、环境质量评价制图 463

第十二章 地下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465

第一节概述 465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线性规划 466

一、线性规划模型 466

二、线性规划在地下水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68

三、实例 469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模拟方法 474

一、规划方案模拟的步骤 475

二、污染控制规划目标的确定 475

四、建立数学模型 477

三、制定规划方案 477

五、确定推荐方案 478

六、 实例 478

第四节 规划方案的经济评价 489

一、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 490

二、规划方案比较的方法 491

三、环境质量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492

第十三章、污染土壤和含水层的净化 497

第一节 概述 497

第二节 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 499

一、换土法 500

二、淋滤冲洗法 500

三、化学处理法 501

四、植物吸收法 502

五、电动处理法 502

第三节 污染含水层的治理 503

六、热熔玻璃化法 503

一、化学处理法 504

二、生物处理法 506

第四节 污染含水层的抽水净化法 508

一、理论分析 509

二、曲线的实际应用方法 512

三、利用截获带标准曲线抽水净化污染含水层的实例 514

第十四章 防止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519

第一节 防止地下水污染的行政措施 520

一、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组织措施 520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措施 521

三、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经济措施 523

第二节 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 524

一、建立水源地卫生防护制度 524

二、一般性预防措施 525

三、地下水的人工补给方法 527

四、防止海水入侵 532

第十五章 废物土地处理对地下水的污染 537

第一节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的污染 537

一、概述 537

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对地下水的污染 542

第二节 固体废物土地处理对地下水的污染 551

一、固体废物堆积和土地填埋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551

二、防止固体废物填埋对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553

三、固体废物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 554

第三节放射性废物处理对地下水的污染 554

一、低放射性废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554

二、防止高放射性废物污染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 557

三、利用放射性元素示踪对地下水的污染 558

第四节 废物深井处置对地下水的污染 564

一、废物深井处置法的基本原理 564

二、深井处置法对地下水的污染 566

主要参考文献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