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县第二号汉墓清理概况 1
图版: 15
图一 望都一号、二号汉墓外景(左侧是一号墓,右侧是二号墓) 15
图二 望都二号汉墓土丘全景(南面) 16
图三 望都二号汉墓发掘情形 16
图四 清理墓室中室西壁情形 16
图五 墓室结构坍塌情形(上视,由北向南) 17
图六 甬道 18
图七 墓壁砌法 18
图八 中室东耳室顶部双层圆拱券 18
图九 耳室过道门框凹槽 18
图一○ 后一室东耳室墓顶砌法 18
图一一 后二室(主室)扰坑和木棺板灰遗迹 18
图一四 前一室东耳室出土器物分布情形 19
图一五 石案、石榻出土情形 19
图一三 后一室东耳室券门过道结构 19
图一二 前一室东耳室残存结构 19
图一六 买地券(摹本) 20
图一七 前一室东壁北侧壁画 21
图一八 前一室东壁北侧壁画左边人象 22
图一九 前一室东壁北侧壁画右边人象和“□食太仓谷”题字 22
图二○ “□食太仓谷”题字(摹图) 22
图二一 前一室西壁南侧壁画残存人象 23
图二二 前二室北壁西侧壁画人象“□下卒”(摹图) 23
图二三 残砖上存留的壁画人象“史者”(摹图) 23
图二四 石刻骑马俑(左侧面) 24
图二五 同上(右侧面和俑的面部) 25
图二六 立狮石盖 26
图三一 同左另一面的彩绘“西王母” 27
图三○ 枕形器中间石板一面的彩绘“东王公” 27
图二七 彩绘石枕形器透视图 27
图二八 枕形器两端石板外面彩绘“双凤含仙草” 27
图二九 枕形器两端石板里面彩绘“四神” 27
图三二 枕形器顶部石板(外面) 28
图三三 同上(里面) 28
图三四 枕形器底部石板之一 28
图三五 枕形器底部石板之二 28
图三六 枕形器两端石板外面彩绘“双凤含仙草”(摹图) 29
图三七 枕形器中间石板一面的彩绘“西王母”(摹图) 29
图三八 盘龙器盖(复原) 30
图三九 同上(底部) 30
图四○ 盘龙器盖绘图 31
图四三 石灯 32
图四四 石板 32
图四二 石案 32
图四一 石榻 32
图四五 朱绘陶簠 33
图四六 朱绘陶簠花纹绘图 33
图四七 朱绘陶鼎 34
图四八 朱绘陶龙柄勺 34
图四九 朱绘陶圆案 35
图五○ 朱绘陶盆 35
图五一 朱绘陶盆花纹绘图 36
图五二 朱绘陶三连碗 37
图五三 朱绘陶三连碗花纹绘图 37
图五四 朱绘陶三足圆盘 37
图五七 朱绘陶三足圆盘花纹残部之二绘图 38
图五五 朱绘陶三足圆盘绘图 38
图五六 朱绘陶三足圆盘花纹残部之一绘图 38
图五八 朱绘陶扁壶 39
图五九 朱绘陶扁壶花纹绘图 39
图六○ 朱绘陶束腰奁 40
图六一 朱绘陶束腰奁花纹绘图 40
图六二 朱绘陶长方奁 41
图六三 朱绘陶长方奁花纹绘图 41
图六四 朱绘陶圆奁 42
图六五 朱绘陶圆奁花纹绘图 42
图六六 釉陶楼(方形) 43
图六七 同上釉陶楼绘图 44
图六八 方形陶楼之二绘图 44
图六九 长方形陶楼绘图 45
图七二 釉陶三足炉绘图 46
图七○ 釉陶三足炉 46
图七一 同上(俯视) 46
图七三 釉陶壶 47
图七四 釉陶长柄灯 47
图七五 釉陶三连灯 47
图七六 釉陶十二连灯 47
图七七 釉陶厨夫俑 48
图七八 釉陶女侍俑 48
图七九 釉陶狗 48
图八○ 釉陶雄鸡 49
图八一 釉陶雌鸡 49
图八二 釉陶鸭 49
图八三 釉陶鹅 49
图八七 白陶罐 50
图八六 釉陶猪圈 50
图八四 釉陶灶 50
图八五 釉陶井 50
图八八 圜底灰陶瓮 51
图八九 细绳纹灰陶罐 51
图九○ 双耳灰陶罐 51
图九一 压纹灰陶罐 51
图九二 灰陶? 51
图九三 夹砂红陶釜 51
图九四 铜弩机 52
图九五 铜铃 52
图九六 鎏金圆筒盒 52
图九七 铁刀(残) 52
图九九 鎏金车马饰零件和漆器铜饰 53
图九八 鎏金车马饰零件和扇骨形骨器 53
图一○○ 铜饰件 54
图一○一 铜饰件 54
图一○二 铜饰件 54
图一○三 铜铺首 54
图一○四 玉饰(豚、琀、耳鼻塞、眼压) 55
图一○五 玉石片 55
图一○六 骨梳、骨簪、骨饰 55
图一○七 骨饰之一绘图 55
图一○八 骨饰之二绘图 55
图一○九 骨簪绘图 55
图一一○ 货币(拓片) 56
图一一一 白色字迹残砖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