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么枕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13031·1127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气候的概念与定义 1

第二节 气候学的任务 2

第三节 气候学的发展 3

第四节 气候学的研究方法 5

第一篇 影响气候的辐射因素 7

第一章 太阳辐射气候 7

第一节 太阳的位置 8

第二节 可照时间(昼长) 9

第三节 太阳常数 11

第四节 郎伯定律 12

第五节 每日辐射总量 13

第六节 辐射季总量与年总量 17

第七节 季节的长短 27

第八节 南北两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差别 29

第二章 物理辐射气候 30

第一节 大气的消光作用 30

(一)布格-郎伯定律 30

(二)空气分子的消光作用 32

(三)水汽分子的消光作用 32

(四)灰尘的消光作用 33

(五)复合透射系数 33

(六)气候学透射系数 34

第二节 直达辐射 35

(一)根据布格-郎伯定律的计算 35

(二)根据混浊指数与混浊系数的计算 39

(三)实际直达辐射总量的分布 41

第三节 散射辐射 42

第四节 总辐射 45

(一)总辐射的计算 45

(二)总辐射的日变化 46

(三)总辐射的年变化 48

(四)总辐射的水平分布 49

(一)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 51

第五节 地面射出辐射 51

(二)从地面射出的短波辐射(下光) 53

第六节 有效辐射 56

(一)有效辐射的计算 56

(二)有效辐射的分布 60

(三)温室效应 60

第三章 地球的辐射平衡与热量平衡 62

第一节 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62

(一)辐射平衡方程式 62

(二)辐射平衡值的分布 63

第二节 地球的热量平衡 68

(一)热量平衡方程式 69

(二)地球热量平衡的模型图 70

(三)各纬度的热量平衡 73

(四)大气中的热量平衡 78

(五)整个地球大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79

(六)各景观带的热量平衡 80

(七)大气中的温度铅直分布 81

第二篇 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因素 86

第四章 一般大气环流概论 86

第一节 一般大气环流问题 86

第二节 海陆分布对于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93

(一)低纬度的行星风系 99

第三节 行星风系 99

(二)中纬度的行星风系 101

(三)北极与南极的行星风系 103

第五章 气团、锋面与气候 104

第一节 气团的分类 105

第二节 气团的源地 106

第三节 气团的变性 107

第四节 气团的统计 108

第五节 锋带、锋生过程与锋消过程 112

第六节 对流层中平均气压场与温度场 113

第七节 气候学锋带 116

(一)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学锋带 116

(三)热带锋 122

(二)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学锋带 122

第六章 气旋、反气旋与气候 124

第一节 气旋与反气旋的生成区域 124

(一)1月 124

(二)7月 127

第二节 气旋与反气旋的移动和路径 129

第三节 地球上热量与水分的输送 133

(一)大湍流交换系数 133

(二)地球上的热量输送 136

(三)地球上的水分输送 140

第一节 一般大气环流的变化性 143

第七章 大气环流与气候的非周期性变化 143

第二节 气候要素的非周期变化 146

(一)温度的非周期变化 146

1.温度的绝对变化 147

2.温度的平均变率 148

(二)降水的非周期性变化 152

第三篇 影响气候的地理因素 155

第八章 纬度与气候 155

第一节 纬度与辐射 155

(一)太阳辐射的带状分布 155

(二)天空辐射的纬度分布 158

(三)各纬度的射出辐射与辐射平衡 159

1.纬圈平均温度 160

(一)温度带 160

第二节 纬度与温度 160

2.热赤道 167

(二)温度的周期变化 168

(三)温度的非周期变化 169

1.平均温度的绝对变化 169

2.温度的平均变率 170

3.日际温度变化 170

(四)温度的年变化型 171

(一)各纬度的平均气压 173

(二)风带 173

第三节 纬度与风带 173

第四节 纬度与蒸发 175

第五节 纬度与水凝体 177

(一)云带 177

(二)雨带 178

1.各纬度的平均降水量 178

2.各纬度的降水周期变化 179

3.各纬度降水的非周期变化 182

第九章 水陆分布与气候 183

第一节 水陆分布对于气温的直接影响 183

(一)水汽对于射入辐射与射出辐射的影响 190

(二)云量对于射入辐射与射出辐射的影响 190

第二节 水陆分布对于气温的间接影响 190

第三节 水陆分布与气候要素的变化 192

(一)水陆分布与气温变化 192

1.平均气温 192

2.日温变化 194

3.年温变化 196

4.非周期性气温变化 197

(二)水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湿度、云量、雾与降水) 198

(三)水陆分布与大气环流强度和风速 201

(四)水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海陆风与季风) 202

1.海陆风 202

2.季风 203

第四节 标征海陆分布影响的指数 209

(一)气温变化为水陆分布影响的指数 209

(二)大陆度 212

1.温度大陆度 212

2.降水大陆度 218

3.综合大陆度 219

第五节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与海洋和大陆间的水分循环 220

第十章 洋流与气候 227

第一节 洋流系统 227

第二节 冷水海岸 230

第三节 洋流的热量输送、洋流对于温度的影响 232

(一)副热带与热带纬度 233

(二)温带与寒带纬度 234

(一)降水 236

第四节 洋流对于水凝体的影响 236

(二)雾 237

第十一章 地形与气候 239

第一节 高度对于辐射体系的影响 239

(一)直达辐射与总辐射 240

1.紫外线辐射 243

2.红光与红外线 244

(二)天空辐射 244

(三)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 247

第二节 高度对于土壤温度的影响 248

1.在自由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249

第三节 地形对于气温的影响 249

(一)高度与气温 249

2.高原上的气温变化 250

(二)地形与气温 252

1.地形与日温变化 252

2.地形与年温变化 253

3.地形与温度梯度 256

4.谷中的非周期性温度变化 258

第四节 地形对于环流的影响 258

(一)地形对于风的机械影响 258

2.山风与谷风 263

1.坡风 263

(二)由地形造成的局地环流 263

3.补偿风 264

4.其他局地风 264

(三)焚风 264

1.静止焚风 264

2.反气旋焚风 265

3.自由大气焚风 266

4.焚风型式的转换 266

5.焚风的气候特征 267

6.世界各地的焚风与焚风性质的风 267

(四)布拉风 267

(一)地形对于湿度的影响 268

第五节 地形对于大气水份的影响 268

(二)地形对于云的影响 271

(三)地形对于降水的影响 271

1.高原 271

2.山脉 272

3.最大降水量的高度 273

4.地形对于降水年日变化的影响 274

5.在山地中的水平降水 275

(四)地形对于雪被的影响 275

第六节 山脉是气候的分界 276

(一)干燥指数与湿润指数 281

第一节 气候要素的综合法 281

1.降水蒸发比 281

第十二章 气候要素的综合法与气候型类 281

第四篇 气候的综合 281

2.郎格的雨量指数 282

3.密尔的NS系数 284

4.德马东的干燥指数 285

5.恩柏格的雨热系数 286

6.科塔哥的干燥指数 286

7.希略尼那夫的水热系数 286

8.埃斯特棱的湿度系数 289

9.焦金斯基的干燥指数 289

(二)实验式 290

10.布迪科的干燥指数 290

(三)气候式 291

(四)气候图 292

(五)综合气候学方法 293

第二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 295

(一)气候带 295

1.气候带的来源 295

2.数理气候带 296

3.苏潘物理气候带 297

4.柯本物理气候带 297

5.标准物理气候带 299

6.阿里索夫气候带 301

2.海洋气候与海岸气候 304

(二)气候型 304

1.气候型的划分 304

3.大陆气候与沙漠气候 305

4.季风气候 306

5.山岳气候与高山气候 307

第十三章 气候分类法 309

第一节 实验分类法 309

(一)植物学的气候分类法 309

1.德坎多尔分类法 309

2.柯本分类法 310

3.杜鲁特分类法 311

(二)水文学的气候分类法 311

2.彭克分类法 312

1.沃耶科夫分类法 312

(三)根据景观地理带的气候分类法 313

(四)实验统计气候分类法 314

第二节 成因分类法 318

(一)苏潘分类法 318

(二)赫伯特孙分类法 321

(三)德马东分类法 322

(四)海特湼分类法 322

(五)瓦格湼分类法 323

(六)伯罗乌诺夫分类法 324

(八)米勒分类法 325

(七)卡明斯基分类法 325

(九)阿里索夫分类法 326

第三节 布迪科理论分类法 326

第四节 柯本气候分类法 327

(一)主要气候带与气候型 327

1.主要气候带的数量分界 328

2.主要气候型的数量分界 329

(二)气候副型 330

(三)气候型的分型 332

(四)柯本气候分类总结 333

(五)气候型的地理分布 334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的缺点 336

第五节 柯本气候分类法的缺点与改进 336

(二)改进柯本分类法 337

1.气候带 337

2.气候型 337

3.气候副型 338

4.气候分型 338

第十四章 气候分布与自然现象 341

第一节 气候分布 341

(一)赤道气候带 341

1.温度 341

2.湿度与雨量 341

(二)热带气候带 342

3.风 342

1.雨季 343

2.干季 343

3.温度 343

4.风暴 344

(三)副热带气候带 344

1.温度 345

2.湿度、云量与雨量 345

(四)暖温带气候带 346

1.大陆西端 347

2.大陆东端 349

(五)冷温带气候带 350

1.海洋型冷温带气候 351

2.湿润大陆型冷温带气候 352

3.干燥大陆型冷温带气候 353

(六)极地气候带 354

1.苔原气候 354

2.冻原气候 355

第二节 自然现象 356

(一)赤道带 356

(二)热带 356

(三)副热带 357

1.大陆西岸 358

2.大陆东岸 358

(四)暖温带 358

(五)冷温带 359

1.落叶林 359

2.针叶林 359

3.草原 360

(六)极地带 360

第五篇 气候变迁 361

第十五章 地质时代的气候 361

第一节 气候变迁问题 361

第二节 地质时代气候的研究与气候情况 362

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以后的气候 365

(一)天文学假说 367

第四节 地质时代气候变迁的原因 367

(二)地学假说 376

(三)物理学假说 379

1.大气透明度的变化 379

2.太阳辐射的变化 381

第十六章 历史时代的气候 387

第一节 历史时代气候的研究方法 387

第二节 历史时代的气候情况 390

第三节 近代气候变迁的各种周期 394

(一)3—4年的周期 395

(二)11年的周期 395

(四)35年的周期(布如克湼周期) 398

(三)16年的周期 398

(五)其他周期 400

(六)晚近气候的振动 401

第六篇 微气候与局地气候 406

第十七章 湍流交换输热 406

第一节 湍流交换概念 406

第二节 湍流交换计算的基本方程式 407

第三节 湍流交换输热 408

第四节 湍流交换与下层大气中温度的变化 411

第五节 湍流交换系数的计算 413

第十八章 蒸发 416

第一节 实验式计算法 416

第二节 水量平衡方法 418

第三节 热量平衡方法 419

第四节 交换方法 420

第五节 其他方法 425

第十九章 热量在土壤与水体中的传导以及其热量转换 428

第一节 土壤表面与土壤下层间的热量传导与土壤热含量 428

第二节 土壤表面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土壤热量转换与温度积分) 434

(一)每日热量转换 437

(二)每年热量转换 438

第三节 水面与深层间的热量交换 440

第四节 水面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水面热量转换) 441

(一)雪被的温度情况 444

第一节 雪被对于局地气候的影响 444

第二十章 地被物与微气候、局地气候 444

(二)雪被的导热与导温本领 445

(三)雪被对于土壤温度的影响 446

(四)雪被对于局地气温的影响 447

(五)冰雪面上的其他微气候情况 448

第二节 植被对于局地气候的影响 449

(一)植被对于辐射与温度的影响 449

(二)植被对于湿度的影响 453

(三)植被对于降水的影响 455

(四)植被对于风速与湍流的影响 456

(一)方位与太阳辐射 459

第一节 方位所引起的局地气候 459

第二十一章 地形与局地气候 459

(二)方位与土壤温度 466

第二节 地貌所引起的局地气候 469

(一)气温 469

(二)气流 470

(三)降水 472

第二十二章 微气候与微气候的控制 473

第一节 温度 473

第二节 湿度 477

第三节 风速 479

第四节 植物层内的微气候 484

(一)微气候的改造措施 486

第五节 微气候的人工改造 486

(二)风速控制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487

(三)地形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489

(四)水汽与二氧化碳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489

(五)土壤温度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489

(六)灌溉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490

第二十三章 特殊局地气候 492

第一节 森林气候 492

(一)林内的辐射 492

(二)林内的温度 492

(三)林内的湿度 495

(四)林内的降水 497

(五)林内的风 498

(六)森林特性的影响 499

第二节 都市气候 503

(一)都市空气的混浊 503

(二)都市中的太阳辐射 504

(三)都市中的温度 505

(四)都市中的风 507

(五)都市中的湿度、雾与云 507

1.湿度 507

2.雾 508

3.云 508

(六)都市中的降水 509

参考文献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