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编写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4099·544
  • 页数:489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编 总论 10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1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10

一 经济管理的概念 10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1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14

一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14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 1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17

一 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 17

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8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0

第四节 党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领导 21

一 国民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1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主要内容 22

三 当前加强党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的主要措施 24

一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 2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27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27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 27

二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 3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 31

四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 33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的确定 38

一 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 38

二 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0

三 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 44

一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46

第三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46

二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47

三 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50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 51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 51

一 经济预测的概念 51

二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 52

二 经济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 53

三 国民经济的预测体系 55

四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原则 58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和内容 60

一 经济决策的概念 60

三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63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 65

一 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系 66

二 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 68

三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 71

四 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 74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84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4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86

一 计划管理的形式 8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和组织实施 87

二 计划管理的组织工作 90

三 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 91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的依据 93

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93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 96

三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 100

第四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 102

一 综合平衡是编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键 102

二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重点 103

三 编制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着眼点与方法 105

第五章 国民经济监督 109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109

一 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 109

二 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 110

三 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 111

四 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114

五 经济监督的职能和过程 115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118

一 计划监督 118

二 市场监督 120

三 财政监督 123

四 银行监督 126

五 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 128

第三节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30

一 审计的概念、种类和范围 130

二 审计的性质、目的和作用 131

三 审计的形式、内容和应用 132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 137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 137

一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137

二 经济信息的分类 138

三 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4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 143

一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 143

二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4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149

一 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149

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 150

三 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问题 152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154

一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 154

二 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 156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 157

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管理 157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条件 157

一 人力资源的基本涵义 157

二 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措施 159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 160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 160

二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162

三 建立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165

四 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 167

一 人力资源管理要统筹兼顾 169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169

二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71

三 要使劳动组织科学化 172

四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174

第四节 有计划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 176

一 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76

二 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177

第八章 物质资源的管理 179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79

一 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79

二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 180

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管理的特点 181

第二节 自然资料的开发和利用 182

一 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182

二 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 184

三 重视开发利用水资源 185

四 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87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188

一 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 188

二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189

三 环境的科学管理 190

一 组织国民经济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 192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 192

二 物质资料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 193

三 正确处理供需平衡中的几个关系 195

第五节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 196

一 物质资料可供量的合理组织 196

二 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 197

三 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 198

第六节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199

一 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199

二 消费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200

三 改革物质资料流通体制 201

第七节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 203

一 物质资料的代用和回收利用 203

二 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 203

三 设备的管理和利用 204

第九章 财力资源的管理 207

第一节 财力资源的性质和任务 207

一 财力资源与社会主义财政银行体系 207

二 资金运动和财力管理 208

三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09

二 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210

一 财力开发的涵义 210

第二节 财力的开发 210

三 财政在财力开发中的作用 214

第三节 财力的集聚 215

一 财力集聚的内容和形式 215

二 财政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5

三 银行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8

四 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特征 220

第四节 财力的分配 223

一 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 223

二 财力分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223

三 财力分配的基本要求 225

第五节 财力的平衡 227

一 财政平衡 227

二 信贷平衡 228

三 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230

四 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 232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管理 23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34

一 科学技术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分类 234

二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36

三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239

一 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方针 240

二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241

三 根据科学劳动的特点管理科学技术 24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43

一 科学技术的管理机构和科技体制 243

二 科学技术规划工作 246

三 科学技术的攻关 247

四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47

五 科学技术经费的使用 248

六 实行专利制度 250

七 建设科学技术队伍 251

八 科学技术资料和情报工作 252

第四节 引进技术及其管理 253

一 技术引进的意义 253

二 技术引进的方针 255

三 技术引进的方式和管理工作 256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 258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2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258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258

二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客观依据 259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261

一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历史过程 261

二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 26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责、权、利 267

一 经济责任的确立 267

二 经济权限的合理划分 271

三 经济责任、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的统一 273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 2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 275

一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 275

二 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 276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280

一 农业部门 280

二 工业部门 281

三 建设部门 281

四 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 282

五 服务部门 283

六 文教部门 284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286

一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 286

二 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 287

三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288

第四节 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 290

一 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 290

二 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 292

三 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 293

四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294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 295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 295

一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 295

二 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 298

三 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299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01

一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 301

二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 302

三 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 306

一 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 310

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311

二 城市与地区的经济联系 311

三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313

第四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316

一 地区物力平衡 316

二 地区财力平衡 318

三 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 322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 325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325

一 企业的概念 325

二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26

三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 327

第二节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0

一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330

二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1

一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和特点 333

第三节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3

二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4

第四节 国家对利用外资企业的管理 336

一 利用外资企业的形式和特点 336

二 国家对中外合营企业的管理 337

第五节 国家对经济联合体的管理 339

一 生产联合化 339

二 工业公司 341

三 农工商联合企业 342

四 科研生产联合公司 344

一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346

第一节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方针 346

第十五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 346

二 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48

三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349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 351

一 对外贸易的意义 351

二 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352

第三节 对利用外资的管理 358

二 利用外资的具体形式 359

一 利用外资的类型 359

三 利用外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361

第四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 363

一 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 363

二 加强中国银行的业务管理 364

三 健全外汇管理法制 365

第五节 对经济特区和实行某些特区政策的城市或地区的管理 367

一 对经济特区的管理 367

二 对开放城市或地区的经济管理 372

第一节 行政方法 374

一 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74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 374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 374

二 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 377

三 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 379

第二节 经济方法 381

一 经济方法的实质 381

二 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82

三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385

第三节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的结合 394

一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 394

二 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的形式 396

一 经济法的概念 398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398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398

二 经济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 401

三 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04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 410

一 经济司法的重要性 410

二 加强经济审判工作 414

第三节 经济仲裁 416

一 国内仲裁 416

二 涉外仲裁 417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 419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19

第十八章 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19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精神动力 420

三 新暑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更高要求 422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423

一 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423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24

三 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426

四 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 427

五 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培养工人阶级的接班人 429

六 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 430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31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431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434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 437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 437

一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437

二 要用系统工程思想管理国民经济 438

三 各类经济数学方法概述 441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43

一 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 443

二 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45

一 线性规划 45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法 451

二 计划评审技术 458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463

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463

二 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 464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益 467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益 467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范围 467

一 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 467

二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范围 468

一 设置经济效益指标的原则 470

第二节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 470

二 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 472

三 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475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480

一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480

二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 482

三 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 483

第四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485

一 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 486

二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