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潇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43802260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世纪的回顾与断想 1

一久久萦怀的情结 2

1.三十年的“乡村建设运动” 2

2.乡土中国的深化研究 4

3.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 6

二继往开新的历史跃迁 11

1.乡村生产力的伟大解放 13

2.新文明的“启辉” 18

三时代风采的素描 25

1.历史的机遇 25

2.基本的意旨 34

1.生态环境 41

第二章 经济的改革与崛起 41

一农业的环境 41

2.人口环境 44

3.经济环境 47

二改革与生机 51

1.改革前的乡村经济 51

2.改革的契机与突破 58

3.“大承包”带来的三大转变 60

三经济在改革中的崛起 64

1.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64

2.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66

3.物质技术的变革 70

4.由“温饱”向“小康”过渡 71

四危机与对策 72

1.并非危言耸听 72

2.出路和对策 76

第三章 社会的架构与漂移 80

一乡村的区位生态 80

二社会的外观与机理 88

三血缘·地缘·文化圈 94

1.乡村社会中的血缘 94

2.乡村社会中的地缘 101

3.乡村社会中的文化圈 103

1.群体本位趋向个体自立 111

四结构的变迁 111

2.角色他赋趋向角色自致 113

3.“同分同构”趋向“同分异构” 114

4.上下排列趋向平行建构 116

第四章 心理的回应与重组 120

一传统生活的心理显示 120

1.农耕心理 120

2.村落意识 123

3.乡土精神 127

二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 134

1.社会教化的力量增长 134

2.文化优势的主体转换 137

3.外控与自控的变奏 143

4.顺应与同化的互彰 148

三乡土文化的心理重构 152

1.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融通 153

2.习俗与时尚的位移 156

3.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升沉 159

第五章 文化建设与定位 165

一一幅不大协调的油画 165

1.三种取向 165

2.分布态势 171

二从“物”的变革开始突破 178

1.“离土不离乡” 178

2.规模经营与新型农民的成长 181

3.新文化冲击波的“震中” 182

4.商品经济的双重效应 183

三振荡心灵的创造 186

1.“硬件”建设 186

2.在娱乐中自我提高 188

3.灌输与引导 190

四机遇与困难之间的进取 195

1.原则 195

2.困难 197

3.机遇 198

4.模式 200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选择 203

一生活基础的变构 203

1.收入水平的波动 204

2.收入构成的调整 206

3.落差的喜与忧 209

二生活消费的走向 212

1.处在潮头上的消费 214

2.从自给走向他给 218

3.从生存走向享乐和发展 219

4.消费走向的因果与演化 223

三生活时间的分割 227

1.乡民的作息 228

2.闲暇时间的消费 232

3.个性化的业余生活 234

四生活交往的转机 236

1.交往时空的伸缩 237

2.交往对象的变换 239

3.交往内容的更新 242

4.交往原则的调整 243

五生活目标的寻绎 244

六生活方式的发展 248

第七章 家庭内的躁动 250

一家庭的规模和结构 251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256

1.生产功能 256

2.生育功能 258

3.消费功能 259

4.教育功能 262

三家庭的人伦关系 265

1.父子关系 265

2.男女夫妻关系 266

3.婚恋关系 269

四家庭文化及其变迁 274

第八章 黄土地上的追求 281

一古老的土地梦 281

二土地新篇 291

三土地之外的求索 301

第九章 道德天平的倾斜 307

一“礼治”的奇迹 307

二乡民的理想人格 313

1.敬长尊亲的孝悌思想 314

2.克己尽职的责任意识 316

3.知恩图报的利益观念 318

4.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 320

5.诚实无欺的信誉原则 321

6.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323

7.求中致和的处世精神 325

三道德的调整 327

1.道德调节的多元化 327

2.新的行为规范 329

第十章 乡土理性的超越 335

一传统的思维模式 335

1.以经验为主的思维框架 336

2.平直的思维视野 340

3.稳定与中和的价值逻辑 344

二变革与超越 347

1.思维框架的更新 347

2.思维空间的方位转移 349

3.思维价值逻辑的置换 351

4.思维方法的精确化 353

第十一章 信仰王国的奇观 356

一“菩萨”的打倒与复起 356

二神魂幽荡的世界 370

1.天地崇拜 372

3.圣贤忠烈的神化崇拜 373

2.祖先崇拜 373

4.行业祖师崇拜 374

5.“家堂神”崇拜 375

6.前兆迷信 376

7.术数迷信 378

8.诸种禁忌 378

9.巫信 380

三乡民信仰的文化特征 382

1.信仰的自发性 383

2.信仰的功利性 385

3.信仰的伦理性 389

4.信仰的多元性 392

5.信仰的残余性 398

一挂在嘴巴上的文学 406

第十二章 绿色世界的梦幻 406

二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 415

1.乡村音乐 415

(1)劳动号子 416

(2)山歌 417

(3)小调 418

2.乡村舞蹈 420

3.乡村美术 424

(1)年画 425

(2)剪纸 427

(1)乡土生活的积极认肯 432

三乡民的情韵 432

1.俚语乡音的文化蕴含 432

(2)农耕文化的历史回响 435

(3)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439

(4)乡情民俗的真实纪录 444

2.悠悠乡情的审美方式 451

(1)审美的位置与距离 451

(2)真与善的统一 455

(3)象征和比喻的结合 459

四迭起的新潮 464

一由来已久的危机 481

1.乡村教育八十年 481

第十三章 田野上的希望 481

2.田野上的呼唤 484

二新模式的生成 486

1.导向的更新 486

2.权力的下放 487

3.多渠道集资 488

4.新模式的成型 491

三新模式的效应 498

1.体力、智力与素质 498

2.教育发展与产业调整 499

3.资源开发的技术准备 500

4.乡民致富的机遇 500

5.基层干部知识化 501

四新模式面临的考验 502

1.基础尚不稳固 502

2.职业教育面临滑坡 503

3.师资问题严重 505

4.“我们没有钱!” 507

5.“童工”的困扰 509

五来自世俗的阴影 512

1.大拇指和小拇指 512

2.你为什么读大学 513

3.新的“读书无用论” 515

4.王家堡现象的背后 517

后记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