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动通信信道与移动用户 2
1.1 移动通信信道 2
1.2 三类主要快衰落的物理模型与实例 4
1.3 传播模型的初步定量分析 8
1.4 多址干扰 12
1.5 本书内容的概要介绍 12
小结 13
2 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 14
2.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 14
2.2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18
2.3 扩频通信的主要优缺点 24
2.4 多址码的分类与设计要求 25
2.5 Walsh函数与Walsh正交码 27
2.6 IS-95中的多址码设计 28
2.7 可变扩频比正交吗(OVSF码) 31
小结 36
3 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 38
3.1 话音压缩编码 38
3.1.1 引言 38
3.1.2 数字移动通信中的话音编码 39
3.1.3 IS-96 CDMA话音编码 42
3.1.4 ITU-G729标准 45
3.2 图像压缩编码 48
3.2.1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简介 48
3.2.2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及其标准JPEG 50
3.2.3 面向通信的视频压缩标准H.261 51
3.2.4 活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 53
3.3 熵编码 55
3.3.1 哈夫曼(Huffman)码 56
3.3.2 算术编码 60
3.4 预测编码 61
3.4.1 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 61
3.4.2 线性预测编码的三种基本类型 62
3.4.3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65
3.4.4 参量编码的线性预测编码器LPC 66
3.5 交换编码 67
3.5.1 最佳正交变换编码KLT 68
3.5.2 准最佳正交变换编码 69
3.6 矢量量化编码(VQ) 72
3.6.1 标量量化与矢量量化 72
3.6.2 矢量量化编码的基本原理 73
3.6.3 矢量量化编码器的设计 74
小结 75
4.1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76
4 信道编码与信道交织 76
4.2 线性分组码与循环码 77
4.2.1 线性分组码 78
4.2.2 循环码 80
4.2.3 检错码 82
4.2.4 BCH码 83
4.2.5 RS码 84
4.2.6 Fine码 85
4.3 卷积码 86
4.3.1 基本概念与基本结构 86
4.3.2 维特比(Viterbi)译码 92
4.3.3 软判决译码器 95
4.3.4 IS-95中的卷积编码器 97
4.4 级联码 98
4.4.1 级联码的基本原理 99
4.4.2 级联码标准与性能 100
4.5 交织编码 102
4.5.1 交积码的基本原理 102
4.5.2 交织器性质的改进 104
4.5.3 实际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交织器 107
4.6 Turbo码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111
4.6.1 产生背景 111
4.6.2 Turbo码编、译码结构 114
4.6.3 Turbo码的应用 116
4.7 GSM中的信道编码 119
小结 125
5 数字式调制与解调 126
5.1 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功能与分类 126
5.2 MSK与GMSK调制 129
5.2.1 基本原理 129
5.2.2 MSK调制器 130
5.2.3 MSK解调器 132
5.2.4 M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133
5.2.5 GMSK 134
5.3 移相键控扩频调制系列 135
5.3.1 BPSK扩频调制 136
5.3.2 平衡四相扩频调制(BQM) 138
5.3.3 双四相扩频调制(DQM) 140
5.3.4 复四相扩频调制(CQM) 143
5.3.5 结论 145
小结 146
6 功率控制技术 148
6.1 功率控制准则 148
6.1.1 功率平衡准则 148
6.1.2 信号干扰比SIP平衡准则 149
6.1.3 功率平衡和SLR平衡混合体制及其他 151
6.2 功率控制方法 152
6.2.1 反向功控与前向功控 152
6.2.2 集中式功控与分布式功控 153
6.2.3 开环功控与闭环功控 153
6.3 IS-95中的功率控制 155
6.3.1 IS-95中功控的必要性与功控方案 155
6.3.2 前向(下行)功率控制 156
6.3.3 反向(上行)功率控制 157
6.4.1 WCDMA中的上行(反向)功率控制 160
6.4 IMT-2000中的功率控制 160
6.4.2 WCDMA中的下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 161
6.4.3 cdma2000中的功率控制 163
小结 164
7 分集技术与Rake接收 165
7.1 分集接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165
7.1.1 分集接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65
7.1.2 分集合并技术 168
7.2 隐分集与Rake接收 171
7.2.1 Rake接收的基本原理 171
7.2.2 Rake接收的工程实现 173
7.3 发送分集 180
7.3.1 WCDMA建议中的发送分集 181
7.3.2 cdma2000中的发送分集 184
7.4 空时编码技术 184
7.4.1 Trellis空时码 184
7.4.2 分层空时码 186
小结 187
8 软件无线电技术 189
8.1 什么是软件无线电 189
8.1.1 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 190
8.1.2 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逐步发展与深化 191
8.2 美国军用软件无线电系统SPEAKeasy 192
8.2.1 SPEAKeasy Ⅰ期工程 193
8.2.2 SPEAKeasy Ⅱ期工程 195
8.3 软件定义的数字无线电SDR系统 197
8.3.1 SDR主要组成部分 197
8.3.2 实现SDR的关键技术 199
8.4 虚拟无线电 204
8.4.1 虚拟无线电产生背景 204
8.4.2 虚拟无线电的提出 205
8.4.3 基于网络交换平台的虚拟无线电 207
8.5.1 概况 208
8.5.2 IMT-2000中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208
8.5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208
小结 209
9 多用户检测 211
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211
9.1.1 多用户检测引入的必要性 211
9.1.2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213
9.1.3 多用户检测器的主要优缺点 215
9.2 多用户检测器的发展与分类 216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 218
9.3.1 非自适应型检测器 219
9.3.2 自适应型多用户检测器 221
9.3.3 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224
9.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225
9.4.1 基于判决反馈的多址干扰抵消检测 225
9.4.2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扩展 229
小结 230
10 多载波传输技术 233
10.1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233
10.2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 236
10.2.1 采用正交多载波的扩频系统 236
10.2.2 多载波与CDMA的结合方式与分类 238
10.3.1 OFDM的时域表示 241
10.3 MC-CDMA多址技术 241
10.3.2 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 243
10.3.3 MC-CDMA的基本方案 245
10.3.4 MC-CDMA与DS-CDMA的关系 246
10.3.5 MC-CDMA与OFDM的异同 247
10.4 MC-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 247
10.4.1 MC-CDMA的信号检测技术 248
10.4.2 MC-CDMA中的信道估计 253
小结 255
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257
11.1.1 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 257
11 智能天线 257
11.1.2 智能天线的基本组成与基本原理 259
11.2 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268
11.2.1 引入智能天线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68
11.2.2 智能天线研究的进展 269
11.2.3 智能天线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72
11.2.4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基站上行收的智能天线 274
11.2.5 智能天线的其他应用 276
11.3 智能天线的发展 281
小结 286
英文缩写对照 290
参考文献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