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IMT-2000/UMTS概述 1
1.1.1 第三代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市场需求与业务 2
1.1.2 技术要求与无线工作环境 5
1.2 欧洲的研究工作 6
1.3 欧洲的标准化工作 8
1.4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标准化工作 10
1.4.1 全球的工作 10
1.4.2 日本的工作 11
1.4.3 北美地区的工作 12
1.5 国际通用的频段划分 12
1.6 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发展和过渡 13
1.7 本书的内容安排 16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TD-CDMA 19
2.1 基本概念 19
2.1.1 物理信道 19
2.1.2 扩频与调制 24
2.1.3 训练序列 28
2.1.4 信道分配 31
2.1.5 自适应天线 32
2.2 使用联合检测的数据估计算法的分析模型 33
2.3 估计性能 38
2.3.1 链路级仿真 38
2.3.2 链路估算模板 45
2.3.3 系统级估计的结果 48
2.4 小结 51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WCDMA 53
3.1 基本概念 53
3.1.1 载波间隔及部署 54
3.1.2 逻辑信道 54
3.1.3 物理信道 55
3.1.4 扩频 58
3.1.5 多速率 58
3.1.6 多组数据 60
3.1.7 切换 60
3.1.8 GSM和WCDMA之间的互通 61
3.2 性能分析 62
3.3 小结 62
参考文献 63
第4章 高级接收机算法 65
4.1 常规RAKE接收机的局限性 66
4.2 TD-CDMA联合检测 68
4.2.1 白化匹配滤波器 68
4.2.2 迫零块线性均衡器 70
4.2.3 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 70
4.3 CDMA上行链路多用户检测器 71
4.3.1 系统模型 71
4.3.2 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原理 72
4.3.3 性能计算举例 74
4.3.4 PIC接收机的剩余干扰抑制 76
4.4 改进的CDMA下行链路接收机 78
4.4.1 多径衰落信道下的LMMSE接收机 78
4.4.2 码片波形均衡 83
4.4.3 选定的UTRA下行链路接收机方案比较 84
4.5 结论 91
参考文献 91
第5章 调制与编码 94
5.1 MALGMSK调制方案 94
5.2 具有预编码措施的多码CDMA 96
5.3 TD-CDMA中Turbo码的性能评估 97
5.3.2 Turbo码交织块的最小值 98
5.3.1 Turbo码与RS码和卷积码级联的性能比较 98
5.3.3 Turbo码交织的优化 99
5.3.4 部分递归系统码的约束长度 100
5.3.5 结论 100
5.4 卷积码的最佳距离谱 100
5.5 用于速率匹配的卷积码 101
5.6 衰落信道中卷积码的序列解码 102
5.7 编码扩频的CDMA 103
5.7.1 基于卷积码的低速率编码CDMA 103
5.7.2 低速率编码CDMA的干扰消除 106
5.7.3 CDMA中的TCH码 106
5.8 分组数据传输编码 108
5.8.1 用于II型混合ARQ协议的Turbo码 109
5.8.2 用于ARQ的卷积码 110
5.8.3 基于长约束长度、尾比特卷积码序列解码的混合ARQ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6章 UTRA传输控制功能 118
6.1 无线接口协议体系结构 118
6.2 UTRAN体系结构 119
6.3 RRC的连接与移动性 120
6.4 物理层接口 121
6.4.1 传输信道 121
6.4.2 MAC和RRC与物理层的接口 122
6.4.3 L1数据传输举例 123
6.5.1 逻辑信道与MAC体系结构 124
6.5 媒质接入控制(MAC) 124
6.5.2 MAC_d 125
6.5.3 MAC_c 126
6.6 无线链路控制(RLC) 128
6.7 数据流(Data Flow) 129
6.8 无线资源控制(RRC) 130
6.8.1 与无线承载有关的过程 131
6.8.2 传输信道的再配置 132
6.8.3 传输格式组合控制 133
6.8.4 物理信道再配置 133
6.9 结论 134
参考文献 134
第7章 无线资源管理 135
7.1 一些基本限制和特性 136
7.2.1 小区群系统的资源管理 139
7.2.2 基于链路增益矩阵的资源配置 139
7.2 TDD方式下的资源管理 139
7.2.3 小区群内的资源配置 140
7.2.4 小区群间的干扰处理 141
7.2.5 动态不对称链路 141
7.2.6 受限测试与信令 147
7.2.7 基于干扰矩阵的集中式RRM 149
7.2.8 分散式资源配置 157
7.2.9 信道配置(分离)算法描述 157
7.2.10 进一步的研究 160
7.3.1 基本原理 161
7.3.2 RRM算法概述 161
7.3 WCDMA方式的资源管理 161
7.2.11 总结 161
7.3.3 功率控制 162
7.3.4 功率控制算法 164
7.3.5 测试及信令要求 165
7.3.6 与其他算法和实体的相互作用 165
7.3.7 切换 166
7.3.8 准入控制与拥塞控制 169
7.3.9 负载控制 173
7.3.10 支持HCS的专用算法 175
7.3.11 结论 175
7.4.1 第一层情况 176
7.4 进程设置 176
7.4.2 FDD和TDD的进程设备算法(准循环Robin法) 177
7.4.3 FDD进程设置算法 178
7.4.4 结论 184
参考文献 184
第8章 地面无线接入网的互连 187
8.1 共存与兼容问题 187
8.1.1 UTRA/GSM多模终端与互连问题 187
8.1.2 UTRA TDD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间干扰估算 192
8.2 GSM-UMTS切换测量 196
8.2.1 同步信道 197
8.2.2 测量的可行性 199
8.2.3 测量时间 200
8.2.4 网络监测 202
8.2.5 结论 202
8.3 UTRA FDD系统的邻道干扰 203
8.3.1 邻道干扰 203
8.3.2 容量损失估算 205
8.3.3 小结 207
8.4 结论 208
参考文献 208
第9章 移动台定位技术 210
9.1 研究背景 210
9.1.1 移动台定位技术的应用 210
9.1.3 估计移动用户位置的方法 211
9.1.2 评价移动台定位方法的标准 211
9.1.4 MS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214
9.1.5 GSM 215
9.2 上行链路定位法 215
9.2.1 测量数据已知的上行链路定位法 216
9.2.2 测量数据未知的上行链路定位法 216
9.3 下行链路定位法 218
9.4 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220
9.4.1 定位精度 220
9.4.2 容量降低问题 221
9.5 结论 224
参考文献 225
10.1 功能描述 226
第10章 TDD演示板 226
10.2 第一层--物理层 227
10.3 第二层 228
10.3.1 无线链路控制/媒体接入控制(RLC/MAC) 228
10.3.2 逻辑链路层(LLC) 229
10.4 第三层 230
10.4.1 无线电资源控制(RRC) 230
10.5 第七层--系统控制与分析 231
10.6 系统结构 231
10.7 测试台指标概述 233
10.8 实施步骤 235
10.9 测量工作 237
10.10 业务演示工作 238
参考文献 241
第11章 FDD演示板 242
11.1 WTDMA演示板 242
11.1.1 开发途径 242
11.1.2 演示板结构 244
11.1.3 ACTS高峰会议演示 246
11.1.4 结论 246
11.2 NTT DoCoMo WCDMA评估系统 247
11.2.1 引言 247
11.2.2 系统概述 247
11.2.3 终端用户应用 248
11.2.4 系统结构 250
11.2.5 评估 252
11.2.6 结论 254
参考文献 254
第12章 协调工作 255
12.1 运营商协调组的工作 255
12.2 协调工作的技术要求 255
12.3 现有技术方法的一致性 256
12.3.1 基站间同步 256
12.3.2 导频结构 256
12.3.3 码片速率和射频参数 257
12.3.4 协议结构和互连 257
12.4 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257
参考文献 258
编者简介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