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概述 1
第一节 按压耳穴诊治疾病机理 1
一、耳与五脏、十二经脉有密切关系 1
二、全息生物学说 2
三、耳穴的良性双向性调节作用 3
第二节 耳廓的解剖 4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 4
(一) 耳廓前面解剖名称 4
(二) 耳廓背面解剖名称 6
二、耳廓的组织结构 6
(一) 耳廓的软骨、肌肉和皮肤 6
(二) 耳廓的神经分布 7
(三) 耳廓的血管分布 11
第三节 耳穴概述 13
一、耳穴的命名 13
(一) 以人体解剖名称命名 14
(二) 以脏象、经络学说命名 14
(三) 以神经命名 14
(四) 以疾病或症状命名 15
(五) 以耳穴的功能命名 15
(六) 以耳穴在耳廓上的部位和形象命名 15
(七) 以穴位面积大小命名 15
(八) 以药名命名 15
(九) 以穴位排列顺序用数字命名 15
二、耳穴定位的原则 16
(一) 耳穴分布的一般规律 16
(二) 耳穴标准化方案 17
(一) 耳垂部的耳穴 19
三、常用耳穴的取法 19
(二) 对耳屏部的耳穴 22
(三) 耳屏部的耳穴 23
(四) 对耳轮产的耳穴 24
(五) 对耳轮下脚部的耳穴 25
(六) 对耳轮上脚部的耳穴 25
(七) 耳舟部的耳穴 25
(八) 三角窝部的耳穴 26
(九) 耳轮脚及其周围的耳穴 26
(十) 耳甲艇部的耳穴 27
(十一) 耳甲腔部的耳穴 27
(十三) 耳背部的耳穴 28
(十二) 耳轮部的耳穴 28
四、常用耳穴的功能 29
(一) 五脏六腑穴位的功能 29
(二) 神经系统穴位的功能 34
(三) 内分泌系统穴位的功能 38
(四) 特定穴位的功能 40
(五) 相应部位穴位的功能 43
(六) 其他穴位的功能 54
第四节 耳穴诊断的常用方法 55
一、耳穴诊断的特点 55
(一) 安全无创伤 55
(二) 适应范围广 55
(一) 望诊法 56
二、耳穴诊断的常用方法 56
(三) 简便经济 56
(四) 诊治相结合 56
(二) 触诊法 61
(三) 电测法 64
第五节 耳穴按压治疗概述 65
一、耳穴按压疗法的特点 65
(一) 应用范围广 65
(二) 副作用少 65
(三) 简便易行 66
二、耳穴按压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66
(一) 耳廓反应 66
(二) 患部反应 66
(六) 连锁反应 67
(七) 延缓反应 67
(四) 全身反应 67
(五) “闪电”反应 67
(三) 经络反应 67
(八) 适应反应 68
(九) 迟钝反应 68
三、耳穴按压治疗的取穴原则 68
(一) 相应部位取穴 68
(二) 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取穴 69
(三) 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70
(四) 按穴位功能取穴 70
(五) 经验取穴 70
(一) 压豆法 71
一、贴压法 71
第六节 按压取穴的常用方法 71
(二) 贴膏法 73
(三) 贴药法 74
(四) 贴磁法 74
二、按摩法 76
(一) 全耳腹面按摩法 76
(二) 手摩耳轮法 76
(三) 全耳背按摩法 77
(四) 全耳按摩法 77
(五) 双凤展翅法 77
(七) 猿猴摘果法 78
(八) 耳穴按摩法 78
(六) 黄蜂入洞法 78
(九) 注意事项 79
第二章 常见病证的治疗 80
第一节 内、儿科病证 80
一、气管炎 80
二、肺炎 82
三、肺结核 83
四、支气管哮喘 84
五、支气管扩张 85
六、阻塞性肺气肿 86
七、食管炎 87
八、上消化道出血 88
九、胃炎 89
十、消化性溃疡 90
十一、呃逆 91
十二、恶心、呕吐 92
十三、肝炎、肝硬化 93
十四、腹泻 95
十五、便秘 96
十六、急性细菌性痢疾 97
十七、心律失常 98
十八、低血压 100
十九、高血压 101
二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02
二十一、心肌炎 103
二十二、风湿性心脏病 104
二十三、先天性心脏病 105
二十四、脑血管疾病 106
二十五、中风后遗症 107
二十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和雷诺氏病 107
二十七、红斑性肢痛症 109
二十八、肾炎及肾盂肾炎 110
二十九、膀胱炎 112
三十、遗尿 112
三十一、尿频 113
三十二、乳糜尿 114
三十三、头痛 115
三十四、夜惊 116
三十五、神经衰弱 117
三十六、癔症 118
三十七、面神经炎 119
三十八、面肌痉挛 120
三十九、重症肌无力 120
四十、肿瘤 121
四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122
四十二、间日疟 123
四十三、布氏杆菌病 124
四十四、单纯性肥胖症 125
附:戒烟 126
第二节 外科病证 128
一、胆囊炎、胆石症 128
二、胆道蛔虫症 129
三、泌尿系结石 130
四、阑尾炎 131
五、痔疾、肛裂 132
六、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134
七、睾丸炎 135
八、脑震荡后遗症 136
九、软组织扭伤和腰肌劳损 137
十、坐骨神经痛 138
十一、颈椎病 139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140
十三、落枕 141
十四、腰椎骨质增生 141
十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142
十六、风湿性关节炎 143
十七、幻肢痛 144
十八、手术后切口痛 145
十九、手术后腹胀 146
二十、手术后及产后尿潴留 146
第三节 皮肤科病证 148
一、瘙痒病 148
二、神经性皮炎 149
三、湿疹 150
四、银屑病 151
五、荨麻疹 151
六、带状疱疹 152
七、扁平疣 153
八、酒骳鼻 154
一、月经失调 155
第四节 妇产科病证 155
二、痛经 156
三、盆腔炎 157
四、子宫颈炎 158
五、子宫脱垂 159
六、经绝期症候群(更年期综合症) 160
七、带下症 161
八、预防产后出血 162
九、产后乳汁不足 162
十、急性乳腺炎 163
十一、子宫肌瘤 164
十二、压力性尿失禁 165
一、急性结膜炎 166
二、麦粒肿(针眼) 166
第五节 眼科病证 166
三、电光性眼炎及雪盲 167
四、角膜炎 168
五、青光眼 169
六、老年性白内障 170
七、近视 171
八、球后视神经炎 172
第六节 耳鼻咽喉及口腔科病证 173
一、耳鸣、听力减退 173
二、中耳炎 174
三、内耳眩晕病 175
四、过敏性鼻炎 176
五、急、慢性扁桃体炎 177
六、咽喉异物感(梅核气) 178
七、声音嘶哑 179
八、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180
九、牙痛 181
附:耳穴功能的归纳综合 182
一、十止 182
二、六对 183
三、利五官 183
四、四抗 184
五、退热常用穴 184
六、三调整 184
七、两补 185
八、三健 185
九、催理降解利收眠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