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微言大义 刘小枫 1
韦伯论儒家思想的评析 林毓生 33
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 汪丁丁 43
诠释转向与本体回归 成中英 56
预设: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刘大为 67
我们的抽屉——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陈思和 86
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 李欧梵 101
反思“文学史” 陈平原 113
鲁迅的“原点” 吴晓东 116
无常观——日中文学比较之一端 川合康三 124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格非 133
从世界性联系看考古学解释 Peter J.Ucko 143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的报告 李学勤 157
中国古代文化的离合及其启示 俞伟超 163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罗志田 172
文化传统与现代认知:历史主义诠释 陈启云 185
跨越文化鸿沟: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和前景 牛大勇 202
关于教育产业的几个问题 厉以宁 214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林毅夫 224
中国立法的现状和展望 杨紫烜 236
关于法治与法学研究 贺卫方 239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 朱维铮 253
中国知识分子死亡了吗? 许纪霖 264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张汝伦 283
新千年到来之际的反思 许苏民 294
经由学术读知识人的命运 赵园 304
百年思索 龙应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