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干著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4044568
  • 页数:50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序论 1

一、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族系的划分 1

前言 1

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概况 5

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舞台——大漠南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理 10

四、西域各族 17

第二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民族面貌 23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形成及其内部的民族结构 23

二、三大族系各族氏族部落的基本“细胞”——“落”与“邑落” 32

三、三大族系中入主中原与没有入主中原的各族氏族、部落的两种解体形式 37

四、三大族系各族原始氏族的遗迹与遗风 43

第三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人种 49

一、匈奴的人种 49

附图 55

1.汉长安客省庄第140号墓的透雕铜饰匈奴文物 55

二、东胡——鲜卑和契丹的人种 61

三、突厥与回纥的人种 70

第四章 匈奴是中国民族;稽胡(山胡)并非匈奴后裔 77

一、匈奴族诞生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 77

二、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在公元前3世纪匈奴族兴起前已归中原诸侯国管辖 81

三、西迁中亚、欧洲的北匈奴人仅占匈奴全部人口的十三分之一 82

四、稽胡的异名及其分布 87

五、从稽胡的民族特征证明稽胡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89

六、从稽胡人口证明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95

七、从稽胡的姓氏和部落证明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100

第五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社会面貌 105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游牧经济及其特点 105

(一)畜牧业占主要地位 105

(二)游牧经济的特点之一——流动性 107

(三)游牧经济的特点之二——分散性 109

(四)游牧经济的特点之三——不稳定性 109

(六)游牧经济的特点之五——政权组织松懈,忽强忽弱,骤兴骤衰 111

(五)游牧经济的特点之四——文化发展较慢,程度时高时低 111

(一)狩猎业成为练兵习战的手段 114

二、狩猎业、农业和手工业在各族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14

(二)农业不如手工业重要 117

三、三大族系各族是否经过奴隶制及没有入主中原的各族是否曾发展到封建制? 122

(一)匈奴的奴隶制 122

(二)突厥与回纥的奴隶制 126

(三)蒙古的奴隶制 132

(四)对“飞跃论”的商榷 135

(五)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已进入封建制,西突厥没有进入封建制,乌桓未曾经过奴隶制 140

第六章 三大族系各族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是三分制,不是“四分治理” 149

一、匈奴政权的组织机构及其特点 149

二、突厥政权的组织和官制 152

三、檀石槐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及蒙古汗国的三分制 158

四、对捏造匈奴“四分治理”论的批判 162

(一)诺颜山匈奴墓葬的发现 171

一、匈奴人的墓葬 171

第七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物质形态 171

(二)诺颜山匈奴贵族大型墓葬的形状和结构 174

(三)诺颜山墓葬所反映的匈奴历史轨迹及其与中原汉族的关系 176

二、古突厥文碑铭 178

(一)古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 178

(二)《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形状和主要内容 179

2.突厥文阙特勤碑(上半部)拓片 180

3.突厥文阙特勤碑(汉文部分)拓片 181

4.突厥文苾伽可汗碑拓片 182

(三)《暾欲谷碑》的主要内容及其它突厥碑铭 188

5.突厥文暾欲谷碑(上半部)拓片 189

6.突厥文翁金碑拓片 191

(四)古突厥文碑铭的特色和学术价值 192

(一)《磨延啜碑》及《铁尔痕碑》《磨延啜第二碑》 195

三、回纥的突厥文碑铭 195

(二)《铁兹碑》《牟羽可汗碑》及《九姓回鹘可汗碑》 200

(一)拓跋鲜卑祖庙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 204

四、鲜卑和契丹的物质文化形态 204

(二)东部鲜卑的物质文化形态 209

(三)契丹女尸的出土及其在科学(医学)上的价值 222

第八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意识形态 226

一、阿尔泰语系及其语族 226

二、匈奴人的语言 228

三、突厥、回纥的语言文字 236

7.突厥文字母(一) 238

8.突厥文字母(二) 239

9.回纥文乌兰浩木牌(碑)拓片 246

10.回鹘文字母 247

四、鲜卑的语言和失传的鲜卑文字 249

五、契丹的语言和契丹大小字 256

11.耿杖子石棺背面所刻契丹大字拓片 260

12.宣懿皇后哀册(册盖拓片,契丹小字) 261

13.玉盏刻文(拓片,契丹小字) 262

六、蒙古的语言和文字 264

一、尚待进一步发掘的匈奴遗迹和遗物 273

第九章“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北方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知多少? 273

二、新近发现(宇文鲜卑)北周大司空田弘墓出土东罗马金币及墓室壁画 277

三、流失海外百年复归祖国的敦煌文物(文献) 279

四、突厥墓葬与回鹘洞窟和活字印刷术 281

五、岩画和石人像 285

六、文献资料、档案和地方志 288

(一)首先要分清外蒙古独立前与独立后的界限 293

一、应该明确分清各种民族关系的界限 293

第十章 如何正确阐明和正确处理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 293

(二)要分清国内民族与国外民族的界限 294

(三)对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处理 297

二、北方民族经常南侵的原因不是“游牧文化圈与农业文化圈”的二元对立 301

(一)长城及亭候障塞 304

三、汉代的边防措施 304

(二)烽燧制度 309

(三)北部边防的军事部署 316

(四)汉代北边防御工程的积极作用 319

(五)与乌利、结盟,切断匈奴“右臂” 322

(一)以防御性的战争击灭突厥奴隶主的侵扰势力 329

四、唐朝的边防措施及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 329

(二)唐朝对烽燧制度的改进 331

(三)建筑三受降城和设置安西四镇 332

(四)实行羁縻政策和优待政策 336

五、明代的边防措施及俺答汗对建立蒙汉和平友好关系的贡献 342

(一)建筑长城和设置九边重镇 343

(二)设置羁縻卫、所和采用怀柔、优抚政策 346

(三)俺答汗对建立蒙汉和平友好关系的贡献 348

六、民族团结关系的建立与民族政策 352

(一)民族团结的内涵、进程和基础 352

(二)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358

(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360

第十一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各族与西方的关系 365

一、从文献和考古反映匈奴与西方的接触和文化交流 365

(一)匈奴人西迁的路线及沿途情景 367

二、匈奴西迁的历程及其在欧洲建立的匈奴王国 367

14.北匈奴西迁示意图 369

(二)匈奴人分三期入侵欧洲及以多瑙河中游为中心建立匈奴王国 375

15.匈奴王国示意图 383

(一)月氏的概貌及其西迁中亚 389

三、月氏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89

(二)月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92

(三)附论张骞从西域、中亚传入的新事物 395

(一)西突厥势力向西域和中亚扩张 398

四、突厥与回纥在西方的活动及其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398

16.西突厥地区示意图 401

(二)西突厥与西方的贸易 402

(三)塞尔柱和奥斯曼突厥人在西亚、北非和东南欧的建国 407

(四)回纥在葱岭西建立的喀喇汗王朝 408

(五)回纥与西方的丝绸贸易及摩尼教师对回纥文化的贡献 413

(一)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的黑契丹(西辽) 416

五、契丹和蒙古在西方的活动及其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416

(二)八剌黑在起儿漫建立的喀喇契丹(后西辽) 421

(三)蒙古在西方建立的四大汗国及东西方文化在地中海东岸的接触 425

第十二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交通 432

一、匈奴人从中原走向漠北及从漠北走向西域、中亚和欧洲的路线 432

17.出塞路线示意图 434

18.匈奴诸王驻牧地示意图(一) 437

19.匈奴诸王驻牧地示意图(二) 438

二、突厥等族在大漠南北及西域、中亚的交通网络 440

三、契丹耶律大石西行路线 447

20.耶律大石西行路线示意图 449

四、蒙元时期大漠南北草原上的驿道 452

一、新旧中国研究情况比较 455

第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97)国内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回顾与展望 455

(一)论文方面 456

(二)专著方面 457

(一)北方民族三大系统的学术“工程”已告完成 461

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的辉煌成就 461

(二)其它北方民族史专著大量问世 464

(三)民族关系史专著的出现 482

(四)考古新发现和考古专著 483

(五)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 488

(六)翻译外文著作 490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