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病毒 2
原核生物:细菌和蓝绿藻 4
单细胞与多细胞真核生物 5
有丝分裂 8
减数分裂 15
减数分裂的意义 21
第一篇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传递 28
1 孟德尔遗传学 28
§1.1 早期的遗传概念 28
§1.2 遗传定律的发现 29
§1.3 孟德尔的方法 30
§1.4 显性和隐性 32
§1.5 分离 33
§1.6 基因——遗传截体 38
§1.7 独立分配 40
§1.8 三因子杂交 42
§1.9 复等位基因 46
§1.10 基因型和表型 50
2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55
§2.1 基因和染色体 55
§2.2 性连锁遗传 59
§2.3 X染色体不分开 62
§2.4 次级不分开 64
§2.5 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性连锁遗传 66
§2.6 Y染色体 68
§2.7 性决定 70
§2.8 性比 74
3 遗传物质的本性 77
§3.1 细菌作为实验材料 78
§3.2 细菌噬菌体的实验研究 80
§3.3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82
§3.4 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 86
§3.5 核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90
§3.6 DNA结构的Watson-Crick模型 94
§3.7 检验Watson-Crick模型 99
§3.8 双链DNA的不同形式 103
§3.9 染色体中DNA的结构 105
§3.10 DNA复制的一般特性 110
4 真核生物基因组 116
§4.1 连锁基因的重组 117
§4.2 基因图 123
§4.3 三点测交 125
§4.4 遗传干涉 127
§4.5 交换发生的时间 128
§4.6 真菌的减数分裂 129
§4.7 交换的细胞学观察 133
§4.8 果蝇染色体遗传图和细胞学图之间的关系 135
§4.9 核外遗传 138
5 基因的精细结构 143
§5.1 作为一个遗传学系统的噬菌体:导论 144
§5.2 T4噬菌体的rⅡ体系 145
§5.3 rⅡ区内突变的性质 147
§5.4 rⅡ突变的功能特性 152
§5.5 顺反子 153
§5.6 rⅡ突变的缺失图 155
§5.7 重组分析的最终分辨力 158
§5.8 遗传学术语的重新定义 160
§5.9 高等真核生物的互补分析 161
§5.10 高等生物——果蝇的精细结构重组分析 163
6 病毒基因组 170
§6.1 噬菌体的繁殖 171
§6.2 突变型噬菌体 174
§6.3 条件致死突变的互补分析——φX174 175
§6.4 噬菌体突变型φX174的重组分析 178
§6.5 温和噬菌体λ 186
§6.6 λ基因 187
§6.7 λ原噬菌体 188
§6.8 λ的遗传图与物理图之间相互关系 193
§6.9 T2与T4噬菌体的基因组结构 195
7 细菌基因组 205
§7.1 大肠杆菌的突变 206
§7.2 大肠杆菌的遗传因子 209
§7.3 F因子——非必需的性因子 210
§7.4 中断接合制作细菌基因的物理图 214
§7.5 大肠杆菌基因组呈环状 216
§7.6 F′菌株和部分二倍体 217
§7.7 可转座的遗传因子 219
§7.8 大肠杆菌的遗传图 224
§7.9 接合作图 225
§7.10 转导作图 228
§7.11 遗传分析结果面面观 234
8 DNA操作 235
§8.1 DNA复性动力学 236
§8.2 DNA限制酶与修饰酶 242
§8.3 DNA分子的限制酶分析 245
§8.4 DNA顺序测定 248
§8.5 重组DNA技术 251
§8.6 DNA克隆载体 253
§8.7 基因组文库 257
§8.8 综述DNA操作 264
第二篇 遗传物质的表达 270
9 遗传功能 270
§9.1 先成论和后成论 270
§9.2 遗传信息 272
§9.3 Garrod的“先天性代谢缺陷” 272
§9.4 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275
§9.5 生化途径 277
§9.6 基因和蛋白质 282
§9.7 蛋白质的结构 285
§9.8 基因内的互补作用 292
10 细胞内信息的转移 296
§10.1 一般的信息转移 297
§10.2 特殊的信息转移 312
§10.3 遭禁的(未知的)信息转移 315
§10.4 基因和多肽的共线性——原核生物 315
§10.5 基因和多肽的共线性——真核生物 318
§10.6 中心法则 325
11 遗传密码 328
§11.1 密码性质的遗传学证据 331
§11.2 终止密码子的遗传学证据 335
§11.3 密码的生化阐明 337
§11.4 遗传密码的型式 342
§11.5 终止密码子 343
§11.6 φX174的核苷酸顺序组成 344
§11.7 对密码转译的遗传学效应 357
§11.8 线粒体的遗传密码 361
12 DNA合成的遗传控制 369
§12.1 复制叉上的DNA聚合作用 370
§12.2 DNA复制的遗传学分析 375
§12.3 DNA复制的生化分析 378
§12.4 在复制起始点上启动DNA合成 384
§12.5 真核生物中的DNA合成 386
§12.6 DNA合成的保真性 386
§12.7 差错校正和损伤修复功能 388
13 重组 395
§13.1 一般重组 396
§13.2 保守断裂和断裂愈合 398
§13.3 重组的遗传学分析 400
§13.4 高度负干涉和基因转换 403
§13.5 在真核生物中形成Holliday结构 412
§13.6 位点专一重组和异常重组 416
§13.7 λ原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416
§13.8 转座因子 422
§13.9 DNA代谢的概述 426
14 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的调节 429
§14.1 控制转录的DNA位点 432
§14.2 乳糖操纵子 435
§14.3 分解代谢阻遏作用 443
§14.4 λ噬菌体 445
§14.5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操纵子 456
§14.6 位点专一的重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462
15 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的调节 467
§15.1 控制转录的DNA位点 469
§15.2 不均一核RNA转录物的剪接 478
§15.3 转录和染色质结构 483
§15.4 基因表达的协同调节 486
§15.5 DNA的甲基化 490
§15.6 血红蛋白基因的发育调节 492
§15.7 通过DNA重排控制基因表达 496
§15.8 小结 507
§16.1 有区分的基因表达 511
16 发育的遗传学分析 511
§16.2 细胞决定 514
§16.3 果蝇囊胚层的发育命运图 515
§16.4 小鼠的胚胎发生 521
§16.5 发育的遗传学分析 522
§16.6 影响小鼠早期胚胎发生的突变 523
§16.7 果蝇的母体效应突变型 525
§16.8 果蝇的同源异形突变型 529
§16.9 性决定和剂量补偿 536
§16.10 哺乳动物的性决定 540
§16.11 遗传调节机制 546
17 体细胞遗传学:人体基因组定位 551
§17.1 人体基因组 553
§17.2 培养物中的细胞杂交 555
§17.3 用HAT法选择杂种细胞 558
§17.4 利用染色体异常定位染色体上的基因 561
§17.5 小细胞和分离的染色体 565
§17.6 DNA介导的基因定位 569
§17.7 原位杂交 576
§17.8 人体基因图 578
§17.9 转染和遗传病 587
§17.10 癌基因 588
§17.11 基因转移和癌 590
§17.12 植物体细胞遗传学 596
18 数量特性 600
§18.1 基因和表型 600
§18.2 外显率和表现度 601
§18.3 修饰基因和异位显性基因 603
§18.4 多效性 607
§18.5 连续变异 609
§18.6 小麦种子的颜色 612
§18.7 多基因遗传 615
§18.8 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 619
§18.9 不同群体中的遗传力 625
19 基因突变 632
第三篇 遗传物质的进化 632
§19.1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633
§19.2 碱基对替换 634
§19.3 移码突变 639
§19.4 诱变修复系统 642
§19.5 突变率 644
§19.6 突变率与进化 649
§19.7 突变是一种随机过程 650
§19.8 突变和适应 656
20 染色体突变 659
§20.1 染色体变化的分类 660
§20.2 缺失 663
§20.6 转座 663
§20.3 重复 666
§20.4 倒位 670
§20.5 易位 677
§20.7 罗伯逊变化 685
§20.8 人类染色体的进化 686
§20.9 非整倍性 691
§20.10 人类染色体异常 692
§20.11 多倍体 698
21 群体的遗传结构 704
§21.1 群体遗传学 704
§21.2 群体和基因库 705
§21.3 遗传变异和进化 706
§21.4 基因型和遗传频率 707
§21.5 群体结构的两个模型 712
§21.6 对变异的考察 714
§21.7 测量遗传变异的问题 717
§21.8 定量的遗传变异 718
§21.9 多态性和杂合性 719
§21.10 变异的电泳估计 725
§21.11 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变异 728
§21.12 DNA多态性 735
22 进化变化的过程 741
§22.1 进化,两步过程 741
§22.2 随机交配 742
§22.3 Hardy-Weinberg定律 744
§22.4 Hardy-Weinberg定律的应用 747
§22.5 性连锁基因 749
§22.6 突变 750
§22.7 迁移 754
§22.8 随机的遗传漂变 757
§22.9 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 763
23 自然选择 768
§23.1 自然选择的概念 768
§23.2 达尔文适合度 770
§23.3 淘汰隐性纯合子的选择 775
§23.4 隐性致死基因 779
§23.5 淘汰显性个体的选择和没有显性的选择 781
§23.6 选择和突变 783
§23.7 突变率的估算 786
§23.8 杂合优势 787
§23.9 淘汰杂合子的选择 792
§23.10 依赖于频率的选择 794
24 近交、互适应和地理分化 800
§24.1 近交系数 800
§24.2 近交的度量 802
§24.3 近交退化和杂种优势 805
§24.4 人类群体中的近亲结婚 808
§24.5 遗传共适应 810
§24.6 连锁不平衡 816
§24.7 超基因 820
§24.8 倒位的多态性 822
§24.9 地理分化 826
§24.10 族的概念 827
§24.11 人种 829
§25.1 单线进化和分枝进化 835
25 种的形成和宏观进化 835
§25.2 种的概念 837
§25.3 物种形成的过程 839
§25.4 地理的物种形成 842
§25.5 量子式物种形成 844
§25.6 物种形成期间的遗传分化 846
§25.7 遗传变化和种系发生:DNA杂交 853
§25.8 蛋白质顺序的种系发生 856
§25.9 免疫学和电泳 863
§25.10 DNA顺序的种系发生 866
§25.11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868
§25.12 进化的分子钟 870
§25.13 结构的进化对调节的进化 873
§25.14 基因组大小的进化 876
§25.15 通过基因重复的进化 879
§25.16 基因的水平转移 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