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3
第1章 恶性肿瘤简论 3
1 引起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3
1.1 化学物质与肿瘤 4
1.2 电离辐射与肿瘤 5
2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6
2.1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8
2.2 细胞凋亡与肿瘤 10
2.3 一氧化氮与肿瘤 14
3 抗肿瘤药物治疗现状 16
3.1 对药物较为敏感的肿瘤 16
3.2 对药物中度敏感的肿瘤 16
3.3 对药物敏感性较差的肿瘤 16
第2章 抗肿瘤药物发展简史 19
第3章 影响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因素 25
1 肿瘤方面的因素 25
1.1 肿瘤大小、生长比率及肿瘤倍增时间 25
1.2 肿瘤细胞动力学与化疗的关系 28
1.3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31
2 宿主方面的因素 31
2.1 年龄 31
2.2 病人的一般情况及既往治疗史 32
2.3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33
3 药物方面的因素 36
3.1 给药方案 36
3.2 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38
3.3 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 38
第4章 抗药性与多药抗药性 41
1 抗药性产生机制 42
1.1 摄入细胞的药物减少 42
1.2 药物活化不足 42
1.3 药物在细胞内灭活增加 42
1.4 靶酶量增加及基因扩增 43
1.5 受体或靶酶的改变 44
1.6 受损的DNA修复加速 44
1.7 利用更多的交替代谢途径 45
2 多药抗药性 46
2.1 多药抗药性形成机制 46
2.2 肺耐药蛋白与多药抗药性 59
3 多药抗药性的逆转 60
3.1 钙拮抗剂 61
3.2 钙调蛋白抑制剂(CaM抑制剂) 61
3.3 环孢菌素A及其衍生物 62
3.4 激素类及抗激素类药物 62
3.5 谷胱甘肽耗竭剂 63
3.6 蛋白激酶抑制剂及其他 63
第5章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67
1 抗肿瘤药物共有的不良反应 67
1.1 胃肠道反应 67
1.2 骨髓抑制 68
1.3 脱发 69
1.4 过敏反应 70
1.5 局部刺激性 70
2 特殊不良反应 70
2.1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70
2.2 肺部毒性 71
2.3 心脏毒性 71
2.4 肝毒性 72
2.5 泌尿系统毒性反应 72
2.6 皮肤反应 73
2.7 眼部毒性 73
3 抗肿瘤药物治疗后期出现的不良反应 75
3.1 对生殖的影响 75
3.2 第2原发肿瘤的发生 77
第6章 合并用药的理论基础 79
1 合并用药的生化基础 79
1.1 序贯抑制 80
1.2 联袂抑制 81
1.3 互补抑制 81
1.4 集中抑制 81
2 合并用药的药理学基础 82
3 合并用药的细胞动力学基础 83
4 非抗肿瘤药与抗肿瘤药的合用 85
4.1 核苷转运抑制剂与抗肿瘤药物合用 85
4.2 二性霉素与抗肿瘤药物合用 86
4.3 钙拮抗剂与抗肿瘤药物合用 86
4.4 天然来源抗肿瘤生化调节剂与抗肿瘤药合用 86
第二篇 抗肿瘤药物 91
第7章 烷化剂 91
1 烷化剂的通性 91
2 氮芥类 94
2.1 氮芥 94
2.2 苯丁酸氮芥 96
2.3 苯丙氨酸氮芥类 97
2.4 磷酰胺氮芥类 100
3 乙烯亚胺类 108
3.1 噻替派 108
3.2 二亚胺醌 109
4 亚硝脲类 109
4.1 氯乙亚硝脲 109
4.2 环己亚硝脲 112
4.3 甲基环己亚硝脲 114
4.4 尼莫司汀 114
4.5 吡葡亚硝脲 114
5 甲烷磺酸酯类 115
5.1 药理作用 115
5.2 临床应用 115
5.3 不良反应 117
5.4 其他 117
5.5 剂量及用法 117
6 环氧化物类 117
6.1 二溴甘露醇 117
6.2 二溴卫矛醇 119
6.3 环氧乳醇 119
6.4 环氧甘醚 120
第8章 抗代谢药 121
1 抗叶酸化合物 122
1.1 甲氨蝶呤 122
1.2 其他抗叶酸化合物 127
2 嘧啶拮抗剂 129
2.1 氟尿嘧啶 129
2.2 氟尿嘧啶的衍生物 135
2.3 阿糖胞苷类 137
3 嘌呤拮抗剂 142
3.1 硫代嘌呤化合物 142
3.2 其他嘌呤拮抗剂 147
4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149
4.1 羟基脲 149
4.2 卡拉酰胺 151
4.3 羟基胍 151
4.4 胍唑 151
5 多胺合成抑制剂 152
5.1 丙脒腙 152
5.2 氟甲鸟氨酸 153
6 嘧啶合成抑制剂 154
6.1 磷乙天门冬氨酸 154
6.2 脱氧氮杂胞苷 155
6.3 布利喹啉 156
7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156
第9章 抗肿瘤抗生素 161
1 蒽环类抗生素 161
1.1 阿霉素 162
1.2 柔红霉素 168
1.3 表阿霉素 169
1.4 去甲氧柔红霉素 170
1.5 4′-脱氧阿霉素 171
1.6 柔红霉素腙 171
1.7 阿克拉霉素 172
1.8 吡柔比星 174
1.9 氟乙阿霉素 175
1.10 三铁阿霉素 176
1.11 美诺立尔 176
1.12 米托蒽醌 177
1.13 比咯蒽醌 179
2 放线菌素D 179
2.1 药效学 180
2.2 药动学 182
2.3 临床应用 182
2.4 不良反应 182
2.5 剂量及用法 183
3 博来霉素类 183
3.1 博来霉素 183
3.2 平阳霉素 189
3.3 匹来霉素 190
3.4 泰来霉素 191
4 丝裂霉素C 192
4.1 药效学 192
4.2 药动学 194
4.3 临床应用 194
4.4 不良反应 195
4.5 剂量及用法 196
5 链脲霉素 196
5.1 药效学 197
5.2 药动学 197
5.3 临床应用 197
5.4 不良反应 198
5.5 剂量及用法 198
6 链黑霉素 198
7 糖苷类抗生素 199
7.1 光神霉素 199
7.2 色霉素A3 201
7.3 橄榄霉素 201
8 新制癌素 201
8.1 药效学 202
8.2 药动学 202
8.3 临床应用 202
8.4 不良反应 202
8.5 剂量及用法 202
第10章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 207
1 长春碱类 207
1.1 长春碱 207
1.2 长春新碱 210
1.3 长春碱酰胺 212
1.4 失碳长春碱(长春瑞宾) 214
2 喜树碱类 218
2.1 喜树碱 218
2.2 羟基喜树碱 220
2.3 依林诺特肯 220
2.4 拓扑特肯 225
3 三尖杉生物碱类 227
3.1 药理作用 228
3.2 药动学 228
3.3 临床应用 228
3.4 不良反应 229
3.5 剂量及用法 229
4 鬼臼毒素衍生物 229
4.1 鬼臼乙叉甙 230
4.2 鬼臼噻吩甙 233
5 紫杉醇 235
5.1 药理作用 235
5.2 药动学 236
5.3 临床应用 237
5.4 不良反应 237
5.5 剂量及用法 239
附:紫杉特尔 239
6 冬凌草及其有效成分 239
6.1 药理作用 239
6.2 药动学 241
6.3 临床应用 241
6.4 不良反应 242
6.5 剂量及用法 242
7 靛玉红 242
7.1 药理作用 242
7.2 临床应用 242
7.3 不良反应 243
7.4 剂量及用法 243
8 美登木素 243
8.1 药理作用 243
8.2 临床应用 244
8.3 不良反应 244
8.4 剂量及用法 244
9 秋水仙碱类 244
9.1 药理作用 245
9.2 临床应用 245
9.3 不良反应 245
9.4 剂量及用法 245
10 农吉利及双稠吡咯啶生物碱 246
10.1 农吉利(野百合碱) 246
10.2 N-氧-去甲天芥菜碱 246
11 莪术油 248
第11章 激素类抗肿瘤药物 251
1 糖皮质激素 252
1.1 药效学 252
1.2 药动学 254
1.3 临床应用 255
1.4 不良反应 256
1.5 剂量及用法 257
2 雌激素 257
2.1 药效学 257
2.2 药动学 257
2.3 临床应用 259
2.4 不良反应 259
2.5 剂量及用法 260
附:磷雌氮芥 260
3 抗雌激素类 261
3.1 他莫昔芬 261
3.2 托瑞米芬 264
3.3 萘氧啶 264
4 孕激素类 265
4.1 孕激素 265
4.2 达那唑 267
5 雄激素类 268
5.1 药效学 268
5.2 药动学 269
5.3 临床应用 269
5.4 不良反应 269
5.5 剂量及用法 269
6 抗雄激素类 270
6.1 氟他胺 270
6.2 醋酸环丙孕酮 272
6.3 尼鲁他胺 274
6.4 酮康唑 274
7 促黄体激素激动剂 275
7.1 亮丙瑞林 275
7.2 戈舍瑞林 276
7.3 布舍瑞林 277
7.4 高那瑞林 277
8 芳香酶抑制剂 278
8.1 非甾体类芳香酶抑制剂 279
8.2 甾体类芳香酶抑制剂 281
9 肾上腺皮质阻抑剂 283
第12章 铂类配合物及其他 287
1 铂类配合物 287
1.1 顺氯氨铂 287
1.2 卡铂 294
1.3 氯羟丙胺铂 296
1.4 草酸反式环己二胺铂 297
2 甲基化剂 297
2.1 甲基苄肼 297
2.2 氮烯咪胺 301
2.3 六甲蜜胺 304
3 酰化剂 306
3.1 药理作用 307
3.2 药动学 308
3.3 临床应用 309
3.4 不良反应 309
3.5 剂量及用法 309
4 其他 309
4.1 胺苯吖啶 309
4.2 苏拉明 310
4.3 黄酮-8-乙酸 312
第13章 生物反应调节剂及细胞因子 317
1 卡介苗 318
1.1 药理作用 318
1.2 临床应用 319
1.3 不良反应 319
1.4 剂量及用法 320
2 短小棒状杆菌菌苗 320
2.1 药理作用 320
2.2 临床应用 320
2.3 不良反应 320
2.4 剂量及用法 321
3 溶血性链球菌制剂 321
3.1 药理作用 321
3.2 临床应用 321
3.3 不良反应 322
3.4 剂量及用法 322
4 胸腺素 322
4.1 药理作用 322
4.2 临床应用 322
4.3 不良反应 323
4.4 剂量及用法 323
5 香菇多糖 323
5.1 药理作用 323
5.2 临床应用 323
5.3 剂量及用法 324
6 左旋咪唑 324
6.1 药理作用 324
6.2 临床应用 325
6.3 不良反应 326
6.4 剂量及用法 326
7 二乙基二硫基氨基甲酸钠 326
7.1 药理作用 326
7.2 临床应用 326
8 干扰素 327
8.1 药理作用 327
8.2 药动学 328
8.3 临床应用 328
8.4 不良反应 329
8.5 剂量及用法 329
8.6 干扰素诱生剂 329
9 白细胞介素 330
9.1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 330
9.2 免疫调节作用 332
9.3 药动学 334
9.4 临床应用 334
9.5 不良反应及对症处理 335
9.6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336
10 集落刺激因子 336
10.1 种类 337
10.2 生物活性 338
10.3 药动学 339
10.4 临床应用 340
10.5 不良反应 341
10.6 剂量及用法 342
11 肿瘤坏死因子 342
11.1 药理作用 342
11.2 药动学 344
11.3 临床应用 344
11.4 不良反应 345
11.5 剂量及用法 345
第三篇 药物治疗的新趋向 349
第14章 癌分化诱导剂 349
1 维生素甲类化合物 349
1.1 维甲酸的促分化诱导作用 350
1.2 分化诱导的作用机制 354
1.3 临床应用 357
1.4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59
2 二甲基亚砜及六甲撑二乙酰胺(HMBA)类衍生物 360
2.1 二甲基亚砜 361
2.2 六甲撑二乙酰胺(HMBA) 361
3 环核苷酸衍生物 362
3.1 双丁酰环核苷酸 362
3.2 正丁基-8-苄硫环核苷酸 364
3.3 8-氯环核苷酸 364
4 维生素D类化合物 365
4.1 维生素D的诱导分化作用 365
4.2 作用机制 366
5 佛波酯及其他促癌物 366
6 抗肿瘤药物 367
6.1 阿糖胞苷和阿糖腺苷 367
6.2 蒽环类抗生素 368
6.3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368
6.4 甲氨蝶呤 368
6.5 三尖杉酯碱 368
6.6 丝裂霉素 369
7 醋酸苯酯和丁酸钠 369
8 其他分化诱导剂 369
8.1 干扰素 369
8.2 异黄酮类化合物 370
8.3 蛋白激酶抑制剂 370
8.4 其他 370
第15章 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375
1 几种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化疗 376
1.1 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376
1.2 大肠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377
1.3 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377
1.4 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378
1.5 软组织肿瘤的术后辅助化疗 378
1.6 骨肉瘤及肾母细胞瘤的术后辅助化疗 378
1.7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术后的辅助化疗 379
2 几种恶性肿瘤的新辅助化疗 379
2.1 消化道恶性肿瘤 380
2.2 头颈部恶性肿瘤 380
2.3 乳腺癌 381
2.4 非小细胞肺癌 381
2.5 骨肉瘤 381
2.6 尿生殖系肿瘤 381
第16章 肿瘤的靶向治疗 383
1 脂质体 383
2 脂质微球 385
3 单抗导向药物 386
3.1 单抗导向药物的体外活性 387
3.2 单抗导向药物的体内活性 388
3.3 单抗导向药物的临床疗效 389
4 双功能抗体导向治疗 390
4.1 双功能抗体的类型 390
4.2 双功能抗体的抗肿瘤机制 390
第17章 放疗及化疗增敏剂 393
1 硝基咪唑类化合物 394
1.1 咪嗦哒唑 394
1.2 依他硝唑 395
1.3 KIN-804 396
2 生物还原剂 396
2.1 SR-4233 397
2.2 E09及AZQ 397
2.3 丝裂霉素 399
3 非亲电子性放射增敏剂 399
3.1 巯基修饰剂 399
3.2 烟酰胺类化合物 401
3.3 金属络合物 402
4 植物来源的放射增敏剂 403
4.1 马蔺子甲素 403
4.2 紫杉醇 404
5 非乏氧细胞放射增敏剂 404
5.1 前列腺素抑制剂 405
5.2 卤化嘧啶类化合物 405
5.3 羟基脲 405
6 其他 406
6.1 氯哒明 406
6.2 双内酰亚胺化合物 407
第18章 热疗与化学治疗 409
1 化疗药物与加温的实验结果 409
1.1 烷化剂 409
1.2 亚硝脲类 410
1.3 铂化合物 410
1.4 抗癌抗生素 412
1.5 抗代谢药物与植物药 412
1.6 其他抗肿瘤药物 413
1.7 细胞因子 415
2 增加热化疗效果的一些途径 417
2.1 热敏脂质体 417
2.2 耐药性的克服 417
3 热疗、放疗、化疗三联治疗的基础 418
4 热化疗的临床应用 419
4.1 全身热疗与化疗 419
4.2 局部(区域)热疗与化疗 420
5 小结 422
第19章 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剂 427
1 肿瘤血管形成 427
1.1 肿瘤发展过程 428
1.2 肿瘤血管形成因子 428
1.3 肿瘤血管形成刺激因子 430
2 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剂 432
2.1 抗生素类血管形成抑制剂 433
2.2 苏拉明及其衍生物 434
2.3 肽类血管形成抑制剂 434
2.4 蛋白分解酶抑制剂 436
2.5 固醇类抗血管生成剂 437
2.6 其他酶抑制剂 438
2.7 其他 438
2.8 血管生成抑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439
第20章 抗侵袭、抗转移药 441
1 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 441
1.1 黏附分子与肿瘤侵袭及转移 442
1.2 降解酶与肿瘤侵袭及转移 442
1.3 移动因子与侵袭及转移 444
2 癌基因参与肿瘤转移的调控 445
2.1 转移诱导基因 445
2.2 转移抑制基因 446
3 抗肿瘤转移药物 447
3.1 抗黏附化合物 447
3.2 降解酶抑制剂 449
3.3 抗迁移药 452
3.4 抗信息传递的药物 452
3.5 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剂 453
3.6 其他具有抗转移作用的药物 454
第21章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459
1 细胞周期因子 459
1.1 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460
1.2 周期蛋白(或周期素) 460
1.3 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剂 461
2 细胞信号转导 463
2.1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463
2.2 蛋白激酶(PK)和蛋白磷酸酯酶靶点 464
3 法呢基转移酶 471
3.1 Ras蛋白脂化修饰与法呢基转移酶 471
3.2 法呢基转移酶抑制剂 473
4 端粒与端粒酶 475
4.1 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 475
4.2 端粒酶抑制剂 476
5 反义寡核苷酸 477
5.1 反义寡核苷酸的种类 478
5.2 反义寡核苷酸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78
5.3 反义寡核苷酸的药代动力学 479
5.4 反义寡核苷酸在肿瘤中的应用 481
附录一 药名与简写及代号对照表 483
附录二 常见恶性肿瘤联合治疗方案举例 485
附录三 体表面积简易计算法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