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世纪开篇 1
第一章 1900年·商女不知亡国恨 3
病榻前的美学对话 4
国难反欣荣 5
西太后这个人 7
乐感文化与京剧盛行 9
第二章 1903年·一弦一柱思华年 11
两代“三鼎甲”之后 12
禁声一百天 12
龙啸九天 14
武戏文唱与东方文化 15
第三章 1913年·朱门酒肉臭 17
余叔岩出任戏提调 18
截然相反的两种“价码” 19
关于内廷供奉 21
戏显然“好看”多了 22
第四章 1919年·众里寻他千百度 25
七场义务戏 26
剪辫子·养鸽子·练跷功 27
“我随您”与“您随我” 28
进退之道 30
中编 坐标图像 33
第五章 1921年·记取种花人 35
成名于“小年” 36
民国百态 36
梨园景观 39
浑噩中的渐变 43
1921年的梅兰芳 45
第六章 1933年·东风不与周郎便 49
鲜嫩又古老的“肥肉” 50
旦行、老生的位置对换 52
1933年的梅兰芳 55
“老四”成为劲敌 57
走自己的正确道路 59
南迁至沪 62
第七章 1938年·无意巧玲珑 63
上海变成“孤岛” 64
海派京戏种种 66
不是“冤家”不聚头 68
回顾访日赴美 69
不似西方胜似西方 71
又一次南迁 75
第八章 1949年·北去南来自在飞 77
海派京戏在发展中 78
再度与“老四”交手 79
“少—多—少”三段式 81
性格趋向平民化 83
梅、齐友好分道扬镳 86
向往北平 89
第九章 1959年·为问新愁何故年年有 91
昨夜西风凋碧树 92
抹不去的记忆 94
转动起兰花指 97
私营剧团种种 99
纯钢百炼绕指柔 100
他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101
下编 艺术品藻 105
第十章 梅之舞·一川松竹任横斜 109
狭义广义之分 110
动难,静更不易 111
“武”对“舞”的促进 112
《太真外传》与“进入文化” 113
“出浴舞”进入了《长恨歌》 113
“翠盘艳舞”偏离了《长恨歌》 115
梅葆玖向“霓裳羽衣舞”正面攻坚 117
“倒着排戏”的启示 118
第十一章 梅之歌·一叫一回肠一断 121
舞与歌的对立统一 122
京剧以唱腔标定流派 122
流派纷出的文化背景 123
从朴素的情到华丽的文 124
又“复归”到准确的情 126
碎中求整与闲处生神 128
丰厚而混乱的文化 130
梅腔定式与“标准像” 131
第十二章 梅之大·城阙九重门 133
“没法儿学的大路活儿” 134
静穆而深沉的出场 135
“平均分”与“不多给” 136
二胡与加速度 137
把艺术上升为文化 139
第十三章 梅之线·聒碎乡心梦不成 141
中国讲求“线”的艺术 142
剧本中的“线” 143
学戏时的“线” 144
舞台上的“线” 145
舞台下的“线” 147
最美的“线”是一波三折 148
“线”之长与短 149
第十四章 梅之性·草色遥看近却无 151
花衫的兴起 152
淫戏与相公 153
花衫与梅兰芳的相遇 154
花衫起步于《汾河湾》 154
花衫成型于《太真外传》 155
《霸王别姬》又有升华 157
《宇宙锋》达到极致 158
讳莫如深“十七年” 159
性的复苏 160
性与京戏的起源 161
第十五章 梅之禅·相思相望不相亲 163
从慈禧评戏说起 164
非教之教与不禅而禅 165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167
闲云野鹤与“顿悟” 169
南北宗与京海派 170
茶道、花道与戏道 172
第十六章 梅之气·地高先得九州秋 175
“内练一口气” 176
谭鑫培论气 177
刘宝全论气 178
梅兰芳论气 179
绸舞一口气 181
歌唱一口气 182
棋下一口气 183
“气”的小结 184
第十七章 梅之梅·剪裁妙处非刀尺 185
“梅之梅”题解 186
“无可无不可” 188
从《是否附逆》说起 189
顶峰与末路 190
“淡出”与“淡入” 192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