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中医药学的形成及发展 8
第一节 从初创到奠基(二世纪以前) 8
一、人类早期的医疗活动 8
二、早期的中医药理论 12
三、临床医学的系统化 13
四、药物学的形成 13
五、代表性医家 15
一、临床医学的成果 18
第二节 迅速发展时期(三至十世纪) 18
二、医学教育的制度化 22
三、本草学的发展 23
四、针灸学的总结 26
五、代表性医家 28
六、中外医学交流 31
第三节 繁荣和争鸣时期(十至十四世纪) 34
一、针灸学突出成就 34
二、学派争鸣与学术繁荣 36
三、政策对医学的促进 39
四、医学加速专科化 41
五、药物学成就 43
六、代表性医家 46
七、中外医学交流 49
第四节 多变和革新时期(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叶) 50
一、本草学的空前总结 51
二、人痘、防疫、牛痘 51
三、温病学派 52
四、西方医学传入后的中医学 54
五、临床医学全面发展 57
六、学术争鸣与革新思想 59
七、中外医学交流 61
第五节 艰难发展时期(1840—1949年) 63
一、中西医之争 63
二、中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65
第二章 中医药学与中国社会 69
第一节 中医药的社会功能 69
第二节 儒与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74
第三节 医事制度、组织和医药政策 76
第四节 医学教育 81
第五节 医疗道德 85
第一节 中医典籍的刊行及整理 89
第三章 中医药图书文献 89
一、历代医籍的刊行概况 90
二、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成就 94
三、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95
四、近代中医学者的文献整理工作 96
第二节 中医各类图书文献简介 98
一、医经 98
二、基础理论文献 99
三、“伤寒”、“金匮” 99
五、“本草” 100
四、“诊法”著述 100
六、方书 101
七、临床各科著述 103
八、针灸、推拿、外治法著述 106
九、养生术、导引气功著述 106
十、医论、医案、医话著作 107
十一、医史著作 107
十二、综合性医著 108
第四章 中医理论 109
第一节 中医理论概述 109
一、中医的统一整体观 109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观 114
第二节 中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115
一、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115
二、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 117
第三节 中医的理论基础——脏腑学说 119
一、中医脏腑学说的形成 120
二、五脏的生理功能 121
三、六腑的功能及脏腑之间关系 140
第四节 中医经络学说 145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 145
二、十二经脉 147
三、奇经八脉 160
四、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166
第五节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167
一、气 168
二、血 171
三、津液 172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73
第五章 中医诊断与辨证 176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176
一、诊断疾病的基本特点 176
二、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177
一、望诊 179
第二节 中医四诊 179
二、闻诊 190
三、问诊 193
四、切诊 199
第三节 中医辨证 205
一、“八纲”辨证 206
二、病因辨证 211
三、气血津液辨证 213
四、脏腑辨证 217
一、早期的治法成就 225
第六章 中医治法 225
第一节 中医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225
二、晋唐时期的多种治法 228
三、宋辽金元时期的方治 229
四、明清以后的治法 231
第二节 中医治则与“三因制宜” 232
一、《内经》反映的治则思想 233
二、通过辨证溯因以立法施治 236
三、治法中的“三因制宜” 240
一、辨证论治 242
第三节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242
二、辨病论治 243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 245
四、诊疗中的“法治”与“意治” 246
五、中医主要治法 248
第七章 针灸和推拿按摩 253
第一节 针灸、推拿按摩的起源和理论基石 253
一、针刺术和灸疗法的起源 253
二、推拿按摩术的起源 255
三、理论基石——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 257
一、针具和针刺手法 259
第二节 针灸工具和治疗手法 259
二、灸具及灸法 263
三、针灸配穴处方 264
四、推拿按摩手法 265
第三节 针灸推拿的临床应用 267
一、历代针灸治疗概况 268
二、历代推拿治疗概况 271
第八章 气功和养生术 276
第一节 气功 276
一、气功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277
二、气功理论简介 279
三、气功治病举要 281
第二节 养生术 284
一、养生术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284
二、养生理论简介 287
三、养生术举要 289
第九章 中药及方剂 301
第一节 本草学源流 301
一、“本草”的起源 301
二、“正统”本草的发展 302
三、本草支流的发展 304
一、药物的性味 306
第二节 中药理论 306
二、药物的升降浮沉 307
三、药物的归经 309
四、药物的毒性 311
第三节 中药炮制及应用 313
一、中药炮制 314
二、中药的配伍和禁忌 317
三、中药的剂型和剂量 319
第四节 中医方剂概况 322
一、方剂的源流 322
二、方剂与中医治法 323
三、方剂的类型 325
四、常用方剂举要 330
第十章 少数民族医药学 344
第一节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学概述 344
第二节 藏族医药学 345
一、医药史概述 345
二、藏医的基础理论 351
三、临床诊法 355
四、藏族药学 359
五、藏医中稀世珍宝“曼汤” 360
六、藏医名家及其代表著作 361
第三节 蒙古族医药学 364
一、医药史概述 365
二、特色疗法 367
三、蒙古族药学 368
四、蒙医名家及其代表著作 370
第四节 维吾尔族医药学 373
一、医药史概述 373
二、维医的基础理论和疗法 376
三、维药学 380
四、维医名家及其代表著作 381
参考文献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