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相关理论进展 1
1.1 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1.1.1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1
1.1.2 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进展 5
1.2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7
1.2.1 循环经济的本质 7
1.2.2 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8
1.2.3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生态化 10
1.2.4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趋势 12
1.3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1.3.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13
1.3.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15
1.3.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16
1.4 生态产业链的研究进展 18
1.4.1 产业链的研究进展 18
1.4.2 区域生态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 20
1.4.3 生态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20
第2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国际比较 22
2.1 典型区域生态产业链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22
2.1.1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22
2.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25
2.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27
2.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28
2.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29
2.2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法规比较 35
2.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6
2.2.2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7
2.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40
2.3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42
2.3.1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42
2.3.2 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43
2.3.3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44
2.4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共生网络发展的比较 46
2.4.1 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46
2.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47
2.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48
2.4.4 生态产业链中的共生网络类型 50
第3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机理研究 54
3.1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成本推动机理 54
3.1.1 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成本传导机制 54
3.1.2 追求低生产成本的动力 56
3.1.3 降低交易费用的动机 59
3.2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效益拉动机理 62
3.2.1 区域生态产业链衍生集群经济效益 62
3.2.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牵引效应 64
3.2.3 外部经济的内化效应 65
3.3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环境取向机理 69
3.3.1 环保法规与政策的压力 69
3.3.2 满足联盟企业的环境标准 70
3.3.3 改善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70
3.3.4 提升企业形象与声誉 71
3.4 区域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内生机理 72
3.4.1 生态产业链的复杂系统运作机理 72
3.4.2 生态产业链的自组织机理 73
3.4.3 生态产业链的协同机理 75
第4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与发展模式 77
4.1 区域生态产业链一般结构模型 77
4.1.1 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结构 77
4.1.2 区域生态产业链结构 78
4.1.3 基于价值链的生态产业链分析 80
4.2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研究 81
4.2.1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一:依托型共生网络 81
4.2.2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网络 84
4.2.3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网络 85
4.2.4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四:虚拟型共生网络 87
4.3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资源循环管理 88
4.3.1 区域范围内的工业代谢 88
4.3.2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资源循环管理 90
4.3.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副产品交换系统 91
4.3.4 典型案例:天津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规划 94
第5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109
5.1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概述 109
5.1.1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 109
5.1.2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特征 110
5.1.3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结构与功能 111
5.2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 113
5.2.1 “关键种”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 113
5.2.2 产业多样性与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 114
5.2.3 影响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115
5.3 区域生态产业链典型运作模式稳定性分析 116
5.3.1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评价模型与假设 116
5.3.2 平等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118
5.3.3 依托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119
5.3.4 嵌套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122
5.3.5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竞争模式稳定性分析 123
5.3.6 模型分析小结 126
第6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资源循环与价值优化 127
6.1 区域生态产业系统中物质流分析 127
6.1.1 物质流分析的内涵 127
6.1.2 物质流分析的内容与功能 128
6.1.3 物质流分析的发展与实践 129
6.1.4 投入产出法在物质流分析中的应用 131
6.2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物质流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132
6.2.1 物质流投入产出矩阵 132
6.2.2 物质流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133
6.2.3 物质流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143
6.3 资源循环中的动态投入产出预测控制模型 144
6.3.1 资源循环中的动态投入产出预测控制模型 144
6.3.2 线性多变量调节器的设计 146
6.3.3 模型的应用实例 148
6.3.4 模型分析结论 153
第7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治理研究 155
7.1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相关基础 155
7.1.1 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的演变 155
7.1.2 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基本特性 157
7.1.3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目标——协调与维护 159
7.2 基于博弈论的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分析 160
7.2.1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表现 160
7.2.2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163
7.2.3 相关分析结论 168
7.3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治理范式 170
7.3.1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市场治理范式 171
7.3.2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双边治理范式 172
7.3.3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三边治理范式 173
7.3.4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一体化治理范式 174
第8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理论的应用 176
8.1 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 176
8.1.1 老工业基地资源与环境现状 176
8.1.2 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178
8.1.3 老工业基地化工生态链发展模式 186
8.1.4 老工业基地煤炭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190
8.1.5 老工业基地石油生态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196
8.1.6 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200
8.2 浙江温州产业集聚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203
8.2.1 温州市产业发展现状 203
8.2.2 温州服装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206
8.2.3 温州鞋革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207
8.2.4 温州小家电集聚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208
8.3 贵阳市典型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210
8.3.1 贵阳市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210
8.3.2 贵阳市磷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 213
8.3.3 贵阳市铝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 218
8.3.4 贵阳市中草药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 221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224
9.1 研究结论 224
9.2 后续研究建议 225
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