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36
第一编 地理 39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1
第一节 建置前的行政区划 4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3
第二节 建置后的政区与区划的调整 44
第三节 城镇乡村 48
第三章 自然环境 85
第一节 地质 87
第二节 地貌 87
第三节 气候 88
第四节 水文 93
第五节 土壤 96
第六节 自然资源 100
第七节 自然灾害 107
第八节 地震 114
第二编 经济 119
第一节 清代至民国时期土地经营的演变 121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 121
第二节 雇工增资与减租减息 122
第三节 土地改革 1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124
第五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 127
第六节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28
第二章 经济发展变化 131
第一节 发展速度 131
第二节 发展过程 131
第三章 农业 137
第一节 结构与布局 137
第二节 种植业 140
第三节 林业 164
第四节 畜牧业 172
第五节 副业 186
第六节 渔业 190
第一节 河流治理 194
第四章 水利建设 194
第二节 兴建水库 199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筑物 200
第四节 水井 207
第五节 提水工具 211
第六节 工程管理 212
第五章 工业 215
第一节 发展变化 215
第二节 主要行业 218
第三节 经营管理 241
第四节 驻县企业 247
第六章 交通运输 251
第一节 公路 251
第二节 铁路 259
第三节 水运 261
第四节 搬运装卸 262
第七章 邮政电讯 26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3
第二节 邮政 263
第三节 电讯 266
第八章 电力 269
第一节 电网建设 269
第二节 电力供应 272
第三节 电力管理 273
第九章 城乡建设 275
第一节 土地征用 275
第二节 城镇建设 276
第三节 农村建设 279
第四节 公产管理 280
第五节 市政管理 281
第六节 建筑行业 283
第七节 环境保护 285
第十章 商业 289
第一节 经营体制 289
第二节 粮油购销 295
第三节 生产资料购销 303
第四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307
第五节 土特产品购销 309
附 废旧物资收购 312
第六节 副食品购销 313
第七节 对外贸易 315
第八节 饮食服务 317
第九节 集市贸易 319
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 3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22
第二节 发展条件 324
第三节 重点企业 328
第十二章 财政金融 332
第一节 财政 332
第二节 税务 342
第三节 金融 357
第四节 审计 373
第十三章 工商管理 3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4
第二节 市场管理 374
第三节 企业管理 376
第四节 商标管理 378
第五节 物价管理 379
第三编 政治 38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89
第一节 丰南县地方党组织建设 389
第二节 党的思想建设 399
第三节 纪律检查 401
第四节 统一战线 402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404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404
第二节 历届大会和会议 404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员会 408
第三章 人民政府 411
第一节 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 411
第二节 丰南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 412
第三节 县革命委员会 416
第四节 基层政权 419
第五节 信访 420
第四章 政协丰南县委员会 422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42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23
第一节 人民公安 425
第五章 公安、司法 425
第二节 人民检察 428
第三节 人民法院 429
第四节 司法行政 431
第六章 群众团体 433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33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434
第三节 妇女组织 435
第四节 农民组织 436
第六节 丰南县科学技术协会 437
第七节 其它群众团体 437
第七章 劳动人事 43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38
第二节 干部 438
第三节 职工 444
第四节 工资和奖金 447
第八章 民政 451
第一节 拥军 451
第二节 优属 452
第三节 社会救济和扶贫 457
第四节 社会就业 460
第五节 收容遣送 461
第九章 浭阳县党政和代议机构 462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浭阳县地方组织 462
第二节 浭阳县政府 463
第三节 警政与司法 464
第四节 代议机构 465
第四编 军事 467
第一章 驻军防务 469
第一节 清代兵防 469
第二节 军阀驻军 469
第三节 日伪驻军 470
第四节 国民党驻军 471
第五节 人民军队驻军 471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73
第一节 地方官办武装 473
第二节 地方抗日武装 474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人民武装 477
第四节 县人民武装部 478
第三章 民兵 480
第一节 民兵组织 480
第二节 民兵活动 481
第四章 兵役 483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 483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 483
第五章 战备人防 484
第一节 战备机构 484
第二节 军事设施 484
第三节 战备预备役团 485
第六章 战事 486
第一节 历代重大兵事 486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主要战斗 486
第三节 解放战争主要战斗 489
附录 494
第五编 文化 497
第一章 文化艺术 49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99
第二节 设施 500
第三节 文学艺术 503
第四节 文物古迹 519
第五节 报刊、通讯 523
第六节 有线广播与电视 524
第二章 教育 526
第一节 学校教育 526
第二节 成人教育 536
第三节 教师队伍 539
第四节 教学研究 543
第五节 教育经费 543
第六节 勤工俭学 544
第七节 教育机构 544
第三章 卫生 5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6
第二节 医疗系统 546
第三节 医疗队伍 552
第四节 医药、药政 557
第五节 卫生防疫 557
第六节 妇幼保健 559
第七节 卫生经费 561
第八节 爱国卫生 561
第四章 科学技术 56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63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64
第三节 科技成果 565
第四节 科普活动 566
第五节 科技论著 567
第六节 地震测报 571
第七节 标准计量 571
第八节 气象观测 573
第九节 新能源 573
第五章 体育 575
第一节 学校体育 57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76
第三节 人才培养 578
第四节 场地设施 578
第五节 体育竞赛 579
第六编 社会 581
第二节 人口变化 583
第一节 人口源流 583
第一章 人口民族 583
第三节 人口分布 585
第四节 人口构成 587
第五节 人口控制 589
第二章 人民生活 594
第一节 农民生活 59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597
第三章 移风易俗 602
第一节 破除封建宗法制度 602
第二节 破除迷信 602
第三节 取缔恶习 603
第四节 改革婚姻制度 604
第五节 改革丧葬制度 605
第四章 社会风尚 606
第一节 观念形态变化 607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608
第三节 优良风尚 609
第五章 生活习惯 613
第一节 饮食 613
附 吸烟 614
第二节 衣着服饰 614
第三节 节令 615
第四节 起居 616
第五节 社会应酬 617
第六节 析产、过嗣与置产 619
第六章 方言、谚语 621
第一节 语言 621
第二节 词汇 631
第三节 谚语 638
第三节 歇后语 643
第七章 社会消防 646
第一节 民间消防 646
第二节 公安消防 647
第八章 宗教 648
第一节 佛教 648
第二节 天主教 648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49
第七编 人物 651
第一章 烈士英名录 653
第二章 人物传 743
第一节 烈士传 743
第二节 名人传 748
第三章 人物表 764
杂记 777
第一章 地方风味 779
第二章 事故例举 781
第三章 史料考证 785
第四章 文存 792
编后记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