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惠卿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348442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我社组织北京医科大学以及首教医科大学、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忖家教授对我社1994年出版的医不大专主教材进行了增补,并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先期出版的教材作了修订,出版第二版,尽可能将最优秀的教材奉南给读者。增补后的这套医学大专教材,包括人袋子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用基础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为学基础、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皮肤病性病学、传染病学、中医学等22本。其中14门基础医学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大专指定教材”。本套教材是根据医学大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在总结各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强调少而精和实用性,保证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内容,适当反映学科发展趋势。适用于医学高等专科学生、大专层次的成人教育及专业证书班学生。授课教师可根据专业和学时数,选择重点讲授。<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3

概述 3

一、免疫的概念 3

二、免疫的功能 3

三、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及范畴 3

四、免疫学发展概况 4

第一章 免疫器官 8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8

一、骨髓 8

二、胸腺 8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8

一、淋巴结 8

二、脾 9

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11

第二章 免疫细胞 12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12

第二节 淋巴细胞 12

一、T淋巴细胞 12

二、B淋巴细胞 16

三、第三群淋巴细胞 19

第三节 单核吞噬细胞 20

一、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 21

二、单核吞噬细胞的主要免疫学功能 21

四、红细胞 22

三、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22

一、中性粒细胞 22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 22

二、嗜酸性粒细胞 22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2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3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3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4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25

四、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2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6

一、特异结合相应抗原 26

五、免疫调节 27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7

二、激活补体 27

四、穿过胎盘 27

三、结合Fc受体 27

一、同种型 28

二、同种异型 28

三、独特型 28

第五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28

一、IgG 28

二、IgM 29

四、IgD 30

三、IgA 30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表达 31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 31

五、IgE 31

二、轻(k)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32

三、重(H)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32

第八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34

一、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34

二、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 34

二、单克隆抗体 34

一、多克隆抗体 34

第七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34

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35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6

第一节 概述 36

第二节 补体固有成分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36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性 36

二、几种重要补体固有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7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38

第三节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44

一、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作用 44

二、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44

三、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44

一、补体受体 46

第四节 补体受体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6

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7

第五节 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47

一、补体含量增高 48

二、补体含量降低 48

三、补体固有成分和调节分子的遗传性缺陷 48

第五章 细胞因子 50

一、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 50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50

三、各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作用 50

四、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55

五、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56

第二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58

第六章 抗原 58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 58

一、分子大小 59

二、化学组成与结构 59

三、异物性 59

四、免疫途径 60

五、机体应答性 6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60

一、抗原决定簇 60

二、抗原决定簇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61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61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62

三、抗原的其他分类方法 62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62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62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62

二、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 62

二、动物免疫血清 63

三、同种异型抗原 63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 64

五、自身抗原 64

六、肿瘤抗原 64

七、异嗜性抗原 65

八、超抗原 65

九、其他抗原 65

附:佐剂 66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67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67

第二节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子结构 69

一、HLA-Ⅰ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69

二、HLA-Ⅱ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69

第三节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布 70

第四节 MHC-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子)的主要功能 71

一、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71

二、抗原提呈作用 71

三、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71

四、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 71

第五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71

一、单倍型遗传 71

三、连锁不平衡 72

二、多态性现象 72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73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73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73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73

第六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73

第七节 HLA抗原分型方法 74

一、血清学分型法 74

二、细胞学分型法 74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76

四、免疫应答的过程 76

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76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76

第一节 概述 76

第八章 免疫应答 76

五、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 77

六、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7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2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3

二、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 83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85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6

一、CD4+炎性T细胞(THl细胞)的形成和作用 86

二、CD8+致敏Tc细胞的形成和作用 87

第四节 免疫耐受 89

一、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89

二、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90

三、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 91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91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92

一、抗体的负调节作用 92

二、免疫细胞的负调节作用 93

第九章 超敏反应 9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95

一、发生机制 95

二、临床常见疾病 97

三、防治原则 97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98

一、发生机制 98

二、临床常见病 99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101

一、发生机制 101

二、临床常见病 101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103

一、发生机制 103

二、临床常见病 103

第五节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 104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 106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106

一、免疫学预防 106

二、免疫治疗 108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法 110

一、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110

二、淋巴细胞鉴定及其功能检测 115

三、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内试验 117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21

概述 121

一、微生物的概念 121

二、微生物的分类 12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21

四、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范畴 122

五、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122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24

一、细菌的大小 124

二、细菌的形态 124

第十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24

细菌学部分 124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2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25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29

第三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原则 131

一、显微镜 131

二、检查法 131

第十二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32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物和生长繁殖 132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132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32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34

一、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134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 135

二、常用的培养基 136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137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38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39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39

二、菌落变异 139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39

一、细菌染色体 140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40

二、质粒 140

四、耐药性变异 140

三、毒力变异 140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41

一、突变 141

三、噬菌体 141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42

一、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144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144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44

三、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45

第一节 细菌的毒力 146

一、细菌的侵袭力 146

第十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 146

二、细菌毒素 147

第二节 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和部位 149

一、感染的来源 150

二、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150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50

三、感染的类型 151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 152

一、屏障结构 152

第十五章 抗菌免疫 152

二、吞噬细胞 153

三、正常人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154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155

一、体液免疫的作用 156

二、细胞免疫的作用 156

第十六章 消毒与灭菌 158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58

一、热力杀菌法 158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杀菌法 159

三、滤过除菌法 159

第二节 化学消毒法 160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与用途 160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161

三、影响消毒剂发挥作用的因素 161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63

第十七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163

第一节 病原菌及其成分的检测 163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63

二、检查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63

第二节 细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165

一、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方法 165

二、检测抗体分析结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65

第十八章 病原性球菌 16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66

一、生物学性状 1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9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69

四、防治原则 16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2

四、防治原则 172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72

一、生物学性状 172

二、致病性 173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73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74

一、脑膜炎球菌 174

二、淋球菌 175

二、分类 177

一、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第十九章 肠道杆菌 177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78

一、生物学性状 178

二、致病性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9

四、防治原则 180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80

一、生物学性状 1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2

四、防治原则 183

第四节 志贺菌属 184

一、生物学性状 18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4

四、防治原则 18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5

一、肺炎克雷伯菌 186

二、变形杆菌 186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 186

第二十章 霍乱弧菌与弯曲菌 187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87

一、生物学性状 1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8

四、防治原则 189

附:副溶血性弧菌 189

第二节 弯曲菌 189

一、至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 189

二、幽门螺杆菌 190

一、破伤风杆菌 191

第二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191

第一节 梭状芽孢杆菌属 191

二、产气荚膜杆菌 192

三、肉毒杆菌 193

第二节 无芽孢厌氧菌 194

一、种类及分布 194

二、致病性 1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6

四、防治原则 196

第廿二章 分枝杆菌属 197

第一节 结核杆菌 197

一、生物学性状 197

二、致病性 198

四、微生物学检查 199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99

五、防治原则 200

第二节 麻风杆菌 200

第廿三章 其他病原菌 201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201

一、炭疽杆菌 201

二、鼠疫杆菌 202

三、布氏杆菌 203

第二节 军团菌属 203

第三节 白喉杆菌 204

一、生物学性状 2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5

第五节 百日咳杆菌 206

第四节 绿脓杆菌 206

四、防治原则 206

第六节 流行性感冒杆菌 207

医学病毒学部分 208

概述 208

第廿四章 病毒体的基本性状及分类 210

第一节 病毒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210

一、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210

二、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11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干扰现象 212

一、病毒的增殖 212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 214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5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215

附:亚病毒 216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 218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在体内的扩散方式 218

第廿五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218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19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220

四、病毒与肿瘤 221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222

一、非特异性免疫 222

二、特异性免疫 223

第廿六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原则 225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25

一、标本的采集 225

二、标本的处理 225

三、病毒核酸的检测 226

二、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的检测 226

一、病毒体的检测 226

第二节 常用的检测方法 226

第廿七章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28

第一节 病毒性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28

一、人工自动免疫 228

二、人工被动免疫 228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的药物防治 228

一、抗病毒的化学制剂 228

二、抗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 229

三、抗病毒感染的中草药 229

第廿八章 呼吸道病毒 23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30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230

四、致病性和免疫性 231

五、诊断与防治 231

二、抗原构造 231

三、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 231

第二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32

一、麻疹病毒 232

二、腮腺炎病毒 233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33

四、腺病毒 233

第廿九章 肠道病毒 235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35

一、致病性和免疫性 23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36

三、防治原则 236

第二节 其他肠道病毒 236

一、柯萨奇病毒 236

二、埃可病毒 236

二、Norwalk病毒 237

一、轮状病毒 237

三、肠道病毒68~71型 237

第三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37

第三十章 肝炎病毒 23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39

一、生物学特点 2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0

三、实验室诊断 240

四、预防 24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40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2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3

三、微生物学诊断 244

四、预防措施 24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45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4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46

第三十一章 虫媒病毒 247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47

一、生物学特性 24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4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8

四、预防原则 248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48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248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49

第三十二章 其他病毒 251

第一节 狂犬病毒 251

一、主要生物学特点 2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1

三、微生物学诊断 2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2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252

四、防治原则 252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5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3

四、防治措施 253

第三节 疱疹病毒 253

一、单纯疱疹病毒 254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54

三、巨细胞病毒 255

四、EB病毒 255

第四节 风疹病毒 256

其他微生物部分 257

第三十三章 支原体 257

一、生物学性状 257

一、生物学性状 2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8

三、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25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259

一、生物学性状 260

第三十四章 衣原体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2

第三十五章 立克次体 263

一、生物学性状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5

四、防治原则 266

第三十六章 螺旋体 26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2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9

四、防治原则 269

一、生物学性状 269

三、微生物学诊断 270

四、防治原则 271

第三节 其他螺旋体 271

一、回归热螺旋体 271

二、Lyme病螺旋体 271

第三十七章 病原性真菌与放线菌 272

第一节 病原性真菌 272

一、致病性真菌的一般性状 272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73

三、主要致病性真菌 274

第二节 放线菌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