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任继愈 1
第一章 居士佛教概论 1
第一节 居士和居士佛教 1
第二节 居士佛教的源流 7
第三节 大乘经典中的居士佛教 19
第四节 中国居士佛教资料 38
第二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发端--东汉三国时期 47
第一节 东汉帝王的祀佛活动 47
第七节 居士倡导的三教融合思想 52
第二节 地方军阀笮融的奉佛 55
第三节 牟子及其《理惑论》 58
第四节 支谦等人的译经活动 66
第五节 曹植及其《辩道论》 70
第三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滋长--两晋时期 75
第一节 两晋贵族官僚的佛教信仰 75
第二节 名士与名僧的交往 90
第三节 孙绰及其《喻道论》 106
第四节 郗超及其《奉法要》 113
第五节 北方帝王的护法活动 116
第六节 道安教团中的居士群体 133
第七节 慧远教团中的居士群体 140
第八节 居士论沙门不敬王 155
第一节 北朝帝王的兴佛活动 162
第四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壮大--南北朝时期 162
第二节 南朝帝王的奉佛事实 180
第三节 夷夏之辨中的居士佛教 208
第四节 形神之辩中的居士佛教 219
第五节 居士佛学中的心性论 239
第六节 周颙及其《三宗论》 245
第八节 民间结社中的居士佛教 263
第五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上) 279
第一节 隋唐帝王的奉佛活动 279
第二节 李士谦和王通等人的三教关系说 310
第三节 李师政的《内德论》 321
第四节 李通玄的新华严学说 328
第五节 梁肃和李翱的儒释心性会通论 345
第六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释融合论 357
第一节 禅师门下的居士群体(一) 368
第六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下) 368
第二节 祥师门下的居士群体(二) 405
第三节 隋唐上层居士佛教评析 430
第四节 隋唐佛教的民间传播 446
第五节 五代十国南方君臣的奉佛 460
第七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全盛--两宋时期(上) 475
第一节 宋王朝的佛教政策 475
第二节 宋代士大夫的参禅学佛 483
第三节 苏轼和黄庭坚的佛学修养 513
第四节 大慧宗杲门下的居士群体 533
第五节 宋代士大夫禅学的历史地位 561
第八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全盛--两宋时期(下) 584
第一节 宋代净土结社中的居士佛教 584
第二节 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 600
第三节 张商英的《护法论》 609
第四节 宋代理学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 619
第五节 宋代理学家的佛学修养 633
第九章 三教融合思想的演进--辽金元时期 658
第一节 辽金元帝王的奉佛 658
第二节 李纯甫及其《鸣道集说》 671
第三节 耳律楚材的佛教思想 682
第四节 刘谧的《三教平心论》 698
第十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反省时期--时代 709
第一节 明代帝王与佛教 709
第二节 宋濂的佛教思想 715
第三节 姚广孝及其《道余录》 725
第四节 李贽的居士佛学 733
第五节 袁宏道的居士禅学 747
第六节 晚明士大夫佛学与阳明心学 759
第七节 “四大高僧”门下的居士群体 775
第十一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维系时期--清代 797
第一节 清代帝王的奉佛 797
第二节 居士佛教的维系 803
第三节 “四大名山”的形成和发展 817
第十二章 中国居士佛教的改革时期--近代 835
第一节 杨文会及其金陵刻经处 835
第二节 欧阳渐与支那内学院 844
第三节 近代学术性佛教研究的展开 854
第四节 居士团体的佛教文化活动 874
附录:参考书目 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