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373227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理论建构 1

一、战区定向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 2

二、战区定向教育的逻辑起点 4

三、战区定向教育的研究范围 6

第二节 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相关理论的关系 8

一、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哲学、系统科学的关系 8

二、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教育学、军事教育学的关系 10

三、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军事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关系 11

一、研究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2

第三节 研究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和方法 12

二、研究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14

三、研究战区定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16

第二章 战区定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0

第一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0

一、战区定向教育产生的背景 21

二、战区定向教育产生的必然性 25

三、战区定向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32

第二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35

一、战区定向教育的目的 35

二、战区定向教育的本质 40

三、战区定向教育的规律 45

一、战区定向教育定位的依据 47

第三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属性和地位 47

二、战区定向教育的定位 52

三、战区定向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55

第四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9

一、战区定向教育的功能 59

二、战区定向教育的作用 65

三、战区定向教育的效益观 71

第三章 战区定向教育的运行理论 74

第一节 战区定向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74

一、战区定向教育的时代特征 75

二、战区定向教育的边防民族特征 83

三、战区定向教育的学科特征 87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教育体系 92

第三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军事教育基础 92

二、国防现代化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98

三、战区定向教育对国防建设的人才保障 106

第三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战略学基础 111

一、国防建设的战略转变与战略方针的调整 111

二、各战区的战略差异对军事教育的特殊要求 116

三、战区定向教育对战略重点的保障 120

第四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哲学基础 125

一、历史唯物论为战区定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25

二、辩证唯物主义为战区定向教育提供了认识论依据 131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战区定向教育确立了根本的立足点 134

四、邓小平理论是战区定向教育的指导思想 138

第一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实践特征 141

第四章 战区定向教育的实践运作 141

一、运行体制的战区特征 142

二、教学内容与战区实际相一致的特征 144

三、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特征 146

第二节 定向招生 148

一、定向招生的基本原则 149

二、定向招生的要求 157

三、定向招生的实施 161

第三节 定向培训 164

一、定向培训的教学目的 164

二、定向培训的教学特征 168

三、定向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 170

四、定向培训的教学方法 184

第四节 定向分配 190

一、毕业前的质量评估与任职接轨训练 191

二、定向分配的原则 200

三、定向分配的实施办法 202

第五章 战区定向教育的实践效果 207

第一节 人才生成模式的实践检验 207

一、培训途径的可靠性 208

二、素质结构的复合性 213

三、能力结构的创新性 223

第二节 追踪调查的信息反馈 234

一、来自边防的信息反馈 235

二、来自海防的信息反馈 242

三、来自部队基层的信息反馈 247

第三节 发展潜质与后续教育 250

一、智力与能力潜质 251

二、整体素质的再提高 255

三、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59

第六章 面向新世纪的战区定向教育 264

第一节 教育时代背影的变迁 264

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斗争 265

二、大国军事制衡的挑战 268

三、战区概念的重要变化 271

四、高素质军事人才需求关系的调整 273

第二节 国际军事教育发展的启示 277

一、国际军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77

二、国际军事教育改革的经验 281

三、发展战区定向教育的国际启示 285

第三节 我军院校体制改革对战区定向教育的促进 293

一、院校体制改革对战区定向教育模式的认可 294

二、战区定向教育在新型院校体系中的定位 296

三、推动战区定向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03

四、在定向培训中强化素质教育 306

第四节 战区定向教育的发展趋势 311

一、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311

二、教育层次明显提高 314

三、教育特色更加明显 316

四、教育手段进一步优化 322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