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纲 1917-1937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之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010007284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苏联1917~1937年全部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

上册 1

前言 1

第一章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1

第一节 二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 1

两个政权并存 1

各派政治力量的情况和列宁的《四月提纲》 4

临时政府的危机 9

第二节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16

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6

科尔尼洛夫叛乱和革命形势的成熟 18

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 24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31

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31

粉碎克伦斯基反扑和莫斯科武装起义的胜利 34

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的建立 37

列宁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 41

第一节 苏维埃国家机构的建立 41

第二章 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41

创建政权机构过程中的斗争 44

同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盟 49

治安保卫机关的建立 53

解散立宪会议和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55

第二节 布列斯特和约 63

和平谈判的开始 63

布尔什维克党内关于和约问题的争论 67

和约的签订与批准 71

第三节 公有经济的建立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 74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计划 74

工人监督的实施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建立 77

银行国有化和商业的改造 80

土地法令的实施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 82

第三章 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战争 87

第一节 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87

冲破国内外敌人的重重包围 88

决战的1919年 92

反击波兰的战争和弗兰格尔的溃败 96

和红军并肩作战的旅俄华工 100

第二节 红军的建设 106

由志愿兵制向义务兵制的转变 106

指挥管理系统和政治思想工作 110

关于吸收旧军事专家的争论 114

托洛茨基在红军建设中的作用 118

“民主反革命” 122

第三节 小资产阶级政党在内战中的立场 122

左派社会革命党与俄共(布)的决裂 126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130

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分化瓦解 134

第四章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 137

第一节 “战时共产主义”初期的措施 138

建立中央集权的工业管理体系 138

从粮食垄断到余粮征集制 145

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 147

平均主义分配制的推行 149

试行经济关系实物化 150

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151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加强 153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153

余粮征集制的扩大 155

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取缔私商 155

经济实物化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原则进一步加强 156

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的加深 158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160

第三节 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反思 160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和经验教训 166

第四节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内政治经济生活 169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 169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70

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制订 172

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争论 173

第一节 内战结束以后的国内形势 179

农业生产情况 179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79

工业生产情况 180

农民的不满和骚动 181

工人的不满和罢工 182

喀琅施塔德叛乱 183

第二节 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84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184

粮食税的实施 188

《论粮食税》和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 190

工业企业的非国有化:租让和出租 192

产品交换——商品交换——自由贸易 193

《土地劳动使用法》和《土地法典》 195

国家对私营商业的政策及私商的发展 197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 199

思想的发展 199

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201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发展 202

经济政策的变化 208

第四节 新的危机和摆脱危机之途 208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209

国家消除“剪刀差”的主要措施 209

私营工商业缩小的情况 210

消除“剪刀差”措施所产生的混乱 211

出现“销售危机”的主要原因 213

1925年四月中央全会 213

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沿岸诸民族 215

第六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215

第一节 革命前的俄国民族概况 215

外高加索与中亚细亚诸民族 218

摩尔达维亚与其他少数民族 220

第二节 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的理论 222

民族自决权问题的提出 222

民族自决权的具体内容 224

列宁为捍卫民族自决权而斗争 229

关于民族问题的几个重要宣言 232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 232

承认波兰、芬兰等国的独立 235

对乌克兰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方针 238

第四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243

内战时期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关系 243

建立苏联的准备阶段 246

苏联的成立及其意义 250

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订 254

苏维埃政权初年的世界革命战略 259

第一节 从唤起世界革命到提出和平共处 259

第七章 列宁时期苏维埃政府的对外政策 259

和平共处政策的提出 264

与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缔结和约 267

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 271

第二节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 275

热那亚会议的发起与筹备 275

热那亚会议 280

拉巴洛条约开辟苏俄外交新局面 284

苏俄对波斯宣言与苏波友好条约 289

第三节 与东方邻国友好关系的确立 289

阿富汗的独立斗争与苏阿友好条约 292

支援凯末尔革命与苏土友好条约 295

苏俄对华宣言与苏中协定 298

第八章 20年代中期以前的思想文化 305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初年的文化建设 305

保护文物和利用文化遗产 306

对教育事业的根本改造 308

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和政治教育 311

科学事业的发展 313

为革命服务的文学艺术 315

反对极左文化思潮的斗争 317

第二节 20年代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 321

资产阶级思想的活跃 321

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325

加强无产阶级的理论宣传阵地 327

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 330

文化教育事业在困难中前进 332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文化建设 332

新型知识分子的培养 336

科学事业的继续发展 337

文学艺术在争论中进一步繁荣 341

第九章 列宁病中的活动和晚期思想 348

第一节 列宁病中的活动 348

维护对外贸易垄断 349

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 356

第二节 列宁的晚期思想 363

论证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364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经济建设上去 366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368

改善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 375

增强党中央的稳定性,防止党的分裂 380

第三节 俄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的斗争 387

1923年夏秋的党内形势 387

关于“新方针”的争论 389

第四节 列宁逝世 394

下册 397

第十章 “新反对派”和托季联盟 397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国内形势和党内状况 397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397

托洛茨基的《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 400

关于“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的党内争论 402

党的1925年一月中央全会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改组 405

“新反对派”的形成 407

第二节 “新反对派”的形成和失败 407

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410

列宁格勒省委会改组,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416

第三节 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崩溃 420

《十三人声明》和托季联盟的形成 420

托季联盟活动的加剧和《六人声明》 426

《八十三人纲领》和党内斗争激化 429

《反对派政纲》和托季盟的街头示威 432

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和托季联盟的瓦解 437

联共(布)党内反对“左倾”反对派的经验教训 441

第十一章 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和中止 445

第一节 1925年——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关键一年 445

对经济的调整 445

农业的发展 447

合作社的发展 449

工业的发展 451

第二节 1926—1927年——新经济政策的顶峰时期 453

新经济政策的顶峰时期 453

重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排挤 455

农村富裕户和富农户的情况 459

第三节 1927—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 462

农业生产情况 462

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和发展农业的新方针 463

粮食收购危机及其解决办法 465

粮食收购危机的影响和真正原因 467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的厄运 470

1928年前后经济政策的几项重大措施 470

1928年起执行的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 473

新经济政策的中止 475

“耐普曼”阶级——一个神话 477

列宁和斯大林在决策思想上的差异 480

第十二章 布哈林和联共(布)反“右倾”运动 486

第一节 联共(布)党内反“右倾”运动 486

粮食收购危机和非常措施——运动的导火线 486

党内斯大林派和布哈林派的争论 488

联共(布)党内反“布哈林集团”的斗争 502

农业发展的道路问题 509

第二节 几个争论问题 509

向富农进攻和阶级斗争问题 513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 520

市场和新经济政策问题 525

第十三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 528

第一节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528

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理论 528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始 532

斯大林的文章和联共(布)中央决议的发表 534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迅猛开展及其错误 538

斯大林的新认识和联共(布)中央的纠偏 543

全盘集体化运动中错误产生的原因 545

1930年冬集体农庄运动的再高涨 549

第二节 消灭富农阶级 550

富农能否加入集体农庄问题的讨论 550

斯大林的演说和富农政策的急剧转变 554

以暴力方式消灭富农阶级 556

第三节 集体农庄的管理体制 560

集体农庄的管理和生产劳动组织 560

集体农庄的分配和奖励制度 564

集体农庄庄员的家庭副业 567

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 568

义务交售制的确立 572

集体化后的农业生产情况 576

第十四章 头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工业化 581

第一节 围绕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581

计划方案的选择和制定 586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 586

计划的主要内容 589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592

工业的振兴和改造 597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 598

“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和联共(布)第16次代表大会 60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 605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 608

计划的制定 608

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610

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配置 612

斯达哈诺夫运动 616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 618

第十五章 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621

第一节 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621

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621

新宪法的制定 627

新宪法的基本内容 629

个人崇拜的滋长和泛滥 633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 633

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637

第三节 大清洗运动 641

大清洗运动开始前的政治形势 641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 647

大清洗运动的发展过程 650

大清洗运动的教训 661

第一节 20年代下半期的外交活动 664

发展苏德合作和《苏德中立条约》的签订 664

第十六章 苏联为保证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交政策 664

苏英冲突与挫败英国策划反苏统一战线的企图 668

积极主张裁军与签订非战公约 671

苏中军事冲突 673

第二节 争取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676

提出关于侵略定义的宣言草案 676

苏美建交 679

积极支持“东方洛加诺”计划 683

苏英会谈 686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 689

第三节 反对法西斯侵略,确保自身安全 691

加入国联和在国联内部的斗争 691

《黑海海峡新公约》的签订 694

对西班牙革命的态度 695

为确保自身安全的远东政策 698

第十七章 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的思想文化 709

第一节 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成就 709

教育事业的发展 709

自然科学的新成果 713

社会科学研究的加强 715

文学艺术的繁荣 718

第二节 反“右倾”斗争和个人崇拜在思想文化战线的影响 722

批判德波林学派 722

“拉普”被指责为“右倾”和它向极左方向的发展 727

斯大林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及其影响 730

对波克罗夫斯基学派的批判 734

附录:大事年表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