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的数量与构成 1
第一节 人口数量统计的基本内容 1
人口资料调查方式 1
前言页 1
两种人口标准 3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4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构成 6
人口的性别构成 6
平均人口指标的计算 6
人口的年龄构成 9
几种系数的计算 14
年龄金字塔 15
第三节 人口的社会构成 17
人口的社会集团构成 18
人口的民族构成 18
人口的文化构成 20
从经济标志研究人口构成 21
人口的区域构成 23
第二章 人口的自然变动 25
第一节 人口的出生与出生率 25
出生人数和出生率 25
妇女生育率 27
人口生育的因素分析 28
第二节 人口的死亡与死亡率 32
死亡人数和死亡率 32
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 33
人口死亡的因素分析 35
第三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与转变 38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和变动的特点 38
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和变动的特点 40
人口再生产诸指标 43
第四节 人口自然变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 4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 45
“人口推力”和“发明拉力”假说 46
凯恩斯新人口论 46
人口浪潮理论 47
人口增长促进经济成长理论 48
第三章 人口的社会变动 50
第一节 人口迁移变动概述 50
人口迁移变动的历史回顾 50
人口迁移变动的原因与作用 52
人口迁移和人口变动的统计指标 54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56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 56
农业劳动力盲目流动产生的问题 5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含义及其衡量 61
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63
第三节 人口城市化 65
人口城市化是历史的必然 65
衡量人口城市化的指标 67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69
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72
恋爱观及其他变化 76
第一节 恋爱与婚姻的变化 76
第四章 恋爱、婚姻与家庭 76
婚姻观及其他变化 78
有关恋爱和婚姻的统计指标 82
第二节 家庭数与家庭结构 84
家庭与住户统计 84
家庭数分组标志和家庭类型 86
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87
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90
家庭功能变化的研究 92
第三节 家庭其他问题的研究 92
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 94
家庭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96
第五章 人口素质的状况与改善 102
第一节 研究人口素质的基本问题 102
人口素质的定义、内涵和特点 102
研究人口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04
有关人口素质的理论 106
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体系 110
第二节 人口素质的衡量 110
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体系 113
衡量人口思想素质的指标体系 115
人口素质的综合衡量 117
第三节 人口的优生优育 119
人口的优生 119
人口的优育 122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128
第六章 人口寿命与社会老龄化 134
第一节 人口寿命的研究 134
平均预期寿命的含义和计算 134
生命表的编制 136
延年益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138
第二节 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与影响 141
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141
社会老龄化的原因和衡量指标 145
社会老龄化的影响效应 147
对老年人正确的态度 148
第三节 社会老龄化的挑战与对策 148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152
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154
为自己的衰老做准备 161
第七章 社会时间的分配与利用 163
第一节 社会总时间的分配和利用 163
研究社会时间分配和利用的一般问题 163
社会总时间分配和利用及其变动 164
社会总时间分配和利用的统计 166
第二节 社会生产时间利用及其效率 167
社会生产时间及其利用程度 167
社会生产时间利用效率的衡量 171
社会生产时间利用及其效率的种种问题 174
第三节 社会闲暇时间的消费方式和质量 181
社会闲暇时间增多的必然性 181
社会闲暇时间的消费方式、内容和效率 183
社会闲暇时间利用的统计 185
研究收入分配的基本问题 188
第八章 收入分配与居民生活状况 188
第一节 收入分配和贫困的研究 188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190
贫困问题的研究 194
第二节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结构和效益 197
居民生活消费模式的选择 197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及其衡量 199
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及其变动 201
无效消费的种种问题 205
第三节 居民生活方便保证程度和生活质量 208
居民生活方便保证程度 208
提高居民生活方便保证程度的若干思考 210
居民生活质量的衡量和比较 213
第九章 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216
第一节 关于社会大系统协调关系的若干理论 216
马尔萨斯“人口论” 216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理论 217
适度人口理论 218
人口“零增长”理论 219
人口压力和人口爆炸理论 220
单靠工业化不能维持高消费理论 221
第二节 社会诸系统相互影响的关系 221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 221
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225
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对两种再生产的制约 228
社会诸系统协调一致,并驾前行 231
节制生育的由来和发展 235
第三节 人口控制应当是人类自觉的行为 235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和问题 236
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思路和对策 239
第四节 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的衡量 241
人口宏观控制的衡量标准 241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242
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衡量 242
主要参考书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