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米凤君 1
序 马鸿超 1
《长春市志》凡例 1
少数民族志 1
概述 1
第一章 民族工作机构 8
第一节 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8
一、沿革 8
二、职责 11
第二节 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机构 13
一、县(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13
二、县(区)民族科 14
第二章 民族源流 15
第一节 满族 16
一、驻防八旗 16
二、打牲乌拉属八旗 27
三、随旗农户 30
四、旗籍正印官 35
五、家谱 37
第二节 蒙古族 45
一、清代蒙汉分治 45
二、编入户籍 49
第三节 回族 50
一、发遣 50
二、迁入 52
三、家谱 55
一、县际间迁徙 58
第四节 朝鲜族 58
二、日本强制移民 62
第五节 锡伯族与撒拉族 63
一、锡伯族 63
二、撒拉族 64
第六节 民族聚落 65
一、满族村屯 65
二、回族村屯 69
三、朝鲜族村屯 72
第七节 民族语地名 79
一、满语地名 79
四、市区民族聚居街巷 79
二、蒙古语地名 85
第三章 民族人口 88
第一节 历史人口与分布 89
一、人口 89
二、分布 91
第二节 当代人口与分布 94
一、长春市区民族人口 94
二、县乡(镇)民族人口 107
三、族别分布 121
第三节 民族人口构成 128
一、城乡人口构成 128
二、性别构成 132
三、文化程度构成 133
四、行业构成 136
五、职业构成 139
第四节 人口发展速度 143
一、人口增长 143
二、出生与死亡 147
第四章 民族乡 150
第一节 九台市莽卡满族乡 151
一、沿革 151
二、人口与村屯 152
三、生产生活 154
第二节 九台市胡家回族乡 156
一、沿革 156
二、人口与村屯 159
三、生产生活 162
一、沿革 164
第三节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 164
二、人口与村屯 166
三、生产生活 168
第四节 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 171
一、沿革 171
二、人口与村屯 173
三、生产生活 175
第五章 民族教育 179
第一节 民族学校 180
一、满族学校 180
二、回族学校 182
三、朝鲜族学校 185
四、蒙古族学校 193
第二节 高等教育 196
一、少数民族学生 196
二、高级知识分子 198
第六章 民族经济 202
第一节 农业 203
一、种植 203
二、养殖 208
三、财政扶持 209
一、科技队伍 213
第二节 科技致富 213
二、科技成果 216
第三节 民族贸易 219
一、百货场店 219
二、民族食品厂店摊床 220
第四节 饭店 222
一、民族饭店 222
二、回族饭店 223
三、朝鲜族饭店 224
一、回族风味 226
第五节 民族风味食品 226
二、朝鲜族风味 228
三、满族风味 229
第六节 清真食品管理 229
第七章 民族政治生活 233
第一节 参政议政 234
一、人民代表 234
二、人民政协委员 235
三、政党社团成员 238
四、少数民族干部 242
一、参军参战 245
第二节 社会奉献 245
二、辛勒创业 249
三、民族理论研讨 254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 255
一、正确称谓少数民族 255
二、扶贫解困 256
三、民族联谊 260
第八章 民族社会生活 263
一、朝鲜族群众文化艺术 264
第一节 民族文化 264
二、朝鲜族老年人文化生活 266
三、文化成就 267
第二节 民族体育 273
一、民族运动会 273
二、回族武术 274
三、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275
第三节 民族医疗卫生 276
一、长春民族医院 276
二、医药成就 280
第四节 民族社会服务 281
一、婚姻介绍所 281
二、回族殡葬服务站 282
第九章 民族风俗 284
第一节 满族风俗 285
一、住居 285
二、饮食 285
三、礼仪 285
一、服饰 287
第二节 蒙古族风俗 287
二、饮食 288
三、住居 288
四、礼仪 288
第三节 回族风俗 290
一、饮食 290
二、礼仪 292
三、住行 295
四、语言文字 296
一、尊老敬老 298
第四节 朝鲜族风俗 298
二、服饰 299
三、住房 300
四、饮食 301
五、礼仪 302
人物 303
一、人物传 303
二、人物录 313
大事记 338
本志编纂始末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