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事记 1
第二章 报刊出版 22
第一节1949年前的报刊 23
第二节1950年后的公开发行报刊 47
第三节1950年后的内部交流报刊 60
第四节1950年后的社团交流报刊 80
第三章 图书出版 91
第一节 出版社成立之前的图书出版情况 92
第二节 出版社的成立与发展 95
第三节 重点图书简介 98
第四节 主要获奖图书及已出版主要图书 136
第四章 编辑出版教育 24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50
第二节 教学现状 297
第三节 学科展望 306
第五章 编辑出版研究 310
第一节 编辑学研究综述 311
第二节“编辑学研究”栏目 316
第三节 编辑出版学学术著作 336
第四节 编辑出版学学术论文 346
第六章 编辑出版人物 360
第一节 人物小传 361
李廉方 361
徐旭生 363
范文澜 365
杜元载 367
姚从吾 368
嵇文甫 370
冯友兰 371
王毅斋 372
江绍原 374
段凌辰 376
萧一山 377
万曼 377
杨放之 378
白寿彝 379
孙海波 380
黄元起 380
任访秋 382
姚雪垠 384
赵希鼎 385
郭光 387
刘绍孟 387
孙应康 388
凌培炎 388
王丕 389
郭振铎 390
靳德行 390
刘书振 391
第二节 人物简介 392
李润田 392
侯恒 392
刘亚星 393
朱绍侯 394
赵帆声 395
司锡明 395
陈信春 396
王芸 396
孙荣光 397
胡益祥 398
丘菊贤 398
马尚文 399
朱铅身 400
宋应离 400
张永江 401
岳耀钦 402
孟宪法 403
吕文源 403
范沛潍 404
王振铎 404
陈伯森 405
管金麟 406
王进国 406
张如法 407
吕长发 408
张振江 409
秦守福 409
周启云 410
张晓菲 410
王敬业 411
刘卫东 412
王发曾 412
程庆 413
阎西林 413
袁喜生 414
李经洲 415
侯惠娟 415
葛运法 416
胡山林 416
刘广祥 417
张天定 417
李振宏 418
徐仪明 419
秦大维 419
余建国 420
刘小敏 421
李永文 421
于兆文 422
马小泉 422
马同森 423
王华生 424
王刘纯 424
李建伟 425
时勇 426
程民生 426
王琼 427
王北生 427
刘献 428
关爱和 429
郭常英 429
张国臣 430
姜伟林 430
袁士迎 431
张治军 431
阎现章 432
张云鹏 433
赵国祥 434
陈广胜 434
王建平 435
李文山 436
王慧 436
董庆超 437
朱建伟 437
史锡平 438
王天泽 439
李武营 439
郭奇 440
王学春 440
李起升 441
王超明 441
陈国剑 442
姬建敏 443
严励 443
段金卯 444
李华珍 444
赵丹珺 445
袁凯强 445
第三节 人物名表 446
第七章 编辑忆往 456
心心社与《心音》杂志&沈毅 457
“民先”时期的报刊活动&王锡璋 463
关于创办《风雨》周刊的回忆&姚雪垠 465
救亡大潮下的文学浪花——河南大学与《风雨》周刊&海天野 468
范文澜与《风雨》周刊&王华农 474
中原青年文艺笔会&姚惜鸣 477
河大学报与河大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为祝贺河大学报创刊70周年而作&朱绍侯 479
嵇文甫与《史学月刊》&孙心一 483
回忆《新史学通讯》&朱绍侯 489
记录历史今与昔 宣传河大人和事——忆《河南大学报》&时勇 492
忠实的记录 珍贵的记忆——我所了解的《河南大学报》&周启云 500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我与《河南大学报》&张国臣 507
难忘《轻骑兵》&立析 黄延华 510
《红雨》手抄报一百期&邢华昶 512
“文革”期间河南大学的非正式报刊&刘卫东 516
我与《中学语文》三十年&张永江 519
《函授通讯》语文版编校忆旧&张天定 522
自考生的良师益友——从《中文自学辅导》到《语言文学月刊》&王芸 524
中国编辑学研究的先导者——记河南大学的一个编辑学研究群体&贺达 527
王振铎和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秋夫 533
谢朝华于已披 启夕秀于未振——记编辑学学者张如法先生&惠萍 541
创榛辟莽 前驱先路——编辑学研究先导者之一宋应离教授&李明山 549
后记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