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教美学思想史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一、道教美学思想的文化史价值 1
二、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4
三、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6
绪论 道教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嬗变 8
一、道教美学思想的渊源 8
二、美学思想从道家到道教的嬗变 9
三、道教美学思想及审美文化的成熟 10
四、道教美学思想“三教融合”趋向的形成 13
五、道教美学思想的鼎盛与分化 16
六、明清道教美学思想的世俗化及提升 17
第一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前道教时期的美学思想 20
第一节 “至道—至美”:道教核心美学观渊源 21
一、“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 21
二、“道—美”的“不可见”与“可见” 24
三、“玄”、“一”:“道—美”之别称 27
第二节 “大德曰生”:道家“生—美”观的宗教化 29
一、“道在养生”:“大德曰生”的通俗的美学解释 30
二、“贵生”、“乐活”:追求生命现实美的观点 32
三、从“惜生畏死”到“养气全身”:“生—美”的主观性 36
第三节 “至善—至美”:儒道互补的伦理美学观的形成 38
一、“善”即“美”:道家伦理美学思想及其宗教化 39
二、“忠”、“孝”:道教伦理美学的核心 43
三、“仁慈”、“博爱”:道教人格美、心灵美的观点 45
第四节 道家“仙真”到道教“神仙”:美学人格理想的蜕变 48
一、“仙”:可学致的美学理想人格 48
二、“真”:道教理想人格美 51
三、“朴”:到达道教人格美的阶梯 56
第五节 先秦其他思想派别与道家美学思想 59
一、墨子“非乐”美学思想 59
二、韩非子“画犬马难”艺术美学观 63
三、《乐记》的“音生人心”艺术美论 66
第六节 《易经》美学对道教美学的影响 69
一、“阴”与“阳”对举的美学观 70
二、“刚”与“柔”相推的形象说 72
三、“变”与“通”统一的美学论 75
四、“神”与“几”相交织的美学思维论 77
五、“中”与“和”为中心的平衡美 80
六、“象”与“意”统一的美学观 82
第七节 《淮南子》的汉代新道家美学思想 85
一、“一”为至“美”:美的本体论 85
二、“西施毛嫱,其好美均”:多样美论 87
三、“靥?在颊则好”:适宜美论 88
四、“小恶不足妨大美”:美的本质与加工 88
五、“形、气、神”艺术美论 90
第八节 《河上公章句》与《想尔注》美学思想之一:道家人格美到道教“仙格”美的嬗变 92
一、内藏美好,外在质朴:道家—道教人格美 92
二、“文饰”与“质朴”:“凡—圣”人格差异 94
三、除嗜欲、守清静:“道人”审美心理修养 95
四、“五色”与“五音”:与“圣”仙人格相悖 97
第九节 《河上公章句》与《想尔注》美学思想之二:“道—美”妙不可言 99
一、“道美大之”:道美的非感性特点 100
二、“道—美”:无形无象且难得 101
三、“浮华”之文:有悖“道—美”观 103
四、“情欲文饰”:大乱之源 104
五、“道—美”:文艺的无用之用 106
第二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形成:魏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 108
第一节 《太平经》的“寿—美”思想 108
一、以“寿”为“善”(美),以“活”为“乐”的美学观 108
二、“与元气比其德”:“寿—美”之最高目标 110
三、“爱气,尊神,重精”:修道与审美双重超越 111
第二节 《太平经》的伦理美学思想 113
一、道即“神”:伦理的人(仙)格美观点 114
二、“喜乐者,乃道德之门”:伦理化美感论 116
三、“天地之至情”:伦理化美学情趣论 119
第三节 《太平经》的文艺美学思想 122
一、“出真文”:对真善美的呼唤 122
二、“弃除邪文巧伪”:对假恶丑的批判 125
三、“乐盛刑绝”:文艺美学价值观 128
四、“音声者,乐之语谈”:艺术美规律探索 132
第四节 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 136
一、“仙”:可学致的理想美人格 137
二、“真”、“朴”:神仙品格之美 140
三、“绝迹幽隐”:融冶自然美与神性美之途 143
第五节 葛洪的“道—美”观 145
一、以“玄”代“道”之美学史意义 146
二、“一”之美:物性到神性 149
三、“大德曰生”:生命的美学解释 151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 153
一、“文非余事”:以“文”行“道”的主张 153
二、古书“未必尽美”:文艺美学发展观 156
三、“众色乖而皆丽”:文艺美的多样性观点 158
第七节 陶弘景道教美学思想 160
一、“炼形莹神”:陶弘景的“生—美”观 161
二、“游心忘形”:陶弘景的环境美学思想 163
三、“手随意运”:陶弘景的文艺美学思想 166
第三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一:隋及初唐的道教美学思想 175
第一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一:生命美学思想 176
一、“虚通至道,无始无终”:“道—美”的特点 178
二、“道通生万物”:“生—美”的实质 180
第二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二:“知足止分”的内在修养美 182
一、“形逸神凝”:人格美的追求 183
二、“养中和臻长生”:平和的心性美 185
三、“积德”与得道:内在美要求 188
第三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三:“自然大冶”的生态美学思想 191
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自然之“大”美 191
二、“物我平等”:天道之“大”爱 194
三、“人天不二”:和谐美 197
第四节 成玄英美学思想之四:文艺美学思想 200
一、“物我兼忘”:审美观照活动 200
二、“言以传意”:“妙理”文质观 202
三、“动乐音以和性”:音乐美学思想 205
第五节 李荣的审美教育思想 208
一、“得道要妙”:忘言美育观 209
二、“去华取实”:“真—美”修养论 213
三、“美成在久”:“忘身”、“守身”之道 217
第六节 魏征的美学思想 221
一、“华实”与“文质”:真美观 223
二、“性情”与“化俗”:宗教美育观 226
三、“止水鉴美丑”:审美心境论 228
第七节 孙思邈的美学思想 231
一、“少乐”与“少好”:形神观 232
二、“尽善尽美”:宗教伦理美学思想 236
三、“人命千金”:“生—美”论 239
第四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二:盛唐的道教美学思想 242
第一节 司马承祯“坐忘”中的美感体验 244
一、“道超色味”:“道—美”论 244
二、“收心观妙”:审美心态论 247
三、“山林白云”:隐逸情怀 251
第二节 张万福的道教服饰美学思想 255
一、法服与道教伦理美学观 256
二、“暂假衣服,随机设教”的美育思想 260
第三节 吴筠“神仙可学”的至美境界 263
一、“生—美”与“神仙可学” 264
二、“道反于俗”的宗教审美观 268
第四节 玄宗的“妙本”观 271
一、“虚无者,妙本之体”:道教美学本体论 273
二、“自然者,妙本之性”:道教美学审美标准 275
三、“当则所服皆美”:服饰审美标准 277
第五节 李白的“清真”文艺美学 280
一、诗贵“清真”的文艺美学主张 281
二、寄情山林的道教美学趣味 286
第六节 李筌《阴符经》注疏的美学思想 289
一、“至乐至静”:审美心态论 290
二、“神妙不测”:道与技 293
三、《阴符经》与道教辩证美恶论 296
第七节 张志和的美学思想 299
一、“逍遥”与“无待”:审美时空观 300
二、“玄”与“真”:道性之美 303
三、拥抱自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306
第五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兴盛之三: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 310
第一节 谭峭《化书》的审美内涵 311
一、至“乐”即“道”:辩证审美人生观 312
二、“感激之道”:宗教化的“用乐之术” 314
三、“凤不知美”:审美差异论 315
四、“真信动人”:主观美论 317
五、“忘弦匏知乐”:艺术技巧论 319
第二节 杜光庭的美学思想 322
一、“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虚静的审美心境 323
二、“淡言”与“美词”:文艺美学思想 326
三、“生—美”与“善—美” 331
第三节 沈汾《续仙传》的审美追求 335
一、“用显真仙”:美学目标论 335
二、“孝养宿庆”:神仙伦理美学 337
三、“仙道多途”:世俗化审美趣味 340
第四节 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美学思想 344
一、“适度”养生:“寿—美”思想 345
二、“修德致美”:伦理美学思想 348
第五节 吕洞宾形象与唐末五代道教的审美文化精神 351
一、仙风道骨:宗教神仙艺术典型 352
二、“神仙可学”: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355
三、“物外烟霞为伴侣”:超脱的审美态度 357
四、“削平浮世不平事”:神仙的审美人格 360
第六章 “三教融合”的趋势:北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 363
第一节 陈抟的美学思想 365
一、“天道有序”的结构美 366
二、从“慎独”到“不空”的人格美学 367
三、空灵、逍遥的自然审美趣味 369
第二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一:“目击众妙”的生命美学 371
一、“冥会”与“目击”:“道—美”可感论 372
二、“妙道生万物”:道教生命美学观 375
第三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二:“质素神纯”的美育观 377
一、“质素神纯”:人格美要求 377
二、“刳形存妙”:心性美论 379
三、“德在内则成身”:风度美论 382
第四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三:环境美学思想 385
一、“山林无情,人多乐之”:对环境美的欣赏 385
二、“不傲倪于万物”:人与境之和谐美 387
三、“万物皆我”:审美的“物化”境界 389
第五节 陈景元美学思想之四:文艺美学思想 391
一、尚质轻文:文艺“文—质”观 391
二、“大声至音,里巷所惑”:文艺“雅—俗”观 394
三、“交乐和性”:音乐美学思想 396
第六节 蹇昌辰的美学思想 398
一、“以虚为守、以寂为宗”的审美心态 399
二、“道为主宰不逐物迁”的审美境界论 403
三、“观者观其心,执者执其心”的美育论 405
四、三才“轮转和合”的生态美学思想 409
第七节 苏轼的道教审美人格理想 411
一、道教审美符号中的人格理想 412
二、外丹烧炼中的美学趣味 413
三、内丹炼养中的审美体验 415
第八节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 419
一、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 419
二、“无心”的审美态度 422
三、“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 424
第七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一:南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 428
第一节 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美学思想 429
一、“真快活”:以“乐”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 430
二、“无心于山,无山于心”:终极的自然审美论 433
三、“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艺术美论 437
第二节 金丹派南宗翁葆光的美学思想 441
一、“虚无寂寞”:人与天一的美学思想 441
二、“倏存倏亡”:审美的“高峰体验” 443
第三节 净明忠孝道融儒入道的美学思想 445
一、“外净”与“内净”:外在审美与内在心性 446
二、修仙与人格:忠孝与内炼 449
第八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二:金元时期的全真教美学思想 456
第一节 王重阳向道家复归的美学思想 458
一、“风仙”形象:哀骀它的宗教美学版本 458
二、分梨与骷髅:庄子寓言的教化嬗变 465
三、“林泉”反映“大美”:道家追求亦禅宗追求 470
四、“物外”与“物化”:全真生命美学的道家归趋 473
五、通俗与俚俗:文学语言的俗化特色 474
第二节 马钰的美学思想 480
一、“常清常净处真常”:人生的审美化取向 481
二、“意静心清放慧灯”:阴柔美学观 484
第三节 刘处玄的美学思想 487
一、“只要真心常湛然”:尊法自然的审美心境 487
二、“得意忘言”:道家美学的宗教化归趋 489
第四节 丘处机的政治美学思想 492
一、“心上无尘到处宜”:自然审美观 493
二、“欲罢干戈致太平”:和谐美思想 501
三、“混混沌沌,纯一不杂”:内丹氤氲美 504
第五节 尹志平的美学思想 508
一、“刻出从来无相身”:雕塑美学思想 509
二、“忘心之趣”:庄子式的审美体验 515
三、“名者,实之宾”:言、意之辨的继承和发展 519
第六节 姬志真的美学思想 521
一、“大地全形共一蜗”:禅宗式的审美体验 521
二、“神游八极无穷尽”:游仙诗之艺术想象 523
三、“亘初无乐亦无知”:至乐无乐的审美感悟 525
四、“不知人世之易”:桃花源式理想境界 527
第七节 李道纯的“中和”美学思想 530
一、“乐天知命而不忧”:中和之美 531
二、“不可知知,不可识识”:道家思想的宗教嬗变 533
三、“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审美超越精神 535
第九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三:金元时期的正一派美学思想 538
第一节 张雨的美学思想 538
一、以物自况的“观物比德”观 539
二、“予心本无待”:对庄子美学思想的改造 540
三、十二道品:美学人格论 544
第二节 郑思肖的美学思想 548
一、“发愤著书”说的宗教化发扬 548
二、“人本文末”的人、文关系 552
三、对“无琴之琴”的审美追求 554
四、“静室静心”的审美心态 557
第三节 杜道坚“德法自然”的政治美学思想 560
一、“德法自然”的政治美学思想 560
二、“明君圣主”的政治美学追求 561
第十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深入及分化之四:南宋金元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 564
第一节 赵孟頫“援书入画”的美学思想 566
一、借诗传达失意的情怀 567
二、“援书入画”:开创元代绘画特性 573
第二节 黄公望“静定”的绘画美学思想 578
一、静定的审美心态 579
二、“三远”:绘画审美中的宗教情趣 582
三、“画不过意思而已”:重要美学原则 583
四、留白:绘画中的“有—无”观 586
第三节 倪瓒的“逸民”美学思想 588
一、逸民:艺术的超越精神 588
二、逸气:绘画艺术的最高表达 592
三、逸格:绘画境界的最高层次 594
第四节 吴镇“不技之技”的美学思想 597
一、“骷髅”意象:有意味的形式 597
二、自成一家的艺术创作论 599
三、虚静:绘画创作的心态 602
第五节 马臻的美学思想 603
一、“大道”与“元气”:绘画的艺术本体 603
二、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 606
第十一章 道教美学思想的世俗化及提升: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 610
第一节 张宇初的美学思想 610
一、道法自然,清净无为之美 611
二、动天地的“真精诚”之美 614
三、“海阔江平”:诗文与“道美” 615
第二节 张三丰的文艺美学思想 617
一、“道”、“时”相系的文艺美学思想 618
二、“灵性”观的提出 619
第三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一:生命美学思想 622
一、“道—美”:“不可见”与“可见” 623
二、“生—美”:“道—美”的具体化 625
第四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二:大其心胸的内在精神美 626
一、“人必大其心”:崇高美论 626
二、“德者,性命之正”:内在美的更高标准 629
三、“正身和心”:内在美的状态 630
第五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三:“无天则无人”的生态美学思想 631
一、“人与天一”: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631
二、“天地乃巨室”:生态美学的审美客体 633
三、“游乎山林皋壤”:“欣然自乐”的情趣 635
第六节 陆西星美学思想之四:重“理”的文艺美学思想 637
一、“理”:艺术本体论 637
二、“积厚”与“大用”:文化积淀论 639
三、“不桎”与“入妙”:“神形”美学观 640
四、“玄乎妙哉”:文艺鉴赏论 642
第七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一:生命之美 645
一、“道即金丹”:“道—美”的特点 646
二、“气聚则生”:“生—美”观的内丹论表达 648
三、“性理”与“命气”:“道—美”的宗教实践论 650
第八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二:“内观无心”精神美论 651
一、“总领在神凝”:逍遥审美观 651
二、“至大心也”:虚无空明的心境 655
三、“纯一其德”:至善—至美的风采 657
第九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三:“天地大美”的生态美学思想 660
一、“天地大父母”:自然审美观 660
二、“人不为物害”:物我齐一美学观 662
三、“天人两尽”:人天和谐美论 664
第十节 程以宁美学思想之四:“素朴”文艺美学观 666
一、“复归于朴”:素朴的美学主张 666
二、“文字变化之妙”:文艺鉴赏的标准 668
三、“大雅非里巷所乐”:音乐美学思想 670
第十一节 王常月的宗教伦理美学思想 674
一、“妙明真性”:人格美和内在美的追求 674
二、“功德”与“福报”:宗教伦理美学观 677
第十二节 闵一得的生命美学思想 681
一、“天元”与“人元”:生命美思想 681
二、“大无外,久无疆”:道之无限美 683
三、“心性”与“灵光”:审美心态论 685
四、“内治身,外治世”:宗教济世美学观 688
第十三节 刘一明的人生美学思想 692
一、三教混融的“道—美”观 692
二、“道—气”之朦胧虚无美 694
三、以“精气神”为核心的生命美学观 696
四、“假真”与“虚实”:人生境界论 699
结语 道教美学思想的文化史价值 701
一、神性与人性 702
二、海纳百川与“德—道”趋向 703
三、“内省”要求与世俗化立场 705
主要参考文献 708
后记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