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 4
第一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与分割世界的斗争之加剧 4
第一节 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1871—1900年) 5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传教活动在殖民地掠夺中的作用 10
第三节 中国的边疆危机和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16
第二章 中日甲午战争与第一次瓜分危机之出现 26
第一节 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起点 27
第二节 在战争过程中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瓜分危机 31
一、李提摩太计划(1894年9月及其后) 32
二、沙俄《新闻报》的叫嚣(1895年1月) 33
三、青木方案(1895年4月) 34
四、田贝十九条(1895年5月) 35
第三节 中国人民为反第一次瓜分危机而斗争 36
—、兴中会之成立(1894年11月) 38
二、公车上书(1895年5月) 39
三、成都教案和古田教案(1895年5月和8月) 41
四、台湾省军民的抗日战争(1895年6月—1898年) 44
第三章 帝国主义列强让与权争夺战与第二次瓜分危机(上) 48
第—节 让与权争夺战的开始 53
一、俄、德、法三国于涉还辽(1895年4月) 53
二、英法在我国西南的让与权争夺战(1895年6月及其后) 58
第二节 借款让与权争夺战 64
一、俄法借款与华俄道胜银行之成立(1895年7—12月) 65
二、德英银行总会与英德借款(1896年3月) 71
第三节 铁路让与权争夺战 75
一、《中俄密约》与《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1896年6—9月) 77
二、《卢汉铁路借款合同》(1897年5月) 84
第四章 帝国主义列强让与权争夺战与第二次瓜分危机(下) 90
第一节 领土让与权争夺战开始了第二次瓜分危机 90
一、德军强占胶州湾(1897年11月) 91
二、俄军强占旅大(1897年12月) 99
三、列强关于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谈判(1898年1月) 103
四、英国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及英德续借款(1898年2—3月) 109
五、法占广州湾与法、日之划分在华势力范围(1898年4月) 113
六、英占威海卫和九龙(1898年5—6月) 118
七、外国教会侵略与第二次瓜分危机 124
第二节 中国人民面向第二次瓜分危机展开各种斗争 128
一、《天演论》的出版(1898年4月) 132
二、戊戌变法(1898年6—9月) 138
三、《东亚时局形势图》及其《题词》(1898年7月) 144
四、余栋臣起义(1898年7月) 148
中编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158
第五章 在中国人民反瓜分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 158
第一节 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之沿革 159
第二节 义和拳的组织、成员和纪律 168
第三节 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首次武装起义(1898年10月) 173
第四节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 179
第六章 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 186
第一节 英德铁路范围协定(1898年9月) 190
第二节 美国夺取粤汉路权和英美协定(1899年2月) 194
第三节 清政府被迫授予外国传教士官衔(1899年3月) 199
第四节 英俄铁路范围协定(1899年4月) 203
第五节 美国宣布所谓“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 209
第六节 酝酿中的第三次瓜分危机的严重性 215
第七章 义和团在斗争中蓬勃发展 222
第一节 冀鲁边区发展阶段(1898年10月—1899年12月) 223
一、朱红灯和心诚和尚在鲁西北的活动与平原冈子李庄森罗殿及茌平大张庄教堂之役(1899年10—11月) 227
二、武修和尚和王庆一等在冀南的活动与枣强萧张镇教堂案及景州朱家河教堂之役(1899年12月) 236
第二节 冀中和京畿附近的发展阶段(1900年1—6月) 243
一、各地设厂、练拳毁教与任丘梁召镇之役(1900年3月) 243
二、拳民运动的高涨,涞水石亭镇之役与涿州城之占领(1900年5月) 248
三、时局急转直下(1900年5月底—6月初) 252
第三节 义和团在斗争中蓬勃发展的原因 260
一、中国人民反瓜分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代表 261
二、全国各地城乡人民的响应和支援 265
三、中国史上千次特殊的农民起义运动 270
下编 义和团与爱国官兵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282
第八章 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之失利与瓜分危机的第一次缓解(1900年5月底—6月中旬) 282
第一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瓜分狂想曲 283
第二节 帝国主义列强调兵遣将,发动侵略战争之失利 290
一、西摩尔联军廊坊遇阻,被迫撤退(1900年6月10—18日) 291
二、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之代价(1900年6月17日) 302
第三节 联军《大沽宣言》与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1900年6月20日) 310
第九章 拳民京津鏖战与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900年6—7月上旬) 316
第一节 清政府御前会议与《宣战诏书》之发布(1900年6月21日) 317
一、御前会议之性质和经过 317
二、所谓“勒令皇太后归政”的有无真伪问题 322
三、决定宣战的主客观因素与发布《宣战诏书》 326
第二节 “雄豪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332
一、拳民在北京的斗争 334
二、天津的激战 341
第三节 所谓《东南互保章程》之议定(1900年6月26日) 351
第四节 美国《海约翰通牒》与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900年7月3日) 359
第十章 全国反帝怒潮的兴起与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1000年6—10月) 365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在各地的高涨 366
一、沈阳的反帝火炬(1900年6月30日—7月2日) 373
二、河南南阳靳岗教堂之战(1900年7月6—9日) 374
三、山西太原教案(1900年6月27日—7月9日) 376
四、萨拉齐24顷地教堂之战(1900年7月19—24日) 378
五、浙江衢州教案(1900年7月21日—8月6日) 380
六、直鲁边区的反洋教斗争与阎书勤等壮烈牺牲(1900年8月19日) 381
七、四川23个州县的响应(1900年7—9月) 383
八、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 385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乘机起义 390
—、自立军起义(1900年8月9—22日) 391
二、惠州起义(1900年10月8—22日) 396
三、时代的考验:《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401
第三节 在清政府叛卖下,京、津鏖战的结局 406
一、天津保卫战(1900年7月9—14日) 406
二、北京的沦陷(1900年8月14日) 412
三、“黄祸”乎?“白祸”乎?——联军在京、津的罪行 420
第四节 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东三省(1900年7—10月) 427
第五节 《英德协定》与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1900年10月16日) 434
第十一章 瓜分危机缓解后之大局(1900年10月—1902年7月) 441
第一节 中外议和谈判 441
第二节 中外条约的签订 445
—、《辛丑和约》(1901年9月7日) 445
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2年4月8日) 458
第三节 拳民继续坚持斗争——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1900年8月—1902年7月) 466
第十二章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476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477
一、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482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482
二、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490
三、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492
四、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495
五、“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500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503
结束语:从义和团运动看人民群众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511
附录 517
—、大事年表 517
二、1895—1902年清政府出使各国大臣(公使)名单 541
三、1895—1902年列强驻华公使名单 542
四、从中日甲午战争至庚子赔款时期清政府所借外债表 545
五、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政府岁入岁出一览表 550
参考书目举要 551
索引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