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美育本体论 3
导言 3
第一章 美育的哲学和美学审视 7
一、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
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规定与历史规定 10
二、审美的人生价值 17
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 17
审美表现: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 25
审美超越:人生境界的转化 29
三、“审美人格”与“美育神话”批判 35
第二章 现代性美育观 42
一、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42
“陶冶论”:传统美育观的伦理学内核 42
席勒:现代性美育命题的提出 44
美育命题的本土化 47
“审美”和“审美教育”释义 52
二、美育:感性教育 52
“感性教育”的意义 55
美育“发展论” 59
美育的生活化 62
三、美育的特征 65
过程即目的 65
面向整体人格 69
美育的趣味性 73
第三章 美育功能论 79
一、美育与个体的成长 79
审美的内在教育功能 79
促进感性自我的成长 83
促进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 87
促进创造性的发展 89
二、美育的社会功能 98
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98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101
发展爱心和爱的能力 106
三、美育的文化功能 111
促进心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协调 11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115
第四章 美育与普通教育 122
一、美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22
二、美育与德育 127
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27
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130
美育向德育的渗透 133
三、美育与智育 136
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136
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关联与促进 139
美育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143
四、美育与体育 147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147
体育过程中的美育 150
美育对体育的助益 152
五、美育与艺术教育 155
普通艺术教育的美育定位 156
艺术教育的特殊任务 160
中编 审美发展论 171
导言 171
第五章 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 177
一、审美能力的意义 177
审美感觉力 182
二、个体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 182
审美知觉力 187
审美注意力 193
审美记忆力 197
审美想像力 200
审美情感力 205
审美思维力 209
审美意识与意识形态 216
第六章 个体审美意识的发展 216
一、审美意识及其教育 216
审美意识教育的意义 220
二、审美趣味及其培养 222
审美趣味的意义 222
审美趣味的培养 228
三、审美观念及其培养 232
审美观念的意义 232
审美观念的培养 235
第七章 个体审美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 240
一、审美的个性差异 240
心理类型学方法 240
个体审美类型的分析 243
二、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 251
审美天性 251
儿童审美活动的特征 253
一般心理特征 257
三、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特征 257
审美能力发展的特征 259
审美趣味发展的特征 264
审美观念发展的特征 267
下编 美育方法论 273
第八章 美育的方法论原则 273
一、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 273
活动的意义 273
活动的组织 278
二、激发表现力和传授表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280
美育的“动力学”方法 280
表现方法的传授 286
三、个性化与阶段性原则 288
“因材施教” 289
“循序渐进” 293
第九章 各种审美形态的美育 300
优美的意义 301
一、优美的教育 301
优美教育的价值与特点 303
二、崇高的教育 305
崇高的意义 305
崇高教育的价值与特点 307
三、悲剧的教育 309
悲剧的意义 309
悲剧教育的价值与特点 313
四、喜剧的教育 318
喜剧的意义 318
喜剧教育的价值与特点 321
第十章 景观美育 327
一、景观的审美意义 327
二、自然景观的美育 331
自然景观欣赏的特点 331
自然景观美育的方法 336
人文景观欣赏的特点 339
三、人文景观的美育 339
人文景观美育的方法 341
第十一章 校园文化的美育 347
一、校园审美文化的意义 347
校园文化的审美层面 347
结构分析 350
二、校园审美文化的建设 352
建立对话关系 352
丰富艺术生活 354
发掘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356
美化校园环境 357
三、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 359
大众文化的兴起 359
大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361
可能的对策 365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