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锦高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116019677
  • 页数:20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必要的说明 1

一、本书的读者对象 1

二、本书的写作目的 1

三、本书的核心概念和框架 2

第二节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3

一、社会学诞生前 3

(一)以社会哲学研究社会 3

(二)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变迁 5

二、社会学的诞生 5

三、社会学的发展 6

(一)早期社会学 6

(二)社会学的中期发展 7

(三)当代社会学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8

第三节 社会学的对象、功能和方法 9

一、社会学的对象 9

二、社会学的功能 10

三、社会学的方法 10

第四节 社会学的基本范畴 12

一、以“社会”为中心的诸范畴 12

(一)社会 12

(二)社会中的个人 13

(三)文化和文明 15

(四)社会化和社会互动 16

二、以“社会结构”为中心的各范畴 16

(一)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17

(二)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7

(四)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 18

(三)社会变迁 18

第一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 19

一、什么是现代化 19

(一)现代化定义 19

(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19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19

二、中国现代化 21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 22

(二)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现代化 22

三、现代化与精神上的变化 23

(一)现代人应有的精神素质 23

(二)现代中国精神的铸造 24

(一)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 25

(二)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 25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转型 25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25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26

(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 26

(二)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 27

(三)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 28

(四)转型进程中发展的非平衡 28

(五)社会转型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29

三、社会转型与观念变化 30

(一)社会转型度 30

(二)转型社会的国民心态 30

(三)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32

一、市场经济体制 33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 3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3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35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困难 36

(一)市场化改革的矛盾 36

(二)对市场经济的庸俗化 37

三、市场经济与价值导向 37

(一)不同国家市场经济价值导向比较 3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39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高等教育 41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高等教育 41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现状 41

(二)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42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4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45

(二)制约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 45

(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46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7

(五)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48

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50

一、跨世纪人才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51

二、跨世纪人才应具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 53

三、跨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55

四、现代社会需要心理健全的人 56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人的行为 58

一、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58

二、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 60

三、人的行为的制度分析 63

四、科学精神与世俗行为 66

第四章 青年社会化 70

第一节 社会化 70

一、人与社会 70

二、社会化的概念 71

(一)社会化的定义 71

(二)社会化的特点 72

三、个人社会化的意义 73

(一)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 74

(二)保证人类延续发展的需要 74

四、社会化的内容 75

(一)学习生活技能 75

(二)掌握社会规范 75

五、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 76

(四)培养角色能力 76

(三)确定人生目标 76

(一)社会大环境 77

(二)社会小环境 77

六、个体社会化阶段 79

(一)学前期的社会化 79

(二)大学前(或职业教育前)的社会化 79

(三)大学阶段(或职业教育阶段)的社会化 80

(四)学校教育后社会化 80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81

一、大学生社会化 81

(一)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81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及特点 82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阶段、方式及任务 84

(四)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 85

(一)大学生的三个认识误区 89

二、大学教育后的社会化 89

(二)大学教育后社会化成功的因素 92

三、继续社会化 95

(一)继续社会化的内涵 95

(二)继续社会化的意义 96

(三)大学生继续社会化前的准备 96

第三节 青年社会化的方向和境界 99

一、青年社会化的方向 99

(一)青年社会化的两个方向 99

(二)改善社会环境,使青年社会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00

(三)不断进取,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00

二、青年社会化的境界 100

(一)青年社会化的三个层次 100

(二)青年实现社会化最高境界的主观条件 101

第五章 青年的社会选择 102

第一节 青年的需要与社会选择 102

一、青年的需要 102

(一)需要的层次性 102

(二)需要优势的递进性 103

二、社会选择概述 104

(一)社会选择的普遍性 105

(二)社会选择的渐进性 106

(三)社会选择的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青年的职业价值取向 109

一、职业价值取向概述 110

(一)何谓职业、职业价值取向 110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111

(一)社会因素 114

二、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114

(二)家庭因素 115

(三)自身因素 117

第三节 青年的职业生活 119

一、职业道德 119

(一)职业道德概述 119

(二)当代青年应有的职业道德 120

二、职业角色 123

(一)职业角色概述 123

(二)职业角色适应期的调适 125

三、职业设计 129

第六章 青年的爱情、婚姻、家庭 134

第一节 爱情与婚姻 134

一、爱情 134

二、爱情与友谊 137

三、走出择偶的误区 138

四、把握婚姻的真谛 139

五、恋爱中的情感? 142

第二节 家庭 144

一、共筑生活之舟 144

二、扮演好你的家庭角色 147

三、及时消除婚姻中的隐患 151

(一)经济问题 151

(二)有关孩子的争执 152

(三)有关朋友、亲属方面 152

(四)有配偶不赞成的行为 152

(五)性别角色、家务分工方面 152

四、爱情需要升华 154

一、生活方式概述 155

第三节 生活方式 155

(一)生活活动条件 156

(二)生活活动主体 156

(三)生活活动形式 157

二、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分类 157

(一)综合性和具体性 157

(二)稳定性与变异性 157

(三)社会形态属性和全人类性 158

(四)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158

三、青年生活方式的特征及问题 158

(一)谋求自我发展和高经济收入兼顾的劳动生活方式 158

(二)寻求积极参与的政治生活方式 160

(四)趋于多样化的闲暇生活方式 161

(三)追求超前的消费生活方式 161

(五)活跃的交往生活方式 163

(六)有选择余地的家庭生活方式 164

第四节 变动中的婚姻与家庭 165

一、社会转型到社会、家庭变迁 165

二、家庭变迁的现在和未来 167

(一)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 167

(二)家庭功能的变迁 169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 169

(四)家庭关系的变迁 170

第七章 青年社会问题 171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171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171

二、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172

(一)普遍性 172

(三)复杂性 173

(二)历史性 173

(四)群众性 174

三、当代社会问题 174

(一)人口问题 174

(二)生态环境问题 175

(三)劳动就业问题 176

(四)青少年犯罪问题 177

(五)老龄问题 177

第二节 青年社会问题 178

一、青年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178

(一)有关青年成长和前途方面的问题 179

(二)有关青年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181

(三)有关青年违反重要社会规范越轨行为的问题 182

(一)自然资源因素 184

二、青年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184

(二)社会经济因素 185

(三)社会控制因素 185

(四)文化、观念因素 187

(五)生理、心理因素 187

三、青年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 188

(一)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为青年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 188

(二)建立有效的治理防范措施,不断优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189

(三)加强对青年的教育,不断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189

(四)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190

第三节 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问题 191

一、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192

(一)青年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问题 192

(二)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 193

(三)青年知识分子中的智能犯罪问题 195

二、解决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问题的基本措施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