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五四新文学运动(1917—1921) 15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15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和成就 22
第三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35
第四节 李大钊、瞿秋白、刘半农、刘大白、冰心等的创作 41
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1921—1927) 57
第一节 文学革命深入发展的标志 57
第二节 本时期文学思想论争 68
第三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75
第四节 蒋光慈、叶绍钧、郁达夫、朱白清、闻一多、王统照、徐志摩的创作 86
第三章 鲁迅(上) 108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发展 108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118
第三节 前期杂文 132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138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道路 146
第四章 郭沫若 146
第二节 《女神》 155
第三节 《前茅》《恢复》及其他创作 168
第五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上)(1927—1937) 176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176
第二节 本时期文学思想论争 199
第三节 苏区文艺 212
第六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下) 218
第一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218
第二节 老舍、巴金、叶绍钧、王统照的创作 228
第三节 叶紫、蒋光慈、柔石、胡也频、沈从文的创作 247
第四节 曹禺、田汉、洪深的创作 264
第五节 殷夫、臧克家、戴望舒的创作 281
第七章 鲁迅(下) 292
第一节 后期杂文 292
第二节 《故事新编》 303
第三节 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贡献 308
第八章 茅盾 320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道路 320
第二节 从《蚀》到《虹》 329
第三节 《子夜》 336
第四节 短篇小说和散文 344
第五节 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 351
第九章 抗战前期的文学(1937—1942) 366
第一节 “文协”的成立和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 366
第二节 本时期文学思想论争 378
第三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388
第四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398
第五节 茅盾的《腐蚀》及其他创作 420
第六节 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创作 426
第七节 艾青、田间、何其芳的创作 434
第八节 夏衍、宋之的、于伶的创作 442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449
第十章 文艺整风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49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贡献 453
第三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贯彻 461
第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1942—1949) 468
第一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468
第二节 赵树理、孙犁的创作 475
第三节 丁玲、周立波的创作 487
第四节 刘白羽、欧阳山、草明等的创作 501
第五节 《白毛女》等新歌剧创作 507
第六节 李季、阮章竞等的创作 512
第十二章 国统区的文学(1942—1949) 521
第一节 文艺运动 521
第二节 本时期文学思想论争 527
第三节 本时期文学创作概述 534
第四节 黄谷柳、巴金、老舍、袁水拍、陈白尘、冯雪峰等的创作 543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564
写在后面 568
修订再版后记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