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毒性肝炎 2
1.1 乙型肝炎 2
1.1.1 HBV持续感染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对策 2
1.1.2 HBVS基因突变株导致慢性乙型肝炎 7
1.1.3 HBeAb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与治疗 11
1.1.4 HBV转基因小鼠 16
1.1.5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3
1.2 丙型肝炎进展 41
1.2.1 HCV基因结构 41
1.2.2 HCV慢性感染与体液免疫 43
1.2.3 HCV慢性感染与细胞免疫 45
1.2.4 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 46
1.2.5 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49
1.2.6 肝活检在丙型肝炎中的作用 52
1.2.7 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 54
1.2.8 丙型肝炎的治疗 56
1.2.9 对丙型肝炎治疗良好反应的预示因素 60
1.3 新型肝炎病毒 61
1.3.1 庚型肝炎病毒 62
1.3.2 TT病毒(TTV) 72
1.3.3 其他 73
2 急性肝功能衰竭 81
2.1 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常见病因 81
2.2 ALF的发病机制 82
2.2.2 脂多糖和肿瘤坏死因子所致肝细胞坏死 83
2.2.3 自由基损伤 83
2.2.4 中性粒细胞浸润 83
2.2.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83
2.2.5 CD95/Fas介导的细胞凋亡 84
2.3 ALF的治疗原则 84
2.4 ALF的药物治疗 84
2.4.1 针对肝脏的非特异性治疗措施 84
2.4.2 针对肝脏的特异性治疗措施 86
2.5 ALF多脏器功能衰竭时的重症监护 89
2.5.1 血流动力学和氧供 89
2.5.3 电解质和肾功能 90
2.5.2 肺功能 90
2.5.4 机体防御功能的降低以及细菌、真菌感染 91
2.6 ALF时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91
2.6.1 脑水肿 92
2.6.2 脑血流 92
2.6.3 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治疗 93
2.7 ALF时的人工肝支持 93
2.8 ALF时的肝移植 94
2.8.1 正位肝移植 94
2.8.2 辅助肝移植 94
2.8.4 异种肝移植 95
2.8.5 肝细胞移植 95
2.8.3 活体部分肝移植 95
3 肝纤维化 98
3.1 损伤修复与肝纤维化 98
3.1.1 参与肝脏损伤修复的细胞成分 98
3.1.2 修复反应的调节 99
3.1.3 从损伤反应开始到肝纤维化的一般过程 99
3.1.4 针对肝脏损伤修复反应不同阶段的治疗措施 99
3.2 炎症反应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00
3.2.1 NF-kB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反应中的作用 102
3.2.2 星型细胞在炎症调节中的作用 103
3.3 维生素A、氧基与肝纤维化 103
3.3.1 维生素A与肝纤维化 104
3.3.2 氧基与肝纤维化 106
3.4 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 109
3.4.1 促进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109
3.4.2 抗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112
3.4.3 细胞因子网络与肝纤维化 113
3.4.4 肝纤维化时Th1和Th2细胞因子的作用 114
3.5 细胞外基质及其受体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14
3.5.1 正常和纤维化肝脏中ECM的成分 115
3.5.2 整合素系统 116
3.5.3 ECM与生长因子活性的调控 117
3.5.4 整合素和生长因子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协同影响 117
3.6.4 抗氧化剂 118
3.6.3 秋水仙碱 118
3.6.1 干扰素 118
3.6 抗肝纤维化的药物 118
3.6.2 糖皮质激素 118
3.6.5 HOEO77 119
3.6.6 D-青霉胺 119
3.6.7 前列腺素E2 119
3.6.8 促肝细胞生长素 119
3.6.9 钙通道阻滞剂 119
3.6.10 甘草甜素 120
3.6.11 中医药 120
3.6.12 其他抗肝纤维化药物 120
3.6.13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发展方向 120
4.1 肝再生的特点、研究模型、细胞来源 123
4 肝再生的生化和分子基础 123
4.2 肝再生的启动信号 124
4.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 125
4.2.2 营养及神经体液因素 127
4.2.3 异生物素 128
4.3 肝再生的终止信号 129
4.3.1 TGFβ 129
4.3.2 IL-1 129
4.4 肝再生信号传导途径 129
4.4.1 信号传导途径 129
4.4.2 转录因子的激活及调节 131
4.4.3 肝再生时基因表达的调控 132
4.5 细胞周期及肝再生 133
4.6 肝脏特异的基因表达 134
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36
5.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136
5.1.1 遗传易感性 137
5.1.2 环境促发因素及抗原交叉反应 138
5.1.3 免疫功能异常 139
5.2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2
5.2.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143
5.2.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144
5.2.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 145
5.3.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146
5.3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 146
5.3.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 148
5.3.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149
6 药物性肝病总论 152
6.1 药物代谢与肝脏损害 152
6.1.1 药代动力学 152
6.1.2 肝脏内药物的代谢过程 152
6.1.3 细胞色素P450系统 153
6.1.4 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153
6.1.5 免疫性肝毒性 153
6.1.6 药物干扰胆红素代谢 153
6.2 药物性脂肪变性 154
6.1.7 三区肝细胞坏死 154
6.2.1 巨空泡脂肪变性的特征和机制 155
6.2.2 微囊泡脂肪变性的特征和机制 156
6.2.3 β-氧化受损的病因 156
6.2.4 脂肪性肝炎特征和机制 158
6.2.5 磷脂病的机制 159
6.2.6 无磷脂病的脂肪性肝炎 159
6.3 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炎的特征和机制 160
6.3.1 免疫损害的临床特点 160
6.3.2 免疫介导的药物肝毒性的发生机制 161
6.4 药物介导的胆管损伤 165
6.4.1 药物引起的小胆管损伤的临床特征 166
6.4.2 药物引起的大胆管损伤的临床特征 167
6.4.3 胆管损伤的组织学特征 167
6.4.4 胆管损伤的自然病史和结局 168
6.4.5 胆管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168
6.5 中草药治疗的肝毒性 169
6.5.1 石蚕属植物(Germander) 170
6.5.2 吡咯生物碱(Pyrrolizidine aklaloids) 170
6.5.3 胶苍术苷(Atractylis gummifera-L) 171
6.5.4 中草药制剂 171
6.6 药物引起肝脏损害的危险因素 171
6.6.4 联合用药 172
6.6.3 药物剂量 172
6.6.2 年龄和性别 172
6.6.1 基础肝病 172
6.7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73
6.7.1 急性药物性肝炎 173
6.7.2 慢性药物性肝病 174
6.8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176
6.8.1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176
6.8.2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 177
7 肝病的基因治疗 179
7.1 基因治疗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179
7.4 基因治疗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180
7.3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180
7.2 基因治疗的基本步骤 180
7.4.1 肝脏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181
7.4.2 消化系统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182
7.4.3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184
7.4.4 基因治疗在其他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185
8 门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其治疗 188
8.1 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 188
8.1.1 高阻力 189
8.1.2 高动力 190
8.2 门静脉高压高动力循环的物质基础 191
8.2.1 一氧化氮 191
8.2.2 前列腺素 192
8.2.3 内皮素 193
8.2.4 胰高糖素 194
8.3 血栓形成和静脉炎在门静脉高压中的发现机制 195
8.4 胃、食管静脉曲张形成及破裂的病理生理基础 196
8.4.1 胃、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成基础 196
8.4.2 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机制 198
8.5 门静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199
8.5.1 药理基础 200
8.5.2 药物对肝、肾的影响 200
8.5.3 急性出血的诊断 201
8.5.4 预后判断 201
8.5.5 急性出血的处理 202
8.5.6 预防首次出血 206
8.5.7 预防再次出血 208
8.5.8 药物治疗的新方向 211
8.6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214
8.6.1 TIPSS发展历史回顾 214
8.6.2 TIPSS的器械 215
8.6.3 适应证和禁忌证 215
8.6.4 术前准备 216
8.6.5 操作方法 216
8.6.6 操作注意事项 216
8.6.7 术后处理 217
8.6.8 并发症 217
8.6.10 存在问题 218
8.6.9 疗效 218
8.7.1 应用解剖 219
8.7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219
8.7.2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221
8.7.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外科治疗 221
8.7.4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术式 222
8.7.5 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 230
8.8 治疗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综合措施及其选择原则 231
9 肝硬化水钠潴留,肝肾综合征 237
9.1 肝硬化时全身和肾脏血流动力学特征 237
9.1.1 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假说 237
9.1.2 有关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假说的争论 238
9.2 肝硬化的外周血管扩张机制 239
9.3.1 肝硬化时的潴钠机制 240
9.3 肝硬化水钠潴留的机制 240
9.3.2 肝硬化时的水潴留机制 242
9.4 肝硬化水钠潴留的预后 244
9.5 肝硬化时肾脏灌注的调节和肝肾综合征 245
9.5.1 肾脏血管收缩的机制 246
9.6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48
9.6.1 关于肝肾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假说 249
9.6.2 动脉血管扩张的假说 249
9.7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250
9.7.1 扩张肾血管的药物 251
9.7.2 缩血管药物 251
9.7.7 肝脏移植 252
9.7.6 血液或腹腔透析 252
9.7.3 控制内毒素血症 252
9.7.5 门体分流 252
9.7.4 腹腔-静脉分流 252
10 肝硬化腹水 255
10.1 肝硬化腹水形成的病理生理 255
10.1.1 门静脉高压 255
10.1.2 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 255
10.1.3 肾脏功能失调 256
10.1.4 腹水形成的几种假说 257
10.2 肝硬化腹水的利尿剂治疗 258
10.2.1 尿液形成的生理 258
10.2.2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 259
10.2.3 肝硬化腹水的利尿剂治疗 261
10.2.4 利尿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262
10.3 排放腹水难治性腹水 263
10.3.1 排放腹水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63
10.3.2 排放腹水后输注白蛋白的重要性 264
10.3.3 排放腹水后循环紊乱的机制和后果 265
10.3.4 排放腹水后需用利尿剂维持治疗 266
10.4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治疗难治性腹水 266
10.4.1 TIPS治疗难治性腹水的机制 267
10.4.2 TIPS治疗难治性腹水的疗效和负面效应 267
10.5.2 自身腹水浓缩回输的操作要点 268
10.5 自身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术 268
10.5.1 自身腹水浓缩回输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268
10.5.3 自身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效果 269
1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272
11.1 发病机制 272
11.1.1 肠道细菌迁移 272
11.1.2 免疫缺陷 273
11.1.3 易患因素 273
11.2 临床表现和诊断 275
11.2.1 临床表现 275
11.2.2 腹水的实验室检查 275
11.2.4 鉴别诊断 276
11.2.3 诊断标准 276
11.3 治疗和预后 277
11.3.1 治疗 277
11.3.2 预后 278
11.4 预防 278
11.4.1 预防措施 278
11.4.2 医院内短期预防 279
11.4.3 门诊长期预防 279
11.4.4 抗生素预防的正负效应 280
12.2 发病机制 284
12.1.3 门体分流 284
12.1.2 慢性肝功能衰竭 284
12.1 病因与诱因 284
12 肝性脑病 284
12.1.1 急性肝功能衰竭 284
12.2.1 氨中毒假说 285
12.2.2 γ-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受体假说 286
12.2.3 假神经递质假说 288
12.2.4 其他 288
12.3 临床表现与诊断 290
12.3.1 临床表现 290
12.3.2 辅助检查 290
12.4 治疗 293
12.4.1 去除诱因 293
12.3.4 鉴别诊断 293
12.3.3 诊断 293
12.4.2 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294
12.4.3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295
12.4.4 减少或拮抗假神经递质 296
12.4.5 抑制GABA/BZ复合受体 297
12.4.6 其他 297
13 细菌内毒素与肝损害 301
13.1 内毒素的来源和结构 301
13.1.1 产生内毒素的细菌 301
13.1.2 内毒素的结构 301
13.2.3 LPS结合蛋白和受体 302
13.2.2 内毒素耐受、低敏及超敏反应 302
13.2 内毒素的生物学 302
13.2.1 内毒素的一般生物学作用 302
13.2.4 LPS触发信号传导的机制 303
13.3 内毒素与肝损伤 304
13.3.1 内毒素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 304
13.3.2 非特异性免疫损伤 304
13.3.3 粘附分子、化学因子和肝损伤 305
13.3.4 细胞因子介导的肝损伤 305
13.3.5 细胞毒介质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306
13.3.6 内毒素对肝内细胞的作用 308
13.4 内毒素在酒精性肝损害中作用 309
13.5 内毒素对肝微循环影响 310
13.6.1 肝病时内毒素血症 311
13.6 内毒素与肝病 311
13.6.2 内毒素对肝病的影响 312
13.7 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314
13.7.1 减少肠道内毒素的生成和吸收 314
13.7.2 内毒素肝损害的防治策略 315
14 原发性肝癌 318
14.1 概论 318
14.2 肝癌的分子生物学 319
14.3 病理与生物学特性 319
14.3.1 病理学分类 319
14.3.4 早期肝癌的病理特点 320
14.3.3 肝癌的生物学特性 320
14.3.2 肝癌的起源 320
14.3.5 肝部的肝病背景与癌前期病变 321
14.3.6 两种特殊的病理类型 321
14.4 病程与发展 321
14.5 亚临床肝癌研究 322
14.5.1 早期发现 322
14.5.2 早期诊断 322
14.5.3 早期治疗 322
14.6 肝癌的治疗 323
14.6.1 概论 323
14.6.2 手术切除 323
14.6.3 切除以外的外科治疗 325
14.6.4 介入治疗 327
14.6.5 放射治疗 328
14.6.6 化学抗癌药物治疗与其他药物治疗 329
14.6.7 生物治疗 329
14.6.8 中医治疗 331
14.6.9 综合与序贯治疗 331
14.7 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二期切除) 332
14.8 肝部并发癌栓的处理 333
14.8.1 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的处理 333
14.8.2 肝癌并发胆管癌栓的处理 334
14.9 并发症的治疗 334
14.10 肝癌术后复发的防治 335
14.10.2 复发的早期发现 336
14.10.3 复发的预防 336
14.10.1 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因素 336
14.10.4 复发的治疗 337
14.10.5 肝部转移的实验性研究 337
14.11 肝癌病人的预后 337
15 肝移植 342
15.1 病人的选择 342
15.1.2 自身免疫性肝炎 343
15.1.3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移植 343
15.1.1 肝硬化 343
15.1.4 酒精性肝病 345
15.1.5 胆汁郁积性肝病 345
15.1.6 原发性代谢性疾病 346
15.1.7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346
15.1.8 恶性肿瘤 346
15.1.9 其他移植适应证 347
15.2 肝移植的绝对和相对禁忌证 348
15.2.1 绝对禁忌证 348
15.2.2 相对禁忌证 348
15.3 病人的一般准备 348
15.5 受者的手术操作 349
15.5.1 正位肝移植 349
15.4 供体的选择和手术操作 349
15.5.2 部分肝移植(减体积式肝移植) 350
15.5.3 活体相关的部分肝移植 350
15.5.4 辅助肝移植 351
15.5.5 异种肝移植 352
15.5.6 小儿的肝移植问题 352
15.6 免疫抑制剂问题 352
15.7 移植后的并发症 353
15.7.3 血管并发症 354
15.7.4 胆道并发症 354
15.7.2 手术技术方面的并发症 354
15.7.1 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354
15.7.5 肾功能衰竭 355
15.7.6 呼吸系统并发症 355
15.7.7 非特异性胆汁郁积 355
15.7.8 排异 355
15.7.9 感染 357
15.7.10 恶性肿瘤 357
15.7.11 药物中毒 357
15.7.12 疾病复发 357
15.7.13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357
15.7.14 骨病 358
15.7.15 异位软组织钙化 358
15.8 移植手术后的结果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