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族经济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幹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05088904
  • 页数:1415 页
图书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元王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和宗教政策、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元王朝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结构有所改变,对于后世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影响。本书主要致力于元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专门研究,除了对于其先进性进行了彻底而细致的描述之外,对于元王朝地域辽阔、构成复杂、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有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专门性研究著作。

综论 1

一 蒙古国家的建立 1

二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国经济 5

三 元朝的统一 15

四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25

五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与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34

第一章 各社会集团的经济关系 47

第一节 地主阶级中的各个阶层 48

一 皇帝 48

二 贵族 51

三 官僚 55

四 大僧侣 60

五 大商人 64

六 豪强地主 67

第二节 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 73

一 农民 73

二 佃农 79

三 驱口 87

四 投下户 98

五 匠户 104

第三节 土司地区的各个阶层 110

一 土司 110

二 土民 119

第二章 土地制度 130

第一节 国有土地与土地再分配 130

一 分地 132

二 赐田 134

三 职田 143

四 学田 148

第二节 大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 149

一 皇帝 150

二 贵族 152

三 官吏 153

四 寺院 154

五 豪强地主 157

第三节 元朝缓解农民少地无地矛盾的措施 160

一 战争 160

二 垦辟荒地 161

第四节 大地主与国家间的矛盾 169

一 大地主广占土地,隐逃赋役 171

二 朝廷抑制大地主的膨胀 172

三 限田议 182

第五节 土司地区的土地 185

一 土地占有形式 186

二 土地扩张 194

三 地主经济的兴起 207

第三章 租佃制度 216

第一节 租佃关系 216

一 官田 216

二 民田 223

三 庄园 224

四 包佃 228

五 兑佃 231

第二节 租佃形态 233

一 实物地租 233

二 货币地租 240

第三节 租佃结构的变化 243

一 农民和地主间的契约关系 243

二 实物定额租 246

三 隶属关系的演变(由佃奴制到佃农制) 247

第四节 土司地区的租佃经济 249

一 吐蕃地区 249

二 罗罗居住区 253

三 僰人居住区 256

四 金齿百夷地区 258

第四章 农业(一) 262

第一节 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262

一 设置管理农业的机构 263

二 以“户口增,田野辟”定为考课官吏的标准 264

三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 267

四 奖励垦荒 267

五 健全农村村社基层组织 271

六 建置仓储制度,预防灾害 274

第二节 农书、农具、生产技术 275

一 农书 275

二 农业生产工具 282

三 农业生产技术 303

第三节 兴修水利 313

一 水利的兴修与河道的治理 314

二 元代的水利官吏 330

第五章 农业(二) 341

第一节 米谷品 341

第二节 菜品 350

第三节 果品 363

第六章 农业(三) 382

第一节 蚕桑 382

一 蚕桑政策 382

二 蚕桑生产的发展 385

第二节 棉花 388

一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388

二 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 392

三 棉花的功用 395

第三节 苎麻 398

一 苎麻种植的推广 398

二 苎麻种艺 399

三 苎麻剥制 400

第四节 茶 401

一 产地 401

二 栽培种植技术 402

第五节 林木 404

一 林木政策 405

二 林木种植 407

三 林木遭受破坏 410

第六节 竹 419

一 竹的种类 420

二 种竹 421

三 移竹 422

四 染料 423

第七章 农业(四) 425

第一节 粮食生产 425

一 全国各地大力种粮 425

二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交流 430

三 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 439

第二节 户口 444

一 元朝建立前的户口 444

二 元代的户口 446

三 元代的实际户口 450

四 元代户口特点 461

第三节 屯田 466

一 屯田目的 466

二 屯田种类 469

三 屯田数和军民人数大于《元史·兵志》所载 481

四 屯田由兴盛走向衰落 490

第八章 狩猎业 496

第一节 狩猎的地位和作用 496

一 谋生方式 496

二 军事训练 499

三 渡灾救荒手段 503

四 为草原除害 504

五 获取用来交换的产品 505

六 作为娱乐活动 507

第二节 狩猎经济概况 510

一 蒙古地区 510

二 东北地区 513

三 西北地区 517

四 西南地区 520

五 中南、东南地区 523

第三节 狩猎的方法和组织 528

一 狩猎的方法 529

二 狩猎的组织 535

第四节 狩猎工具 536

一 人猎工具 536

二 兽猎工具 541

第九章 渔业 554

第一节 渔业政策 554

一 弛捕鱼之禁 554

二 水旱灾害,听民自渔 556

三 除免鱼课,听民捕捞 557

四 边民乏食,赐予渔具 557

五 鼓励养鱼 558

第二节 渔业经济概况 558

一 腹里地区 558

二 蒙古地区 559

三 东北地区 560

四 西南地区 567

五 中南、东南地区 570

六 西北地区 576

第三节 鱼品 577

一 南海鱼品 577

二 东海鱼品 579

三 内陆江河鱼品 580

第四节 水产养殖 581

一 池塘养鱼 582

二 稻田养鱼 584

三 阴沟养鱼 584

四 盘中养鱼 584

五 海滩蚶蛏田 584

六 观赏鱼 585

七 鱼苗 587

第五节 渔业与鱼食供应 590

一 鱼的供应 590

二 鱼的食法 592

三 鱼的储藏 593

四 螃蟹与鲥鱼 594

第六节 鱼课 596

一 办课机构 596

二 课额抽分 597

第七节 捕鱼季节与捕鱼工具 600

一 捕鱼季节 600

二 捕鱼工具 601

第十章 畜牧业 607

第一节 畜牧业政策 607

一 赈济灾害 607

二 保护畜牧业主的产权 609

三 禁私杀马牛 610

四 减轻税率 611

五 在缺水草原上打井 613

六 储备过冬饲料 614

七 修盖暖棚 615

八 鼓励多养牲畜 615

九 马政 615

第二节 畜牧业经济状况 617

一 全国各牧区畜牧业 617

二 官牧 621

三 私人牧养 622

第三节 畜牧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 628

一 畜牧业与农业 628

二 畜牧业与手工业 629

三 畜牧业与商业 634

第四节 畜牧业与军需、驿站和食用 638

一 畜牧业与军需 638

二 畜牧业与驿站 641

三 畜牧业与肉食 642

四 畜牧业与乳食 643

第五节 牲畜的管理与科学饲育 649

一 牲畜品类 650

二 牲畜管理与牧养 663

三 牲畜疾病防治 671

第六节 牧地 672

一 官牧地 673

二 诸王贵族牧地 676

三 全国牧地分布 679

四 元王朝对牧地的重视与保护 683

第十一章 手工业(一) 689

第一节 纺织业 690

一 丝织业 690

二 麻织业 693

三 棉织业 697

四 毛织业 708

第二节 矿冶业 711

一 煤炭业 711

二 冶炼业 712

第三节 制瓷、制盐和制糖业 722

一 制瓷业 722

二 制盐业 730

三 制糖业 737

第四节 制茶、制酒和制竹业 738

一 制茶业 738

二 制酒业 747

三 制竹业 751

第五节 印刷、制纸和建筑业 755

一 印刷业 755

二 制纸业 760

三 建筑业 763

第六节 贵族、官僚和寺院经营的手工业 770

一 贵族 770

二 官吏 771

三 寺院 772

第十二章 手工业(二) 774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组织形式 775

一 部局所属 775

二 设置地区 793

第二节 官营手工业的制造任务 797

一 军工业 797

二 织造(丝织、毛织)业 806

三 建筑业 814

四 酿酒业 828

五 矿冶业 831

六 制盐业 837

七 造船业 840

第三节 官营手工业的原料来源 846

一 直接经营 846

二 土贡 847

三 工匠自备 849

四 和买 849

五 课税 852

六 贡品 853

第四节 官营手工业对私营手工业的束缚 854

一 民间手工业市场被压缩 854

二 实行火禁 855

三 民间手工业间竞争激烈 855

四 民间手工业反对官营手工业的斗争 856

五 匠户反对官营手工业的斗争 857

第十三章 商业 861

第一节 商业政策与商品生产 861

一 商业政策 861

二 商品生产 868

第二节 都市、商市与集市 874

一 都市 874

二 商市 897

三 集市 900

第三节 行业组织 905

一 行业 905

二 牙人 907

三 行业组织的作用 908

第四节 商业资本 912

一 资本累积 912

二 以富求仕 914

三 盐商与回回富商 916

第五节 高利贷 920

一 私营高利贷 920

二 官营高利贷 924

三 物品抵押与人口抵押 929

四 高利贷的危害 931

第六节 经营商业的特权阶层 933

一 皇帝 933

二 贵族 934

三 官吏 935

四 寺院 936

五 豪强地主 937

六 豪商 937

第七节 官营商业 938

一 食盐 939

二 冶铸铁器 946

三 茶及其他商品 946

第八节 贡赐 950

一 土司 951

二 宗藩诸国 956

三 臣属 960

四 属国 961

第十四章 对外贸易 968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 969

一 对外贸易政策 970

二 对外贸易的经营人 972

第二节 市舶司管理制度 974

一 市舶管理法规 975

二 法规外的勒索 980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 981

一 交通航线 981

二 港口 983

第四节 通商所及的国家和地区 993

一 欧洲 994

二 非洲以及阿拉伯半岛以西 995

三 印度支那半岛 996

四 印度半岛及沿海各地 997

五 南海各地 998

六 高丽与日本 1000

第五节 输出和输入的商品 1002

一 输出商品 1003

二 输入商品 1006

三 人口贸易 1007

四 “懋迁有无” 1008

第六节 官本船制度 1010

一 草创阶段 1010

二 繁荣阶段 1012

三 衰敝阶段 1015

第七节 海外贸易的影响 1018

一 促进了国内商品的发展 1019

二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1020

三 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1021

第八节 陆路贸易 1033

一 西北丝绸之路 1033

二 西南丝绸之路 1037

第九节 反映元代海外贸易的专著 1048

一 汪大渊《岛夷志略》 1048

二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1050

三 陈大震《大德南海志》 1053

四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1055

五 伊本·拔都他《游记》 1058

第十五章 交通运输(一) 1061

第一节 大运河 1061

一 南粮北调 1061

二 运河两岸城镇与管理 1070

三 权势纲船破坏河道 1076

第二节 海运 1078

一 海运成功的历程 1078

二 漕粮装运与漕运线上的新城镇 1081

三 海运成功的原因 1087

四 漕运中的弊端 1090

第三节 江河湖“海” 1093

一 大江 1093

二 黄河 1099

三 黑龙江 1101

四 珠江 1102

五 雅鲁藏布江 1104

六 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怒江 1106

七 钱塘江(古称渐江) 1109

八 塔里木河 1110

九 青海湖 1111

十 昆明湖(滇池) 1113

十一 洞庭湖 1114

十二 西湖 1117

十三 太湖 1119

十四 蒲昌海(今罗布泊) 1121

十五 乳海(今天池,即赛里木湖) 1122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二) 1124

第一节 站赤 1124

一 陆站 1125

二 水站 1161

三 海站 1165

四 急递铺 1165

五 海青站 1169

六 站赤组织 1170

七 站户 1171

八 牌符 1172

第二节 运输工具 1175

一 陆路运具 1175

二 水站运具 1182

第十七章 货币 1184

第一节 金银 1184

一 金银的用途 1185

二 金银的形态 1190

三 金银禁止买卖 1195

第二节 铜钱 1196

一 官铸钱 1197

二 寺观铸钱 1203

三 起义军铸钱 1204

四 铜钱使用情况 1206

第三节 纸币 1209

一 元代的纸币和元初纸币的价值 1210

二 世祖末叶以后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1225

第四节 元人的货币理论 1245

一 许衡 1245

二 王恽 1247

三 叶李 1249

四 郑介夫 1253

五 叶子奇 1257

六 王祎 1259

第十八章 财政(一) 1264

第一节 财政管理机构 1264

一 各级财政管理机构 1264

二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1265

第二节 户籍制度 1268

一 户口登记 1268

二 诸色户计 1272

三 户等制 1277

第三节 田赋 1280

一 北方税制 1281

二 江南税制 1283

三 边疆税制 1287

第四节 洞冶课 1292

一 金课 1292

二 银课 1295

三 铁课 1296

四 朱砂、水银课 1297

五 矾课 1297

六 珍珠课 1298

七 铜课 1298

八 竹木课 1299

第五节 盐、茶、酒醋课 1300

一 盐课 1300

二 茶课 1302

三 酒醋课 1304

第六节 常课和额外课 1305

一 商税 1305

二 市舶课 1306

三 棉课 1307

四 窑课 1307

五 额外课 1308

第七节 科差 1310

一 中原科差(包括丝料和包银) 1310

二 江南科差 1314

三 徭役 1315

四 边疆科差 1316

第八节 权贵势要隐逃税役 1319

一 贵族 1319

二 官吏 1320

三 寺院 1321

四 豪强地主 1323

五 大商贾 1324

第九节 理财官吏 1325

一 耶律楚材 1325

二 阿合马 1328

三 卢世荣 1329

四 桑哥 1333

五 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的下场 1334

第十九章 财政(二) 1337

第一节 军费 1337

一 对外侵略战争 1338

二 对内镇压民众 1340

第二节 官俸 1347

一 机构庞大臃肿 1347

二 衙门纷杂、重叠 1348

三 官吏多滥 1350

第三节 皇室用费 1353

一 淫乐生活 1354

二 搜求奇珍异物充实内府 1355

三 大造宫室 1356

四 蓄养狮、豹、鹰、鹘珍禽奇兽 1357

五 后宫生活奢靡 1358

第四节 赏赐 1358

一 户丝、户钞、岁例 1359

二 赏赐名目 1373

三 赏赐物品 1376

第五节 佛事支出 1377

一 帝师往返吐蕃 1377

二 寺院建造 1377

三 赏赐西僧 1379

四 寺院资产 1380

五 内廷佛事 1381

第六节 赈恤 1383

一 受灾情况 1383

二 赈恤方式 1387

三 防范贪吏豪强渔利 1391

附录 1396

一 元代纪年表 1396

二 元代行政区划简表 1398

三 引用及参考书目 1401

后记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