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证据规则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善春,毕玉谦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0836290
  • 页数:8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 1

一、刑事证据规则的概念 1

二、加强对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 5

第二节 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8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8

二、证据规则与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关系 16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证据规则 19

第三节 国外立法对证据规则的规定 19

二、国际公约中对证据规则的规定 33

第四节 我国是否应确立刑事证据规则 34

一、刑事证明是否需要有规则规范 34

二、我国应当确立刑事证据规则的理由 39

三、影响是否确立证据规则的观念性因素 47

第五节 证据规则的分类 55

一、证据本身的规则与运用证据的规则 55

二、证据规则体系的设计 56

一、控方收集有罪证据的职责 58

第二章 取证规则 58

第一节 有罪证据由控方收集的规则 58

二、有罪证据由控方收集的具体要求 61

第二节 辩方有权取证的规则 69

一、辩方有权调查取证的原因 69

二、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规定 71

第三节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 77

一、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77

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拒绝供述权、自白任意性规则的关系 81

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刑讯逼供的关系 82

四、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无罪推定的关系 84

五、我国对这一规则的态度 85

第四节 证人必须履行作证义务规则 90

一、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保障 90

二、对特定情形的证人应当赋予拒绝作证权 105

第五节 令状主义规则 121

一、令状主义规则的含义 121

二、国外立法及国际条约的规定 123

三、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 126

四、建议吸收令状主义规则 128

第三章 采证规则 132

第一节 传闻证据规则 133

一、英美法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 133

二、日本刑事诉讼法有关传闻证据规则的规定 143

三、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中对传闻证据的规定 148

四、我国关于传闻证据的法律规定 150

第二节 最佳证据规则 155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含义 155

二、英美法中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158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最佳证据规则的态度 159

第三节 意见证据规则 162

一、意见证据规则的含义 162

二、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 163

三、专家证人的意见陈述 166

四、我国是否应当规定意见证据规则 168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74

一、国外立法中非法取得的被迫诉人的供述的可采性 174

二、国外立法中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证据的可采性 186

三、“毒树之果”理论 196

四、我国应如何对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98

五、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关的几个问题 206

第五节 相关性规则 217

一、相关性的概念和检验方法 217

二、常见的相关性问题 219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证据关联性的要求 224

第四章 查证规则 228

第一节 辩方有权在庭前了解控方的证据 228

一、英美法系中的证据展示制度 228

二、日本的证据展示制度 231

三、大陆法系国家对辩护人阅卷权的规定 233

四、我国关于辩护人阅卷权的问题和对策 235

第二节 控辩双方提出证据须经声请 242

一、提出证据应由控辩双方进行 242

二、证据的提出须经声请并经法官同意 243

三、法院可否依职权调查证据 245

第三节 交叉询问规则 246

一、交叉询问规则的前提——证人必须出庭 246

二、证人如实陈述的保障——证人应当当庭宣誓 250

三、交叉询问规则 258

第四节 法庭当庭认证规则 270

一、法庭是否应当当庭认证 271

二、案卷材料移送法庭的范围 273

第五节 推定和司法认知 275

一、推定 276

二、司法认知 283

第五章 认定案件事实规则 289

第一节 证据证明力判断规则 289

第二节 起诉的证明标准 295

第三节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301

第四节 补强证据规则 320

第五节 疑罪从无规则 333

第六章 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 341

第二编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369

第一章 举证程序规则 369

第一节 证据披露规则概述 370

一、证据披露规则的概念 370

二、证据披露规则的程序价值功能 372

三、实施证据披露的方式及比较 378

四、证据披露的时限 386

五、怠于或拒不实施证据披露的后果 388

六、对我国设置证据披露规则的探讨 391

第二节 最佳证据规则 401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源流 401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基本内涵 402

三、适用范围 406

四、适用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409

五、最佳证据规则的局限性 412

六、对我国设置有关最佳证据规则的探讨 413

一、自认之界定 416

第三节 自认规则 416

二、自认的属性 420

三、自认的分类 422

四、自认的法律效力 427

五、对自认效力的限制 432

六、自认的撤销与追复 435

七、对我国适用自认规则的探讨 436

第二章 查证程序规则 439

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 440

一、关联性规则的涵义 440

二、对关联性实质内涵的界定 442

三、关联性与间接证据 445

四、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上设置关联性规则的探讨 449

第二节 可采性规则 451

一、关于可采性的概说 451

二、关于证据可采性的基本原理 454

三、可采性与证据能力 455

四、证据能力与证据力 456

五、两大法系的相应模式 459

六、对我国有关可采性规则的探讨 461

一、主询问概述 462

第三节 主询问规则 462

二、主询问的程序功能 464

三、主询问的主要规则 464

四、有关立法例 467

五、大陆法系在传统上的询问方式及其成因 467

六、对我国设置主询问规则的探讨 469

第四节 反询问规则 475

一、反询问概述 475

二、律师致力的目标与反询问中质疑所涉及的层面 477

三、反询问中的有关规则 478

四、有关立法例 479

五、对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导入主询问与反询问方式的评析 481

六、反询问中的固有缺陷 483

七、对我国设置反询问规则的探讨 484

第五节 诱导性规则 485

一、诱导性概述 485

二、诱导性询问的主要功能 486

三、英美法上的立法例及其有关规则 487

四、大陆法系与诱导性规则 489

五、对我国民诉立法上设置诱导性规则的探讨 491

第六节 唤起证人记忆规则 492

一、唤起证人记忆规则之界说 492

二、英美法系的立法例及相关规则 493

三、大陆法系与唤起证人记忆规则 496

四、对我国应否设置相应规则的思考 497

第七节 预防规则 498

一、预防规则涵义 498

二、预防规则的主要内容 499

三、对我国在立法上设置预防规则的探讨 505

一、对特权规则的界定 509

第八节 特权规则 509

二、设置特权规则的理由 510

三、各国有关特权规则的内容分类及立法例 511

四、关于我国证据法设置特权规则的思考 517

第九节 排除规则 518

一、排除规则的涵义 518

二、关于排除规则的立法例 520

三、排除规则的适用 523

四、对我国设置排除规则的探讨 529

一、对传闻规则的界定及其内涵 530

第十节 传闻规则 530

二、设置反传闻规则的理由 533

三、传闻规则与陪审制 535

四、大陆法对传闻规则的认知 537

五、传闻规则的例外 539

六、对我国设置传闻规则的探讨 542

第十一节 意见规则 546

一、意见规则概述 546

二、专家意见的诉讼功能 549

三、对鉴定专家的界定 550

四、对鉴定专家的“意见”范围与证人证言的 “事实”范围的划分 561

五、关于适用专家鉴定制度的有关规则 573

第三章 采证程序规则 578

第一节 推定规则 579

一、推定的涵义 579

二、推定的基本分类 583

三、推定规则与举证责任 587

四、关于对我国设置推定规则的探讨 589

第二节 司法认知规则 591

一、司法认知的概述 591

二、关于司法认知的事项 594

三、对“显著事实”标准的界定 599

四、司法认知的效力 601

五、关于司法认知的程序问题 604

六、对我国立法上有关司法认知问题的探讨 609

第三节 经验规则 613

一、经验规则的涵义 613

二、经验规则的基本功能 615

三、有关经验规则的立法例和学理解说 621

四、关于我国立法上和司法上运用经验规则的探讨 625

一、盖然性规则概述 630

第四节 盖然性规则 630

二、两大法系“盖然性”规则标准模式之比较研究 632

三、两大法系“盖然性”规则模式的比较及结论 638

四、在我国设置“高度盖然性”证明规则的探讨 641

第四章 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 650

第三编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研究 667

第一章 行政诉讼查证程序规则 667

第一节 书面查证规则 667

一、书面查证规则概述 667

第二节 职权主义查证规则 668

二、设定书面查证规则 668

一、适用法官主导的预审程序规则 669

二、法官在庭审中积极查问案情 670

三、依职权调查行政机关的权限 671

四、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作用 672

第三节 当事人主义和直接言词查证规则 673

一、定义 673

二、范围及其设定 674

第四节 法院受复查证据规则限制 675

一、一般规律 675

二、中国行政诉讼明确设立复查证据规则 676

一、定义 678

第五节 原告举证受限制规则——先行政程序举证,后诉讼规则 678

二、逐步采纳这个规则 679

第六节 被告受先取证,后裁决规则限制 680

一、行政程序法通则或法则 680

二、行政诉讼法通则 681

第七节 被告受先说明理由,后裁决规则限制 682

一、定义 682

二、根据 682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意义 684

三、结论 684

第八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通则——谁主张,谁举证 684

二、举证责任分担通则——谁主张,谁举证 685

第九节 外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及其评价 693

一、英国司法审查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693

二、美国司法审查中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698

三、日本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706

四、法国、德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714

一、评价 721

第十节 中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再思考 721

二、奉行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理由 724

第二章 行政诉讼适用的行政程序证据规则 727

第一节 行政调查规则 727

一、行政调查规则定义 727

二、证件主义 730

三、依职权调查规则 733

四、遵守法定权限程序规则 734

五、申请行政机关取证权利规则 741

六、当事人参与调查规则 743

一、行政程序举证责任含义 744

第二节 行政程序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744

二、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745

三、行政机关的证明责任规则 755

四、行政复议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757

五、待证事实规则 758

六、推定和行政认知规则 759

七、证据特权规则 762

第三节 听证规则 765

一、听证规则概述 765

二、防偏见规则 767

三、禁止单方面接触规则 771

四、阅览卷宗规则 774

第四节 行政程序采证规则 778

一、可接受传闻证据规则 778

二、案卷排他性规则 781

三、特定的认证规则 782

第五节 行政程序证明程度规则 783

一、当事人举证证明程度 784

二、行政机关的证明程度要求 785

三、自由心证规则 791

第三章 行政诉讼证据审查程度规则 793

第一节 司法审查程度规则构成 793

一、司法审查程度定义 794

二、司法审查的标准或程度的构成 794

三、影响司法审查程度的因素及不同的审查态度 805

四、审查程度和举证责任 806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本质要求 809

一、客观真实性——有时涉及将来“可能的事实”,具有一定程度的或然性 809

二、相关性——有时由法律限定 812

三、合法性规则 813

第三节 实质性证据规则 818

一、定义 818

二、中国适用实质性证据规则之根据 818

三、实质性证据规则的来源 819

四、日本引入了美国的实质性证据规则 824

五、可以认为法国也适用实质性证据规则 825

六、结论 827

第四节 严格标准 827

一、定义 827

二、明确适用重新审理标准的是美国,并和英法比较 828

三、中国适用严格标准的若干思考 834

第五节 法律结论的司法审查标准——合理标准 835

一、法院关于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权力 835

二、这个标准在美国的提出及发展 835

三、法国的违反法律标准及比较 840

四、关于中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思考与建议 844

第六节 权力滥用标准 846

一、含义 846

二、法国行政法院的权力滥用标准 847

三、美国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及比较 849

四、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和实质性证据规则的统一 858

五、实质性证据标准或专横、任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和举证责任分担 859

第七节 越权无效原则 860

一、观念 860

二、无权限的标准及其分类 860

三、对行政权限做合秩序的扩充 862

第八节 合法程序标准及观念 866

一、严格的程序标准或正当程序要求 866

二、法国行政法院程序缺陷标准及评价 867

三、正当程序观念及适用 868

四、英国的程序越权观念 877

五、司法审查的主要标准或根据为行政程序或行政程序法规则 880

第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立法建议 883

第一节 证据审查程序规则 883

第二节 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884

第三节 采证规则及认定规则 884

第四节 证据审查程度规则 885

主要参考书目 886

后记 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