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
二 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 3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6
四 健全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7
第一章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10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10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10
二 政府经济行为及其影响 14
三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17
一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及其关系 20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20
二 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25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条件 28
一 宏观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 28
二 宏观经济管理的市场条件 30
第二章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治理 36
第一节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36
一 经济波动 36
二 经济周期 39
三 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43
第二节 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制 47
一 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因素 47
二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51
第三节 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 58
一 经济周期波动的危害性及其治理 58
二 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政策措施 63
第三章 宏观经济计划 68
第一节 宏观经济计划的性质和特点 68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68
二 宏观经济计划的性质 69
三 宏观经济计划的特点 72
第二节 宏观经济计划体系 74
一 宏观经济计划类型 74
二 宏观经济计划指标 78
三 宏观经济计划的文件体系 80
第三节 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 81
一 计划编制程序 81
二 形势评估和趋势预测 82
三 计划编制的根本方法 85
四 建立健全计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制度 87
第四节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 88
一 高度集中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88
二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改革 91
三 计划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93
第四章 社会供求总量管理 95
第一节 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95
一 国内生产总值 96
二 国民生产总值 99
三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 101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102
一 社会总供给的内涵及其决定 103
二 社会总需求的内涵及其决定 105
三 社会总供求范畴体系 108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113
一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内涵 113
二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衡量标志 116
三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 118
一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内涵 120
第四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及其调节 120
二 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 122
三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调节 125
第五章 产业管理 129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政策 129
一 产业与产业分类 129
二 产业政策 134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管理 139
一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39
二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 141
三 产业结构政策 144
一 产业组织 148
第三节 产业组织及其管理 148
二 产业组织政策 152
三 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内容 153
第四节 产业布局及其管理 156
一 产业布局 156
二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160
三 产业布局政策 162
第六章 财政管理 165
第一节 财政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65
一 财政管理的目标 165
二 财政管理的原则 168
一 财政收入管理 170
第二节 财政管理的内容 170
二 财政支出管理 172
三 财政预算管理 174
四 国有资产管理 175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 176
一 财政管理体制:历史的回顾 176
二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79
三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182
第四节 财政政策 185
一 财政政策的内容 185
二 财政政策的功能与财政政策乘数 188
三 财政政策的类型 192
四 财政政策的选择与运用 195
第七章 投资管理 200
第一节 投资与经济运行 200
一 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200
二 投资与经济增长 203
三 投资与经济结构 209
四 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波动 212
第二节 投资规模及其管理 214
一 投资规模 214
二 投资规模管理 218
第三节 投资结构及其管理 223
一 投资结构 223
二 投资结构管理 230
第八章 金融管理 236
第一节 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236
一 金融对经济的渗透 236
二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239
第二节 金融管理的基本内容 241
一 信贷管理 241
二 金融市场的管理 247
三 金融风险管理 251
第三节 金融调控政策 255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55
二 再贴现 256
三 公开市场业务 258
四 再贷款 261
第四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262
一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262
二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265
第九章 收入分配管理 270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管理 270
一 收入分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70
二 收入分配管理的含义与类型 273
三 收入分配管理的意义 277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279
一 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 279
二 国民收入分配的管理 285
第三节 个人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289
一 个人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 289
二 个人收入分配的管理 292
第十章 就业管理 298
第一节 就业与经济增长 298
一 就业与失业的含义 298
二 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 303
三 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07
第二节 我国就业体制与就业格局的演变 310
一 我国就业体制的演变 310
二 我国就业格局的新变化 312
三 我国就业格局中存在的问题 314
第三节 就业管理目标与就业政策 316
一 充分就业目标的确定 316
二 就业政策 320
第十一章 对外经贸管理 325
第一节 进出口贸易管理 325
一 进出口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25
二 加强我国进出口贸易管理的必要性 326
三 进出口贸易管理中的关税措施 328
四 针对进口贸易的宏观管理措施 329
五 针对出口的宏观管理措施 332
一 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34
第二节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管理 334
二 我国的利用外资 336
三 我国对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 338
四 我国的对外投资及其宏观管理 342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外汇管理 346
一 国际收支平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46
二 国际收支的宏观管理 348
三 外汇和外汇管理 350
第十二章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 354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的出发点与方法 354
一 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354
二 宏观经济模式比较研究的方法 355
第二节 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356
一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和特点 357
二 产业政策 358
三 财政体制与财政调控 359
四 金融体制和金融调控 362
五 对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调控 364
第三节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366
一 政府职能及其机构设置 366
二 宏观经济决策体制 368
三 经济计划 370
四 产业政策 371
六 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 372
五 财政体制与财政调控 372
七 对外贸易管理 374
第四节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375
一 产业政策 375
二 财政体制和财政调控 378
三 金融体制及金融调控 379
四 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 381
五 社会保障 382
第五节 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的启示 384
一 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385
二 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 386
三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87
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