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1938年 2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2
(一)“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
(二)“八一三”上海抗战与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 9
(三)各党派对于夺取抗战胜利的不同认识 14
二、战略防御体系的建立与防御作战 18
(一)抗战战略防御体系的确立与平汉、津浦沿线作战 18
(二)山西抗战,八路军出师 24
(三)淞沪会战与南京陷落 28
(四)台儿庄大捷与徐州战役 34
(五)武汉保卫战与广州失守 38
三、华北、华中人民大起义,敌后战场的开辟 48
(一)华北、华中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 48
(二)共产党的游击战方针和八路军游击战争的展开 52
(三)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63
(一)政治的新气象与国共关系的改善 69
四、抗战初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 69
(二)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85
(三)国际环境的外交 108
抗日战争中期1939年—1943年 132
五、抗战转入相持,两个战场形成 132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国共两党不同的战略指导 132
(二)相持阶段初期的正面战场 146
(三)敌后战场的扩大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57
(一)各地傀儡政权的出笼 181
六、日本诱降与汪精卫集团叛国 181
(二)国民党内部的和、战问题与汪精卫投敌 186
(三)南京的伪国民政府 192
七、国共两党联合中的斗争,局部武装对抗 197
(一)国民党妥协反共倾向的加强与共产党的反投降反磨擦方针 197
(二)晋西事变,西北、华北的反共磨擦 202
(三)皖南事变 206
八、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213
(一)日德意三国结盟和日本的南进战略 213
(二)中英关系的曲折和“东方慕尼黑” 220
(三)中苏关系的发展和苏日关系的调整 227
(四)中美关系的发展和美国走向联英援苏 232
(五)美日谈判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239
(六)《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244
九、从单独抗战到与盟军配合作战 249
(一)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249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中国与盟军配合作战 255
(三)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264
十、国共关系与中国政局 289
(一)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96
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1945年8月 296
十一、两个战场地位的变化 296
(二)敌后战场的攻势作战 302
十二、民主联合政府问题与美国对华政策 308
十三、两个政权下的两种社会,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兴起 324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与建设 324
(二)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危机 334
(三)国民党政权的腐败 345
(四)大后方人心大变化 349
(五)民主党派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兴起 364
(一)签订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 374
十四、中国抗战的地位与前途问题 374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大国地位的确立 379
(三)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争论 384
十五、中国战区及中国军民的反攻准备 391
(一)国民政府的反攻准备 391
(二)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 395
(三)敌后解放区的进一步扩大 399
(一)日本侵略者垂死挣扎 403
十六、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 403
(二)美国原子弹轰炸与苏联对日作战 413
(三)中国军民的大反攻 416
(四)日本无条件投降 419
(五)受降与审判,日本军国主义灭亡 42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 430
十七、文学艺术 430
十八、学术思想理论 483
后记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