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第一辑·第十二卷[秦汉]秦汉时期教育实践与主流教育论著选读上篇 秦汉时期的教育概况秦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5
(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5
(二)两汉“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7
两汉的学校教育 12
(一)汉代的官学 12
(二)汉代的私学 27
(三)汉代的学风 30
下篇 秦汉时期重要教育论著选读 35
李斯 35
谏逐客书 35
议烧诗书百家语 37
秦始皇本纪 37
坑儒 37
睡虎地秦墓竹简 38
语书 39
秦律十八种(节选) 41
秦律杂抄(节选) 43
《孔丛子》(节选) 44
论书第二 44
刑论第四 44
记问第五 45
杂训第六 45
抗志第十 45
独治第十九 46
答问第二十一 46
汉高祖(刘邦) 46
求贤诏 47
手敕太子(二则) 47
汉文帝(刘恒) 48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诏 48
置三老孝悌力因常员诏 49
策贤良文学士诏 49
汉武帝(刘彻) 50
议不举孝廉者罪诏 50
置博士弟子员诏 51
举贤诏 51
举茂材异等诏 52
汉昭帝(刘弗陵) 52
举贤良文学诏 53
汉宣帝(刘询) 53
举孝弟诏 53
博举诏 54
论太子 54
刘向与《说苑》 54
说成帝隆教化 54
新序(节选) 55
杂事卷四 55
杂事卷五 56
(佚文) 57
刘向:说苑(节选) 57
建本卷三 57
政理卷七 60
敬慎卷十 61
谈丛卷十六 61
杂言卷十七 62
修文卷十九 62
反质卷二○ 62
启母涂山 63
周室三母(节选) 63
邹孟轲母(节选) 64
戒子歆书 65
孙卿书录 65
东汉光武帝(刘秀) 67
敕举贤良方正诏 67
举贤良方正诏 68
四科取士诏 68
东汉明帝(刘庄) 68
报桓荣书 69
初行养老礼诏 69
东汉章帝(刘炟) 70
举贤良方正诏 70
令诸儒共正经义诏 71
令选高材生受古学诏 71
勉励邵训诏 71
赐三老等帛诏 72
责张呜诏 72
樊准 72
请振兴儒学上邓太后疏 72
东汉和帝(刘肇) 73
严选举诏 74
举贤良方正诏 74
缘边郡举孝廉诏 75
邓绥(和熹邓皇后) 75
为纳近亲子孙入学官诏 75
举隐逸大儒诏 76
东汉安帝(刘祜) 76
求言诏 76
令王国官得外补诏 77
校定东观书诏 77
选举诏 77
东汉顺帝(刘保) 78
太学新成诏 78
孝廉限年令 78
精选举诏 79
翟酺 79
请修缮太学上言 79
李尤 80
太学铭 80
经桡铭 80
读书枕铭 80
东汉质帝(刘缵) 81
郡国举明经令 81
东汉桓帝(刘志) 81
严选举诏 82
拜太子舍人诏 82
司马迁生平及教育论著选读 82
(一)哲学思想 84
(二)颂扬反抗及其影响 86
(三)《史记·孔子世家》选读 89
班固与《白虎通》教育思想 101
(一)“以纪纲为化” 103
(二)“学以治性、虑以变情” 104
(三)“尊师重先生之道” 105
(四)“民有质朴,不教不成” 106
范缜生平及教育论著选读 107
(一)范缜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108
(二)无神论思想及其影响 111
郑玄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115
(一)致力于学术和教育活动的一生 115
(二)集汉代经学之大成的学术成就 121
(三)在教育上重要的理论贡献 129
(四)历史评价 149
(五)郑玄教育文论选读 152
孔安国与《孔子家语》 158
相鲁第一 163
始诛第二 165
王言解第三 166
大婚解第四 169
儒行解第五 171
问礼第六 173
五仪解第七 175
致思第八 178
三恕第九 184
好生第十 187
观周第十一 190
弟子行第十二 192
贤君第十三 196
辨政第十四 199
六本第十五 202
辨物第十六 208
哀公问政第十七 211
颜回第十八 214
子路初见第十九 216
在厄第二十 219
入官第二十一 221
困誓第二十二 224
五帝德第二十三 227
五帝第二十四 229
执辔第二十五 231
本命解第二十六 234
论礼第二十七 236
观乡射第二十八 239
郊问第二十九 240
五刑解第三十 241
刑政第三十一 244
礼运第三十二 245
冠颂第三十三 250
庙制第三十四 251
辨乐解第三十五 252
问玉第三十六 255
屈节解第三十七 256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260
本姓解第三十九 266
终纪解第四十 267
正论解第四十一 269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277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283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