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聿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2816232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本教程共分为4篇23章,总则阐述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意义、内容及工作要求。地震地质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地质构造调查,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划分等内方面的工作。地震学篇介绍了区域或近场地地震活动特性分析、确定性等地震区划方法。工程地震篇从地震动的工程特征开始,介绍了地震动衰减、人造地震动、场地口,也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一篇 总则 1

第一章 工程地震与地震安全性评价 1

1.1 工程地震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地震工程中的作用 1

1.2 抗震设计与抗震设防标准 3

1.3 抗震设计与设计地震动 6

1.4 一般工程与特殊重大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6

1.5 地震区划与设计地震动参数 10

1.6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 10

第二章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工程地震的规定 12

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12

2.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21

2.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 23

2.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4

2.5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DJ111-87)》 27

2.6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27

2.7 地下直埋管道 31

3.1 工程抗震的设防标准 33

第三章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级 33

3.2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关系 36

3.3 各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要求 41

第二篇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地质问题 43

第四章 地震地质概述 43

4.1 研究对象 43

4.2 研究方法 43

4.3 地位和作用 44

5.2 区域地震构造图的编制 49

5.1 研究内容 49

第五章 区域地震构造 49

5.3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和新构造图的编制 51

5.4 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图的编制 57

5.5 地震构造条件的综合分析 57

第六章 地震区、带划分 65

6.1 地震区、带划分的含义和作用 65

6.2 划分地震区、带的基础和依据 68

6.3 地震区、带划分实例——华北地震区的划分 69

7.1 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 74

第七章 近场活动构造调查 74

7.2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 92

7.3 近场地震构造图的编制 93

第八章 场区能动断层鉴定 95

8.1 能动断层的定义和规定 95

8.2 能动断层与活动断层的区别 96

8.3 鉴定内容和方法 98

8.4 能动断层鉴定实例 99

9.1 地震构造区含义和划分依据 109

第九章 地震构造区(弥散地震区)划分 109

9.2 地震构造区划分实例 112

9.3 地震构造区内最大潜在地震的评价 113

9.4 地震活动断层分段 120

第十章 潜在震源区划分 130

10.1 研究简史 130

10.2 潜在震源区的定义 131

10.3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和步骤 132

10.4 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132

10.5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147

10.6 潜在震源区分档及其划分依据 149

10.7 潜在震源区的分等 149

10.8 几个术语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52

第十一章 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 154

11.1 研究地震地质灾害的意义 154

11.2 大震地质灾害实例分析 155

11.3 地震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类型 160

12.1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国内外研究情况 167

第十二章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167

12.2 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中资料的收集 169

12.3 地震地质灾害区划图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170

第三篇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问题 174

第十三章 区域地震活动性 174

13.1 概述 174

13.2 地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75

13.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179

14.1 概述 194

第十四章 近场地震活动性 194

14.2 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 195

14.3 近场地震精确定位 198

14.4 近场地震震源机制 201

第十五章 最大历史地震法与地震危险性评定的确定性法 205

15.1 概述 205

15.2 最大历史地震法 205

15.3 地震危险性评定确定性法的地震动参数的综合评定 211

第十六章 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概率方法 215

16.1 概述 215

16.2 基本烈度和地震危险性评定 215

16.3 地震危险性评定方法 217

16.4 地震危险性评定概率方法 219

16.5 我国地震危险性评定原则和技术途径 222

16.6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224

16.7 地震带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评定 225

16.8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评定 234

16.9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238

16.10 不确定性校正 239

16.11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表述 241

第十七章 区域性地震区划 244

17.1 概论 244

17.2 区划编图原则和方法 245

17.3 技术要点 248

17.4 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和结果的表述 253

18.1 前言 257

18.2 震害经验与强震观测结果 257

第十八章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 257

第四篇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工程地震问题 257

18.3 地震烈度 260

18.4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 263

18.5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274

18.6 小结 281

第十九章 衰减关系 282

19.1 地震波的产生和衰减 282

19.2 衰减关系的理论模型和理论方法 283

19.3 基础资料 288

19.4 地震烈度的衰减关系 289

19.5 地震动峰值的衰减 293

19.6 地震动反应谱的估计 302

19.7 地震动过程a(t)强度包络函数f(t)与持时Td 308

19.8 缺乏强震观测记录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313

19.9 非基岩场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318

19.10 几个重要问题 319

20.2 几种地震动合成方法 321

第二十章 人造地震动 321

20.1 用途 321

20.3 人造地震动要求满足的条件 322

20.4 常用方法的步骤 324

20.5 强度包线与相位 327

20.6 改进的幅值谱调整法 330

20.7 考虑相位的调整法 335

20.8 多阻尼反应谱的拟合 339

20.9 数据的匹配 341

第二十一章 场地工程地震的地质条件 343

21.1 场地勘察的基本要求 343

21.2 场地波速及其测量 343

21.3 场地土动力性能及其测定 349

第二十二章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355

22.1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的基本思路 355

22.2 场地重要影响的震害经验 356

22.3 抗震规范中考虑场地影响的方式 356

22.4 场地地震反应的一维分析及计算程序框图 358

22.5 场地反应二维分析及计算程序框图 368

22.6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相关的问题 374

22.7 几个问题的说明 377

第二十三章 地震动小区划 380

23.1 前言 380

23.2 地震动小区划的进展 380

23.3 地震动小区划的步骤 385

23.4 地震动小区划与抗震规范的关系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