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
第一编 前史文化背景为《周易》创制提供了基本前提 4
第一章 算筹十进位制及其改进二进位制的发明 4
第二章 原始数筮 13
第三章 老子的本体论和辩证法 16
第四章 孔子的人伦学说“仁”和“义” 24
第五章 阴阳概念成为一个哲学命题 35
第二编 《周易》创制的方法和理论 46
第六章 方法 46
第一节 象数本为学术,非数术 49
第二节 象数思维的三种形式 51
第三节 象数思维向逻辑思维的推移 64
一、由虚喻向逻辑思维的推移 64
二、由实喻向逻辑思维的推移 69
三、由实描向逻辑思维的推移 71
第四节 《系辞·易论》、《彖》、《象》、《文言》传皆为学术,非数术 73
第五节 《序卦》和《杂卦》传同为错综体例 89
第七章 理 论 94
第三编 《周易》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的第二个高峰 103
第八章 根本的宇宙观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103
第一节 根本的宇宙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103
第二节 事物的生成原理,“元、亨、利、贞” 105
第三节 发展是一个向上成长的过程,达到极致,即向下衰落,终结其生命 108
第九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一个过程,两个阶段 110
第一节 老子的“观复”“知常”,“不知常,妄作凶” 110
第二节《复》卦《无妄》卦是老子的直接继承和发挥 112
第十章 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同一性——“万物睽而其事类” 115
第一节 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重要意义 115
第二节 处矛盾之时,适应矛盾,因势利导,其事至大 116
第三节 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其外部情况 118
第十一章 事物的量的规定性——“泽灭木、大过” 120
第十二章 事物的相对性和其质的规定性 123
第十三章 世上无坦途,凡事有艰难 127
第十四章 实践是预想的试金石——“履而泰然后安,”“物不可以终通” 129
第十五章 谦不自重大;预则凡事立;随不系于故 134
第一节 谦不自重大 135
第二节 预则凡事立 136
第三节 随不系于故 138
第十六章 有恒心,坚持正道,有所前进 141
第十七章 内明外晦,大智若愚 144
第十八章 观察人要全面,看本质 146
第十九章 论“巽”的辩证法 148
第二十章 对争议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 151
第二十一章 论批评的重要性 153
第二十二章 结 论 155
第四编 《周易》古代社会思想,人类古代社会的第一部实录 160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160
第一节 原始公社文化阶段 161
第二节 奴隶制文化阶段 166
第三节 新兴封建制过渡文化阶段 170
第二十四章 母系群婚制向父系专偶婚制的发展 173
第一节 “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 175
第二节 对偶婚制 176
第三节 向男本位专偶婚制的过渡 178
第四节 父系婚制的完成 180
第五节 “妻子的经常的情人和戴绿帽子的丈夫” 182
第六节 专偶婚制约定成俗 184
第七节 专偶婚制伦理道德观的确立 186
第八节 渐进入人类文明的一个新阶段 188
第九节 婚制和婚俗的形成 189
第十节 迎亲婚俗 191
第二十五章 从畜牧业到农业的发展 193
第一节 大规模的田猎和畜养 194
第二节 设置藩篱,圈养牛马 195
第三节 捕捉公羊,发展畜牧业 197
第四节 在郊野试种,开发农业 198
第五节 大丰收 199
第二十六章 奴隶制国家的兴衰 201
第一节 饮食、劫掠、争讼 202
第二节 战争 204
一、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定 204
二、记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206
三、周公“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207
四、晋以风雷之师,益卫之柔弱之卒 209
五、晋楚两军决战 211
第三节 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国家的出现 214
第四节 国家的镇压职能 215
一、“明罚敕法” 215
二、区别对待 217
第五节 人民的反抗 219
一、士人隐退 219
二、人民习于犯死,铤而走险 220
第六节 奴隶制的和平稳定的发展 222
一、抓到的俘虏,绑起来,又解开,他们归顺为奴隶 223
二、买卖奴隶的商人亲近者少 224
第七节 奴隶制的经济政治危机 225
一、征赋不变,减损祭祀用牲摊派 226
二、“井道不可不革” 227
第八节 祭祀使用人牲的废除 229
一、呼吁 230
二、祭祀使用人牲反而上升 231
三、祭祀使用人牲不可不废 232
四、用鸡牲代替人牲 234
第二十七章 新兴封建变革,其兴也勃然 237
第一节 教育关心民众,收容保护民众 238
第二节 观察百姓意志以决定行为进退 240
第三节 自己动手,解决粮食问题 242
第四节 主张讲礼节,不赞成苦节 243
第二十八章 “鼎”的革新史 246
第二十九章 对自然及其灾害的认识 249
第一节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249
第二节 风行水上,波澜汹涌 251
第三节 震惊百里,不洒出手中勺里的一滴酒 253
第四节 记一次日全食 254
第三十章 《周易》为卜筮之书的由来 257
第一节 《周易》卜筮的由来 257
第二节 《易》学传受和卜筮的发展 259
第三节 《周易》非卜筮之书 262
后 记 264
主要著作介绍 269